COVID19 的共同感染(Co infection)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COVID19 和其他病菌的共同感染(Co infection)
別以為,COVID19 只會併發流感病毒而已
那些伴隨著COVID19 而來的是一大堆的病菌趁機而入,這些東西才要命。而不是只有流感病毒🦠而已。
很多流感病毒🦠或新冠病毒🦠感染引發了重症狀態,最後通常死於 :
1.發炎風暴
2.繼發性的抗藥性細菌感染或霉菌感染
而其實,重症患者,已經不是死於COVID19 病毒本身的感染了。
共同感染的病菌,不會只有其他的流感病毒而已,其他不是流感的病毒🦠,細菌/霉菌都會伴隨COVID19 一起感染身體。

為什麼我們在乎COVID19 的共同感染 ( Co infection ) ?

答案:重病,死亡率
Coinfection 是使病人住院天數延長,需要更多醫療耗能,什至併發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中國研究
這些併發細茵/霉菌感染的人,有《70.6%》需要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
巴西研究
巴西自己研究發現,那些有共同感染 ( Co infection )的COVID19 病人,其死亡率是2.5倍 ( 和那些沒有共同感染比較 )


哪些人比較容易有Co infection ?

1.COVID19 重病患者
輕症的COVID19併Co infection的機率只有細菌感染(7.7%)、霉菌感染(3.2%)。一但進入COVID19 重症,其併Co infection的機率,馬上劇增。只有細菌感染(25.5%)、霉菌感染(10.9%)。
2.中生代的人
我們知道COVID19 很容易感染年輕到老人患者。一項研究發現,在 COVID19 感染者的年齡中位數是 - 47 歲。而併有共同感染個案們,年齡中位數是 - 【51 歲】。
為什麼COVID19 重症易造成Coinfection?
答案就是:發炎、破壞,下降和協同
1.發炎連鎖反應
高度快速製造很多地方發炎,引起了人體的免疫系統打擊,COVID19 有效的促進發炎細胞釋放大量的激素像IL-6 和 MCP -1 這些化學物質,參與大暴動的感染
2.肺泡大量破壞
由於COVID19主要攻擊呼吸道,導致大量的肺泡損壊、引發更多的ACE2的出現,更是使更多的COVID19 感染,易造成嚴重災情。
黏膜組織纖毛運動受損,使得病人痰或發炎反應留下的碎片、分泌物,不容易清除咳出、這些戰爭中的產品同時也含有大量的其他病菌,容易繼發次波,更嚴重感染。
3.腸道免疫下降
COVID19 大量殺死身體內的淋巴細胞,什至殺手細胞。腸道免疫系統無法維持完整的防守,原本好的細菌很快被消滅,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毒性的細菌,伺機而動,只要有適當的破囗,將滲入血液,到全身形成了,敗血性休克的下場。
4.協同作用
冠狀病毒🦠,是容易和其他病毒引起協同作戰的。白話文就是叫其他病毒🦠,一起攻擊人體免疫系統。
2008年已經發現SARS病毒🦠(也是冠狀病毒🦠的一種),如果併有百日咳病菌,肺部都比沒有感染到百日咳病菌破壞比較嚴重。研究人員認為,是百日咳的引入,使得原本的發炎反應更激烈,促細胞發炎因子大爆炸,使得接下來的激素風暴影響了身體狀況。

哪些病菌容易和COVID 19 造成Coinfection?

1.呼吸病毒

一般人病毒感染,併發其他呼吸病毒的機率可是10-68%
中國研究:
COVID19 患者合併呼吸系統病毒感染機率是《3.2%》 ; 有《2.2%》可以併發其他呼吸道的兩種病毒。
美國🇺🇸研究
COVID19 患者合併呼吸系統病毒感染機率是 《20.7%》。其中其他家族的冠狀病毒🦠(非COVID19 ,非SARS 、非MERS)感染是主要的病毒🦠感染。


2.細茵和霉菌

一般人的病毒🦠感染,會有《11-35%》機率,併發細茵/霉菌感染的。
中國研究
中國大陸研究COVID19 的病人,有《20%》,會并併發細茵/霉菌感染的。
瑞典研究
瑞典學者和西班牙的研究,對已經死亡的16654 COVID19 病例培養發現有《11%》的Coinfection

病毒🦠

中國研究
呼吸道融合病毒,冠狀病毒🦠HKU 1 、副流感病毒、A型流感,霉漿菌.常常在COVID19 的病人共同感染身上發現。
美國研究
呼吸道融合病毒,鼻病毒、非COVID19 病毒,是最常見的共同感染的病毒。

細菌和霉菌

國外研究,那些在住院少於5天的COVID19 患者,很少見到細菌和霉菌共同感染。

細菌

鮑氏不動桿菌克雷伯氏肺炎菌肺炎鏈球菌,是最容易發生危險。
研究人員認為是重病患者【長住醫院】(超過5天),又要插入很多【導管治療】,增加了這些抗藥性細菌感染,才會有「鮑氏不動桿菌」感染是最常見的細菌。

霉菌

伊朗在COVID19 病人,嘴巴👄併有囗腔霉菌感染內,發現「白色念珠菌」和「麴菌」,是常合併共同的感染。

感染引發死亡,可能不會是病毒

病毒🦠感染引發死亡,可能不會是病毒,而是引發的【免疫大爆炸】,和【繼發其他】病菌感染,這兩者才是共同感染的致命傷,不要以為只有流感病毒🦠會如此而已,百種的病毒,細菌和霉菌,這些小東西,都會伺機犯案,引發毀滅性的大災難呢!
如果你已經看到最後 : 【免費支持我】
幫我按下方的【 拍手五下】,我有機會獲得內容創作的酬勞喔~
創作不易啊...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883會員
    450Content count
    醫學博士 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專欄作家/古文愛好者/2023年全球傑出僑生2019年中華十大傑出校友2015年僑大60週年𠎀出僑生校友2012年師大𠎀出校友2023年中科大𠎀出校友👨🏻‍🎓。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可以用科學來提醒大家... 「用生命看健康❤️,用生活過健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黃軒醫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最近大家都陸續報導,很多外勞都想偷渡到臺灣、什至全球各地,在疫情大流行下,全球各地政府忙於處理COVID19 防疫工作,對於「邊界」防範措施很嚴苛,但是寬闊的邊界線,根本就是防不勝防。 E 邊界全方位防堵 在節目中,多次提醒,我們的疫情能不能成功,就是看【邊界防堵牆】,高不高、厚不厚,缺口大不大。
    9月8日,國際期刊新英格欄 ( NEJM ) 發表一篇COVID19 疫苗的文章,其開宗名義的第一段寫著:“When Will We Have a Vaccine?” — Understanding Questions and Answers about Covid-19 Vaccination
    一般疫苗或藥物的研發 在通常情況下,如果想完成新藥前期開發,往往需要花費 【1~10 年】。這期間,研究人員不僅要尋找各種有療效的化合物,還要逐一確認試劑和反應序列。 但完成研究開發還不夠,之後新藥還需要進行臨床試驗和上市審批,又會耗費數年。總體來看,每個新藥從開始研發到最終上架,基本耗時都在
    我們都已經知道,慢性疾病是嚴重COVID19 的助燃器,也是COVID19 死亡推助器。 得COVID19 後“易重症”的潛在疾病: 1.高血壓(20%) 2.糖尿病(10%) 3.心臟病(8%) 4.慢性肺病(3%) 如果和完全沒有潛在疾病患者比較,最容易發生重病的排名是: 1.心臟病,【4.1
    大家擔心,二度染新冠會不會更加嚴重?如果有的話,專家憂心可能會是【ADE效應】讓二度感染死更快 ! 而COVID19 再次感染,一定會引發ADE效應嗎? 《先說答案:目前是否定的》 7月在自然 ( Nature ) 國際期刊,針對這個ADE效應,已經有說明: 首先,什麼叫ADE效應? ADE是
    最近從香港🇭🇰報導再次感染COVID19 ,荷蘭🇳🇱,比利時🇧🇪,也陸續出現「再次被感染」者的出現!記者詢問為什麼呢? 我前天剛好唸到一篇哈弗大學發表在「細胞」國際期刊論文 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COVID19 大流行下,有些患者會有易再次感染的風險呢? 其實早在SARS、MERS,這
    最近大家都陸續報導,很多外勞都想偷渡到臺灣、什至全球各地,在疫情大流行下,全球各地政府忙於處理COVID19 防疫工作,對於「邊界」防範措施很嚴苛,但是寬闊的邊界線,根本就是防不勝防。 E 邊界全方位防堵 在節目中,多次提醒,我們的疫情能不能成功,就是看【邊界防堵牆】,高不高、厚不厚,缺口大不大。
    9月8日,國際期刊新英格欄 ( NEJM ) 發表一篇COVID19 疫苗的文章,其開宗名義的第一段寫著:“When Will We Have a Vaccine?” — Understanding Questions and Answers about Covid-19 Vaccination
    一般疫苗或藥物的研發 在通常情況下,如果想完成新藥前期開發,往往需要花費 【1~10 年】。這期間,研究人員不僅要尋找各種有療效的化合物,還要逐一確認試劑和反應序列。 但完成研究開發還不夠,之後新藥還需要進行臨床試驗和上市審批,又會耗費數年。總體來看,每個新藥從開始研發到最終上架,基本耗時都在
    我們都已經知道,慢性疾病是嚴重COVID19 的助燃器,也是COVID19 死亡推助器。 得COVID19 後“易重症”的潛在疾病: 1.高血壓(20%) 2.糖尿病(10%) 3.心臟病(8%) 4.慢性肺病(3%) 如果和完全沒有潛在疾病患者比較,最容易發生重病的排名是: 1.心臟病,【4.1
    大家擔心,二度染新冠會不會更加嚴重?如果有的話,專家憂心可能會是【ADE效應】讓二度感染死更快 ! 而COVID19 再次感染,一定會引發ADE效應嗎? 《先說答案:目前是否定的》 7月在自然 ( Nature ) 國際期刊,針對這個ADE效應,已經有說明: 首先,什麼叫ADE效應? ADE是
    最近從香港🇭🇰報導再次感染COVID19 ,荷蘭🇳🇱,比利時🇧🇪,也陸續出現「再次被感染」者的出現!記者詢問為什麼呢? 我前天剛好唸到一篇哈弗大學發表在「細胞」國際期刊論文 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COVID19 大流行下,有些患者會有易再次感染的風險呢? 其實早在SARS、MERS,這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2023年4月10日為了兩個月後的西班牙自由行,獨自到外交部換發護照,這是我當天馬上寫下的日記。 等待叫號的時間很漫長,剛找到位子坐下來是3003號,我是4071號,現在打到這已經3189號了。 找位子的時候我就看到這位阿姨在讀書,剛好他旁邊的位子是最靠邊的,也剛好我喜歡待在角落,所以我
    Thumbnail
    先前就有聽說「免疫債」這個名詞,在強勢防疫下病毒不容易被傳染,但同時人類的群體免疫力會變低,反而更容易感染病毒,所以在解封之後生病的小孩暴增,不僅是新冠病毒,還加上流感病毒和腺病毒都一起大流行,但不僅是小孩,成人也有類似的情形,因此千萬不要輕忽新一波的疫情。
    Thumbnail
    隨著COVID-19疫情的持續,自我健康管理變得至關重要,尤其是對於老年人和兒童。以下是一些建議,有助於保護這兩個特別容易受到傳染病影響的年齡組。
    Thumbnail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感染冠狀病毒後,出現糖尿病、疲勞或血栓等健康問題的風險可能會持續至少兩年。
    作者:sweet 該用歡迎光臨還是歡迎滾蛋給有朋自遠方來的異軍突起的外來病毒covid-19入侵地球呢?COVID -19魅力無法擋,橫掃全球,帶走上千萬條生命,留下歷史的傷痕!! 讓我來為COVID -19取個雅名吧!順變為covid-19做首毒你的詩詞吧!! 咖啡難停covid-19小姐,COV
    10月6日 開始使用清冠一號後,身體的一些變化。
    文章裡記錄了照顧確診兒後自身的身體變化,及後來確診後的身體感受和對應方法。
    Thumbnail
    中醫看病一定要先辨清自身的寒熱虛實,不然的話,你有50%的機會會錯,意思是會火上加油,小病就還好,大病就有可能病情急轉直下,特別是温病。温病要保津液,所以不可以用傷寒熱藥,用了就真的是標準的火上再澆油了。
    Thumbnail
    面對前所未有新冠肺炎大流行,許多國家都掙扎於如何因應。每個國家的反應都有不同。持續兩年多來的疫情,幾乎沒有一個國家能逃過病毒的肆虐。一直以來都是防疫模範生的台灣,近來也開始受到嚴重的挑戰。 讓我們來觀察英國這個老牌民主國家兩年多來所做,是否有值得其他國家借鏡的地方?
    Thumbnail
    上週陸續收到影展活動、拍攝等工作取消或延期的消息,能夠明白也認同因為現在疫情之下必須做出的決定,但難免心情還是受到影響。 原本五月中開始到六月初,各個週末都已經各有短片的拍攝工作行程,這次的劇本和角色們我都非常期待去完成,準備好要陸續進入各組為各個角色忙碌一翻上。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2023年4月10日為了兩個月後的西班牙自由行,獨自到外交部換發護照,這是我當天馬上寫下的日記。 等待叫號的時間很漫長,剛找到位子坐下來是3003號,我是4071號,現在打到這已經3189號了。 找位子的時候我就看到這位阿姨在讀書,剛好他旁邊的位子是最靠邊的,也剛好我喜歡待在角落,所以我
    Thumbnail
    先前就有聽說「免疫債」這個名詞,在強勢防疫下病毒不容易被傳染,但同時人類的群體免疫力會變低,反而更容易感染病毒,所以在解封之後生病的小孩暴增,不僅是新冠病毒,還加上流感病毒和腺病毒都一起大流行,但不僅是小孩,成人也有類似的情形,因此千萬不要輕忽新一波的疫情。
    Thumbnail
    隨著COVID-19疫情的持續,自我健康管理變得至關重要,尤其是對於老年人和兒童。以下是一些建議,有助於保護這兩個特別容易受到傳染病影響的年齡組。
    Thumbnail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感染冠狀病毒後,出現糖尿病、疲勞或血栓等健康問題的風險可能會持續至少兩年。
    作者:sweet 該用歡迎光臨還是歡迎滾蛋給有朋自遠方來的異軍突起的外來病毒covid-19入侵地球呢?COVID -19魅力無法擋,橫掃全球,帶走上千萬條生命,留下歷史的傷痕!! 讓我來為COVID -19取個雅名吧!順變為covid-19做首毒你的詩詞吧!! 咖啡難停covid-19小姐,COV
    10月6日 開始使用清冠一號後,身體的一些變化。
    文章裡記錄了照顧確診兒後自身的身體變化,及後來確診後的身體感受和對應方法。
    Thumbnail
    中醫看病一定要先辨清自身的寒熱虛實,不然的話,你有50%的機會會錯,意思是會火上加油,小病就還好,大病就有可能病情急轉直下,特別是温病。温病要保津液,所以不可以用傷寒熱藥,用了就真的是標準的火上再澆油了。
    Thumbnail
    面對前所未有新冠肺炎大流行,許多國家都掙扎於如何因應。每個國家的反應都有不同。持續兩年多來的疫情,幾乎沒有一個國家能逃過病毒的肆虐。一直以來都是防疫模範生的台灣,近來也開始受到嚴重的挑戰。 讓我們來觀察英國這個老牌民主國家兩年多來所做,是否有值得其他國家借鏡的地方?
    Thumbnail
    上週陸續收到影展活動、拍攝等工作取消或延期的消息,能夠明白也認同因為現在疫情之下必須做出的決定,但難免心情還是受到影響。 原本五月中開始到六月初,各個週末都已經各有短片的拍攝工作行程,這次的劇本和角色們我都非常期待去完成,準備好要陸續進入各組為各個角色忙碌一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