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信仰科學的迷信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曾經我在某地某大學念研究所的時候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大家都喜歡追求標準答案,好像是老師不跟我們說正確答案是什麼就覺得怪怪的,好像老師沒有盡職一樣。
對於這種狀況我感到很疑惑,不過每當到期中考或期末考的時候,老師就會主動騰出一堂課專門用來告訴大家重點,幫大家畫重點並說這是一定會考的。
感到疑惑的還好不只有我,就有一門課的老師沒有在最後一堂課畫重點給大家,結果學生們向老師反映這個問題,老師回答道:「你們之後在用這個知識去面對客戶的時候難道可以要求要重點範圍的才服務嗎?所以不管有沒有教到的,全部都是重點。」
這位老師的態度就很有趣,沒有為了獲得其他學生的評分而妥協。確實學習知識哪裡來的重點呢?考試不考不代表工作的時候用不到啊!
這種奇怪的現象還有出現在討論課的時候,當我提出一些假設或是書本上沒有寫的課外讀物的內容的時候,就會有人質疑這樣的想法過於天馬行空,不是學術的範圍。或是相信權威說出來的話語,像是在重複說道課本上的才是對的,我們為什麼要討論?只差沒有翻白眼表示抗議。
但試想,所有的知識與科學都是來自於假設,然後才去證明它。如果沒有一開始的天馬行空還有空想,哪裡來的科學進步呢?更何況,現在的科學還是有被推翻的可能,即使是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也會有人去針對他們的研究內容去做審視或是更新。
既然如此,為何人生要要求正確答案呢?如果我們所學的東西我們都照單全收,「盡信書不如無書」不是沒有道理的,當我們越相信我們所學習到的是沒有問題的,我們不去思考,覺得所有的知識都是正確的時候,這不也是一種迷信嗎?對於科學的迷信,和對於其他的迷信都一樣不是一件「科學」的事情。
當我們能夠去敞開心胸接受新事物的時候,接受世界的多元性,包容他人的言論,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可能是錯誤,也可能發現新的想法,激起更多的可能性。
別再相信條規框架,跳脫擁抱各種可能,人生會發現更多有趣的事情。
許多人在自己的專業裡面專研往往會忘記看看其他領域的事物,有時候不同領域的東西結合在一起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沒有什麼東西是必須要有一個規則去遵循,新事物的產生就是因為更多的天馬行空,以及各種不同的意見結合在一起而產生出來的,推動新的任何事物都需要包容而不是統一。
人總是害怕不標準,害怕不熟悉,也害怕新事物,因為不了解他是好是壞,我們恐懼的不是壞,而是未知。但既然未知是未知,那我們因為不了解自然不能解決他,既然如此不就乾脆不要管它,直接面對,然後才來感到恐懼也不遲不是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8會員
    93Content count
    人生探尋,目標與意義,生活中的一些想法,自己試了覺得好像是這麼一回事,可以分享,可以談談,可以隨意聊聊,發現生活,發現人生不同的觀點,跳脫原本的思考框架,找到快樂與幸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izun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生活當中有許多讓我們感覺到不舒服的地方,無論是生活上的不方便,覺得事情的不合理,價值觀上的不對勁,以及社會要求的事務的偏執。 但我們通常會被阻止去思考這些問題,大多時候是因為要改得太多了,所以改天。也有些時候是因為我們下意識在迴避,我們有恐懼,有害怕,也有不想面對。 恐懼、害怕、以及不想面對,對
    做所有的事情都必須要有經濟價值,否則做這件事情沒有意義。 是否我們的人生當中所做的所有決定都是這麼來的呢?都必須要經過一個「評估」,好像這個想法和決定只要不能夠賺錢,就是「不好的」呢? 我們現在的社會講求的任何事情都是要我們賺錢,好像我們沒有賺錢我們的人生就沒有任何價值。 會成為一個沒有用的人。 但
    前幾天和朋友談起自己的活到目前為止的人生,我們都很感嘆一件事情,那就是我們的目標達成了之後為何會感覺到美好卻又空虛呢? 我們總是被灌輸著要有人生目標,要追求,要有夢想。 但我們是不是會因為太過於目標導向,而導致當有一天我們真正達成了的時候,反而覺得內心空虛,因為原本的目標沒有了呢? 設定目標並非不好
    這個社會中有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但實際上它是一種上癮與沉溺,我們不覺得有問題,但他卻侵蝕了我們的身心健康而我們不自知。 不知道是否還記得課本裡面教導我們壓力排解的方式有哪些? 看電影?聽音樂?逛逛街?跟朋友出去玩?玩遊戲?看劇? 不知道是否有聽過什麼叫做奶頭樂? 讓我們在這個物質的社會之下,平時
    經常發現我們人和人之間的溝通總是十分困難,有時候無法去猜測到底對方想要講的是字面上的意思,還是其實有更深層上的意思,是否需要去猜測?還是就不用想太多? 曾聽說過一句話:「語言是人類最殘缺的部分」。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是只有靠語言而已,現在的人喜歡用通訊軟體勝過於使用電話溝通,喜歡用貼圖勝過於用文字表
    繁衍這件事情,懷孕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對吧? 但為何近年來週遭的朋友一個個受罪,花大錢吃中藥調養,甚至是必須要打排卵針、做人工受孕、試管嬰兒。好不容易,如果「幸運」的話,終於可以懷孕了。 每次聽說或看到身邊的朋友這樣做,我第一個問題想問的是:「你很想要有小孩嗎?」 比較令人疑惑的是,大部分得到的答案都
    我們生活當中有許多讓我們感覺到不舒服的地方,無論是生活上的不方便,覺得事情的不合理,價值觀上的不對勁,以及社會要求的事務的偏執。 但我們通常會被阻止去思考這些問題,大多時候是因為要改得太多了,所以改天。也有些時候是因為我們下意識在迴避,我們有恐懼,有害怕,也有不想面對。 恐懼、害怕、以及不想面對,對
    做所有的事情都必須要有經濟價值,否則做這件事情沒有意義。 是否我們的人生當中所做的所有決定都是這麼來的呢?都必須要經過一個「評估」,好像這個想法和決定只要不能夠賺錢,就是「不好的」呢? 我們現在的社會講求的任何事情都是要我們賺錢,好像我們沒有賺錢我們的人生就沒有任何價值。 會成為一個沒有用的人。 但
    前幾天和朋友談起自己的活到目前為止的人生,我們都很感嘆一件事情,那就是我們的目標達成了之後為何會感覺到美好卻又空虛呢? 我們總是被灌輸著要有人生目標,要追求,要有夢想。 但我們是不是會因為太過於目標導向,而導致當有一天我們真正達成了的時候,反而覺得內心空虛,因為原本的目標沒有了呢? 設定目標並非不好
    這個社會中有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但實際上它是一種上癮與沉溺,我們不覺得有問題,但他卻侵蝕了我們的身心健康而我們不自知。 不知道是否還記得課本裡面教導我們壓力排解的方式有哪些? 看電影?聽音樂?逛逛街?跟朋友出去玩?玩遊戲?看劇? 不知道是否有聽過什麼叫做奶頭樂? 讓我們在這個物質的社會之下,平時
    經常發現我們人和人之間的溝通總是十分困難,有時候無法去猜測到底對方想要講的是字面上的意思,還是其實有更深層上的意思,是否需要去猜測?還是就不用想太多? 曾聽說過一句話:「語言是人類最殘缺的部分」。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是只有靠語言而已,現在的人喜歡用通訊軟體勝過於使用電話溝通,喜歡用貼圖勝過於用文字表
    繁衍這件事情,懷孕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對吧? 但為何近年來週遭的朋友一個個受罪,花大錢吃中藥調養,甚至是必須要打排卵針、做人工受孕、試管嬰兒。好不容易,如果「幸運」的話,終於可以懷孕了。 每次聽說或看到身邊的朋友這樣做,我第一個問題想問的是:「你很想要有小孩嗎?」 比較令人疑惑的是,大部分得到的答案都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真的要說我的自食其力,目前有在成長。 從原本的強烈刻板模式,認為到洗澡當天,才能換內褲,目前的彈性模式,有在提升。 我想,最重要的,是星星兒的彈性模式強度,要提升。 而我想說,在分析話中有話,其實,機會也是有的。 但,能否活用,不多。 我認為不多的原因 對我而言,大多時候,只是得到具體明
    相信很多照顧者對於星星兒的情緒失控,感到無力。 反而,以我來說,有些時候,是一種自尊。 相對的,星星兒無法知道,表達,是怎麼開始,怎麼進行。 甚至,好不容易有理解的彈性思維,就有消失的感受。 當然,這是星星兒的正常模式。 問題是,照顧者的引導,如何做呢? 配合星星兒的世界,加入進行 我
    Thumbnail
    敞開,讓自己的生命擁有更多 每日喜悅練習是什麼呢? 你將想像力帶進你「事先描繪日子」,每天都能以更高的方式,來接受最深層的自己,你能在一整天的時間裡,與你的言語、思維、感受共振,並且,能表達最真實的自己。 每日喜悅練習,就是和內在的自己接觸的練習。
    Thumbnail
    信仰對你們的意義是:它就是一個供你瞄準標的的靶。如果你願意放下你手上的箭,不再去勉強自己盯著這個信仰,讓信仰以它自己的方式存在,消散,或是凝聚,那麼也許你才是真正的找到了自己的信仰。
    今日稍早針對目前的國會調查權法案等國會權限強化爭議,我國數十名法學者發表「立法院應將國會五法退回至委員會充分討論 法律學者聯合聲明」,聲明全文與名單如下: 對於此聯合聲明,敝人身為憲法學徒僅發表個人淺見如下。 我們作為法學者行動應該審慎考慮到拿自己身為法學者的權威背書時可能會產生的效果
    Thumbnail
    最近開始上的課,有課本,它不是宗教,但是時常會說一些基督教、耶穌或其他上師說的話,讓我對宗教有了一些認識和想法,再將幾件事情串在一起,於是有了些話要說。 生病是因為沒做好事,不是好人嗎? ■朋友的媽媽說:「那個人那麼好,怎麼生那種病呢?」意思是,生病是在懲罰沒做好事,心腸不好的人。 ■外婆眼睛看不見
    Thumbnail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 尤迦南達認識一名天才科學家博斯,同時他也是傑出的植物學家 透過博斯的視角看世界 科學與宗教可以連接起來 東方和西方的智慧可以融合為一體......
    Thumbnail
    《雷神索爾:愛與雷霆》延續上集,鬼才導演泰卡瓦提提強烈的嘲諷幽默風格,他也親自在片中飾演戲份吃重的石頭人寇格,並透過旁白、講故事來營造喜劇橋段,電影外表看似搞笑的糖衣,實則是迂迴地再度對神與信仰提出質疑,質疑神、殺死神、並重構神。本文透過無雷的電影解析,用宗教信仰來看愛與雷霆所謂何事?
    Thumbnail
    現代人對科學無比的信任與崇尚,甚至人們對科學的崇拜已經有些偏離了科學原初的精神,成為一種迷信。 我們認為科學追求的是「事實」,也只關心事實,然而這樣只重視事實的信念,當它成為判斷價值的唯一標準時,就造成了一些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人不只會關心「事實」,也會在乎「意義」。 追尋意義可說是人深層的內在需
    Thumbnail
    科學是什麼?所謂的科學,某種程度上,是否也只是信念的工具?或許有時候,科學也和算命一樣,僅供參考,信不信由你。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真的要說我的自食其力,目前有在成長。 從原本的強烈刻板模式,認為到洗澡當天,才能換內褲,目前的彈性模式,有在提升。 我想,最重要的,是星星兒的彈性模式強度,要提升。 而我想說,在分析話中有話,其實,機會也是有的。 但,能否活用,不多。 我認為不多的原因 對我而言,大多時候,只是得到具體明
    相信很多照顧者對於星星兒的情緒失控,感到無力。 反而,以我來說,有些時候,是一種自尊。 相對的,星星兒無法知道,表達,是怎麼開始,怎麼進行。 甚至,好不容易有理解的彈性思維,就有消失的感受。 當然,這是星星兒的正常模式。 問題是,照顧者的引導,如何做呢? 配合星星兒的世界,加入進行 我
    Thumbnail
    敞開,讓自己的生命擁有更多 每日喜悅練習是什麼呢? 你將想像力帶進你「事先描繪日子」,每天都能以更高的方式,來接受最深層的自己,你能在一整天的時間裡,與你的言語、思維、感受共振,並且,能表達最真實的自己。 每日喜悅練習,就是和內在的自己接觸的練習。
    Thumbnail
    信仰對你們的意義是:它就是一個供你瞄準標的的靶。如果你願意放下你手上的箭,不再去勉強自己盯著這個信仰,讓信仰以它自己的方式存在,消散,或是凝聚,那麼也許你才是真正的找到了自己的信仰。
    今日稍早針對目前的國會調查權法案等國會權限強化爭議,我國數十名法學者發表「立法院應將國會五法退回至委員會充分討論 法律學者聯合聲明」,聲明全文與名單如下: 對於此聯合聲明,敝人身為憲法學徒僅發表個人淺見如下。 我們作為法學者行動應該審慎考慮到拿自己身為法學者的權威背書時可能會產生的效果
    Thumbnail
    最近開始上的課,有課本,它不是宗教,但是時常會說一些基督教、耶穌或其他上師說的話,讓我對宗教有了一些認識和想法,再將幾件事情串在一起,於是有了些話要說。 生病是因為沒做好事,不是好人嗎? ■朋友的媽媽說:「那個人那麼好,怎麼生那種病呢?」意思是,生病是在懲罰沒做好事,心腸不好的人。 ■外婆眼睛看不見
    Thumbnail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 尤迦南達認識一名天才科學家博斯,同時他也是傑出的植物學家 透過博斯的視角看世界 科學與宗教可以連接起來 東方和西方的智慧可以融合為一體......
    Thumbnail
    《雷神索爾:愛與雷霆》延續上集,鬼才導演泰卡瓦提提強烈的嘲諷幽默風格,他也親自在片中飾演戲份吃重的石頭人寇格,並透過旁白、講故事來營造喜劇橋段,電影外表看似搞笑的糖衣,實則是迂迴地再度對神與信仰提出質疑,質疑神、殺死神、並重構神。本文透過無雷的電影解析,用宗教信仰來看愛與雷霆所謂何事?
    Thumbnail
    現代人對科學無比的信任與崇尚,甚至人們對科學的崇拜已經有些偏離了科學原初的精神,成為一種迷信。 我們認為科學追求的是「事實」,也只關心事實,然而這樣只重視事實的信念,當它成為判斷價值的唯一標準時,就造成了一些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人不只會關心「事實」,也會在乎「意義」。 追尋意義可說是人深層的內在需
    Thumbnail
    科學是什麼?所謂的科學,某種程度上,是否也只是信念的工具?或許有時候,科學也和算命一樣,僅供參考,信不信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