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有個好萊塢:戰後影視劇的臺語風潮(下) 哀豔與戲謔:臺語片中的臺灣社會縮影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撰文:廖宥甯

導演王童曾言:「語言的重要就在於能讓電影『定調』」,而臺語影視劇甚至是臺語歌曲的「調性」,似乎都脫不了以苦情作為底色的哀艷、和以熱鬧喧騰的歡樂貫穿全片這兩大宗,大悲或大喜的氛圍形成台語片最主要的調性。


在我們苦難的馬戲班,為你跳一場歇斯底里的芭蕾:臺語劇中的悲喜

相較於喜劇,臺語流行文化作品中的悲劇元素似乎更為龐大且明顯,而臺語劇中的悲劇元素融合了西方18世紀工業革命後所流行的「通俗劇」、日本文學與電影裡的苦戀愛情、以及1960年代戰後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等等元素;於是臺語作品中常見描繪工人階級和中下階層的劇情主線,刻畫遭遇困境的「魯蛇」男性,而如果男女主角想要談戀愛呢?那一定會經歷各種天災人禍、最後很有可能還是以悲劇收場。

臺語片中的苦情成分可以大致分為「離鄉背井」(例:侯孝賢電影《戀戀風塵》和《風櫃來的人》)、「家庭失和(甚至是家暴)」(例:《高雄發的尾班車》裡,女主父親因為積欠債務,希望女主嫁給債主之子而非男主,所以囚禁自己的女兒)、「貧窮與疾病」(例:《蘋果的滋味》中,被美軍座車撞傷的男主家庭貧困)這幾大類型。離鄉背井到城市打拚的故事來自於臺灣戰後工業化時代的集體記憶,不少農村子弟選擇到大都市裡謀求生路,於是電影裡出現不少「鄉下人進城」、「在都市賺錢」、「和都市人打交道」的情節,刻畫出角色對鄉村的眷戀和嫌棄,既嚮往都市又感到迷惘的矛盾情緒,那種「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沒有霓虹燈」的思鄉之情以及對都市的疏離感,是許多遊子共同分享的哀傷底色。因此在大銀幕上看到與自身生命經驗雷同的故事線,難免產生共鳴。有趣的是,臺語片相當喜歡諷刺資本主義下的社會,會將私人企業的領導階層刻畫成吝嗇苛刻的「慣老闆」形象,而追求物質和社會地位的愛慕虛榮角色最後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至於家庭失和及家暴的戲碼,有些是根據於現實生活,戰後臺灣鄉村從來不缺被不成材丈夫虐待荼毒的悲情妻子、遭婆家凌虐的苦情媳婦或者童養媳等等家庭失和事件。當戲劇反映現實,便很容易讓正身困於家庭困境中的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將自身情感投射到戲劇中,透過觀賞影視劇尋求心靈慰藉。雖然有些人會質疑究竟是戲劇反映現實、還是現實中的犯罪模仿戲劇,但從後來的鄧如雯殺夫案以及家暴法的推行等等事件來看,家暴在戰後的臺灣社會——甚至是整個華人父權社會——裡從來都不是稀有產物,影視劇上的人物悲劇不過是現實生活中眾多女性家暴受害者的縮影。因此,臺語電影裡的家庭題材儘管有時為了劇情張力難免有所誇飾,但這些家庭通俗劇依然貼近現實,而且是最能提出犀利批判的類型電影。

而臺語片中的疾病元素有三種最常出現的症狀:失明、瘋癲和情感因素造成的精神耗弱,臺語片中的精神障礙角色現身得相當頻繁,多數都是因為遭遇生活中的巨大創傷而導致瘋癲,這些創傷似乎又可歸咎於貧窮——最致命的暴力形式。貧窮導致生活品質無法改變,所以在罹患疾病時無法獲得妥善的治療,疾病又使當事人無法脫貧造成惡性循環;或者是角色必須從事低階且高風險的勞力工作而發生意外。這些社會原因塑造出臺語片中的悲情因子,但還是老話一句:戲劇反映現實,這一切悲劇皆可在當代臺語母語者的群體中找到現實案例。

而比起追求「哀豔」——除了哀戚外,這場悲劇要華麗又唯美——的臺語悲劇,臺語喜劇多走諧星丑角路線,比方說著名臺語喜劇片《王哥柳哥遊臺灣》兩位外型和說話風格迥異的主角,融合了西方喜劇裡的「雙人搭檔」(double act )概念與馬戲團傳統、當代日本流行的「好友鬧劇」、還有東亞國家的相聲文化,可以視為跨文化的演出模式。但臺語喜劇依然難以擺脫苦情底色,喜劇片中常描寫中低階層的角色,在流浪和謀生的過程插科打諢,自嘲自己的人生遭遇,近看雖讓觀眾捧腹大笑,遠看卻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悲劇,這種刻意喧鬧搞笑的喜劇便如《兒子的大玩偶》裡的小丑一般,在濃墨重彩的面孔底下,是辛酸眼淚累積成的黑色幽默。

總而言之,臺語影視劇和歌曲等流行文化作品,皆以臺灣農工階級的生命故事作為題材,反映臺灣庶民如何在戰後工業化和再殖民化的社會變遷中,如何調適並自我描繪。而那些滄桑悲涼的戲碼和曲調,是這座島嶼上的遭到邊緣化的百姓們擁抱自我、尋找認同的途徑。


語言角色的象徵符號:「誰」在説臺語?

在解嚴後母語運動發展還算穩定的臺灣,臺語影視劇也逐漸擺脫從前的邊緣地位,重新走進大眾視野裡,尤其在近幾年「本土」熱潮中,常見將臺灣民俗文化和歷史事件融入劇本的影視作品如宮廟背景的《通靈少女》、歷史電視劇《茶金》,臺語也不再是見不得人的「次等語言」,更有許多影視劇將客語、原住民等語言加入作品中,呈現臺灣真實的多元語言社會如原住民題材的《賽德克 · 巴萊》和《斯卡羅》。

然而,臺語在不少觀眾甚至是編劇眼裡,似乎依然是代表某個群體的象徵符號,比如某網友在和父母一起觀賞女性成長劇《俗女養成記》後,和父母討論劇情時聽父親問:「如果陳嘉玲(女主角)是一個曾在都市生活的摩登白領,為什麼還會用臺語這種『次等語言』來呈現內心獨白?」;甚至筆者這個出生在千禧年後的新世代,都曾在求學過程中聽到身邊同學表示:「臺劇?那不都是那種狗血沒素質的八點檔嗎?臺語聽起來真的很難聽啊!(雖然說筆者身邊不會說臺語的友人都很會罵臺語髒話,姑且猜測他們是因為只懂髒話才認為臺語難聽好了)」

至於角色形象與劇情編制,今日的臺語流行文化作品裡,可以發現那些刻畫「臺客」形象的電影裡,說臺語的主角貌似也擺脫不了悲情和「魯蛇」的特質,比方說愛情片《當男人戀愛時》的男主角邱澤在片中是個罹患癌症的催債小混混、《花甲男孩轉大人》主角盧廣仲家庭失和自己的學業也面臨瓶頸、臺語樂團茄子蛋熱門歌曲〈浪子回頭〉與〈浪流連〉MV主角皆為歷經滄桑的漂泊中年歐吉桑;而在某些國語偶像劇或其他類型的戲劇裡,常見角色以「伯父」稱呼男性長輩,但至少筆者在生活中從來沒聽過「伯父」只聽過「阿伯」。

在今年侯孝賢導演名作《悲情城市》重新上映後,就有不少影評人檢討片中靈魂角色陳松勇滿口髒話的人物設定,是否在加深觀眾對臺語使用者的刻板印象。雖說此類充滿江湖氣、乍看粗鄙實則通透的有血有肉小人物角色在臺灣影視劇和現實生活中都屢見不鮮,堪稱是臺灣文化中的經典「臺客」形象,但一項優秀傳統若是壟斷整個市場,有時也會成為瓶頸。

身為一個臺語母語者,筆者由衷希望能在影視或其他流行文化作品中看見更多元的臺語形象,臺語不會僅侷限於底層小人物、也不該成為某個群體的標籤;臺語影視劇絕非「粗製濫造」,也不會停留在悲情基調中徘徊不前。或許從前的臺語母語者「連鞭(一下子)日本人,連鞭中國人;眾人吃,眾人騎,沒人疼」,但今日的我們有自信的底氣,願意正視歷史並從中取材、但不會耽溺於過去的包袱,可以挺直腰桿發展兼容並蓄的臺語文化。

參考資料

  1. 林奎章,《臺語片的魔力:從故事、明星、導演到類型與行銷的電影關鍵詞》(臺北:游擊文化,2020初版)
  2. 林亮妏,《打開時空膠囊:舊時代的電影青春物語》(高雄:逗點文創社,2014初版)
  3. 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臺北:春山出版,2020初版)
  4. 陳培豐,《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臺北:讀書共和國/衛城出版,2020初版)
  5. 〈老派「氣口」之必要!臺語歌的悲涼唱腔如何煉成?〉—研之有物
  6. 〈個人分享:關於臺灣影視中的語言〉—方格子



436會員
572Content count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撰文:廖宥甯 縱觀臺灣影視劇發展史,可以發現臺語戲劇在1950和1970年代分別仰賴電影和電視劇大鳴大放,但這些榮光似乎都極其短暫,無法獲得長期發展並建立穩定傳統的機會,讓臺語影視劇常面臨斷裂和低谷。
撰文:廖宥甯 近年來,臺灣影視劇掀起一股「本土」風潮,以刻畫臺灣本土歷史及小人物故事為主題創作,如描述遊子歸鄉後在親族關係間四處碰壁的《花甲男孩轉大人》、女性成長劇《俗女養成記》、臺客浪漫愛情電影《當男人戀愛時》、從女性角度出發的家庭片《孤味》……等等,而在這些電影中,都不難見到「臺語」的身影
除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和「階級與階級的不平等」之外,不平等還存在第三個維度:「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不平等」。 國家之間是平等的嗎?
除了個體層面的不平等,人類在階級層面也充滿了不平等。造成問題的原因是什麼?有哪些因素造成了當今世界的階級矛盾?為什麼「1% v.s. 99%」的戰爭會越演越烈?在前一章中,我們將焦點集中在個體的差異上,而在這一章則會回到經典馬克思主義階級矛盾的視角來看待
1. 緒論 1905年3月8日,法國亞眠(Amiens)的地方法院正式開庭審理一項竊盜案。 在法庭的外面,是成群結隊的聲援民眾;而在法庭內,被告席上坐著一位衣著得體、舉止紳士的男人。 早上10點,當囚車抵達法院門口時,這個男子神情自若的跳下車來,對著在場的民眾輕鬆一笑,喊了一聲:
撰文:廖宥甯 縱觀臺灣影視劇發展史,可以發現臺語戲劇在1950和1970年代分別仰賴電影和電視劇大鳴大放,但這些榮光似乎都極其短暫,無法獲得長期發展並建立穩定傳統的機會,讓臺語影視劇常面臨斷裂和低谷。
撰文:廖宥甯 近年來,臺灣影視劇掀起一股「本土」風潮,以刻畫臺灣本土歷史及小人物故事為主題創作,如描述遊子歸鄉後在親族關係間四處碰壁的《花甲男孩轉大人》、女性成長劇《俗女養成記》、臺客浪漫愛情電影《當男人戀愛時》、從女性角度出發的家庭片《孤味》……等等,而在這些電影中,都不難見到「臺語」的身影
除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和「階級與階級的不平等」之外,不平等還存在第三個維度:「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不平等」。 國家之間是平等的嗎?
除了個體層面的不平等,人類在階級層面也充滿了不平等。造成問題的原因是什麼?有哪些因素造成了當今世界的階級矛盾?為什麼「1% v.s. 99%」的戰爭會越演越烈?在前一章中,我們將焦點集中在個體的差異上,而在這一章則會回到經典馬克思主義階級矛盾的視角來看待
1. 緒論 1905年3月8日,法國亞眠(Amiens)的地方法院正式開庭審理一項竊盜案。 在法庭的外面,是成群結隊的聲援民眾;而在法庭內,被告席上坐著一位衣著得體、舉止紳士的男人。 早上10點,當囚車抵達法院門口時,這個男子神情自若的跳下車來,對著在場的民眾輕鬆一笑,喊了一聲: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講袂完的人名 ~ 說不盡的劇情,故事攏發生佇遮,毋知是人生如戲 ~ 抑是戲如人生 」 來賓介紹👏👏👏 -- 真的是好萊塢的演員:謝孟庭 -- 真的是好萊塢的製作經理:毛毛 趕快鋪個紅毯給兩位~😏😏😏 《台灣有個好萊塢》掀開那一段年代 📽 📽 📽
Thumbnail
如果烏克蘭與台灣只能有一個開戰,那美國顯然寧可讓戰爭發生在烏克蘭,而不是在台灣!我這樣說,當然是一個假設性的命題,但是,這可以講出為什麼許多西方媒體一直在講,烏克蘭戰爭的連動性,是連到台灣來,下一場戰爭可能在台灣發生。
Thumbnail
如果烏克蘭與台灣只能有一個開戰,那美國顯然寧可讓戰爭發生在烏克蘭,而不是在台灣!我這樣說,當然是一個假設性的命題,但是,這可以講出為什麼許多西方媒體一直在講,烏克蘭戰爭的連動性,是連到台灣來,下一場戰爭可能在台灣發生。 (4) (5) (6) (7)
Thumbnail
2021/06/07 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 ISBN:3039869849708 先容我歡呼一下,這本書我從五月中開始看一直看到今天、剛才 (六點半左右) 我才終於看完,看完就馬上來寫札記了。而這本我還是從電子圖書資源借的,這是學校的電子資源所以一次借是七天,從五月中開始總共續借了三
Thumbnail
在現在的背景下真的無法想像,在1950至1960的台語片黃金年代,每個禮拜平均有三部台語片搶著上映,演員不只是母語是台語的台灣人,還有客家人、外省人、香港人以及日本人的身影。台灣那時候還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全球第三大劇情片生產國,僅次於日本和印度
Thumbnail
(此篇心得原寫於2020/08/02) 故事背景是1960年代,台語電影蓬勃發展,所有電影人的心中願景就是不羨慕好萊塢,因為台灣那時候的電影界就是台灣好萊塢。 那個年代還是看電影前要先唱國歌的年代。
Thumbnail
2020.07.31. 台中場首演 📷 ↑台中歌劇院這面藍色牆不管掛上什麼表演的海報都很有fu 📷 ↑《台灣有個好萊塢》拍照牆。像是一場即將開始嗨的盛大趴踢風 📷 ↑喔!對了,這齣戲的謝幕安可是可以攝影拍照的。 📷 ↑這次演出的節目冊,封面簡單的展現出台灣早期的電影風格 📷 📷
Thumbnail
有別於過去「台語片粗製濫造遭到市場淘汰」的刻板印象,《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透過說明歷史背景、國民黨政府政策及國際局勢等多重面向,解釋台語電影的興衰史。不只要讓讀者認識台語片長久遭到忽視的風光過往,作者蘇致亨也希望透過翻案,洗刷台語片長久以來「低俗無文化」的污名。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講袂完的人名 ~ 說不盡的劇情,故事攏發生佇遮,毋知是人生如戲 ~ 抑是戲如人生 」 來賓介紹👏👏👏 -- 真的是好萊塢的演員:謝孟庭 -- 真的是好萊塢的製作經理:毛毛 趕快鋪個紅毯給兩位~😏😏😏 《台灣有個好萊塢》掀開那一段年代 📽 📽 📽
Thumbnail
如果烏克蘭與台灣只能有一個開戰,那美國顯然寧可讓戰爭發生在烏克蘭,而不是在台灣!我這樣說,當然是一個假設性的命題,但是,這可以講出為什麼許多西方媒體一直在講,烏克蘭戰爭的連動性,是連到台灣來,下一場戰爭可能在台灣發生。
Thumbnail
如果烏克蘭與台灣只能有一個開戰,那美國顯然寧可讓戰爭發生在烏克蘭,而不是在台灣!我這樣說,當然是一個假設性的命題,但是,這可以講出為什麼許多西方媒體一直在講,烏克蘭戰爭的連動性,是連到台灣來,下一場戰爭可能在台灣發生。 (4) (5) (6) (7)
Thumbnail
2021/06/07 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 ISBN:3039869849708 先容我歡呼一下,這本書我從五月中開始看一直看到今天、剛才 (六點半左右) 我才終於看完,看完就馬上來寫札記了。而這本我還是從電子圖書資源借的,這是學校的電子資源所以一次借是七天,從五月中開始總共續借了三
Thumbnail
在現在的背景下真的無法想像,在1950至1960的台語片黃金年代,每個禮拜平均有三部台語片搶著上映,演員不只是母語是台語的台灣人,還有客家人、外省人、香港人以及日本人的身影。台灣那時候還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全球第三大劇情片生產國,僅次於日本和印度
Thumbnail
(此篇心得原寫於2020/08/02) 故事背景是1960年代,台語電影蓬勃發展,所有電影人的心中願景就是不羨慕好萊塢,因為台灣那時候的電影界就是台灣好萊塢。 那個年代還是看電影前要先唱國歌的年代。
Thumbnail
2020.07.31. 台中場首演 📷 ↑台中歌劇院這面藍色牆不管掛上什麼表演的海報都很有fu 📷 ↑《台灣有個好萊塢》拍照牆。像是一場即將開始嗨的盛大趴踢風 📷 ↑喔!對了,這齣戲的謝幕安可是可以攝影拍照的。 📷 ↑這次演出的節目冊,封面簡單的展現出台灣早期的電影風格 📷 📷
Thumbnail
有別於過去「台語片粗製濫造遭到市場淘汰」的刻板印象,《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透過說明歷史背景、國民黨政府政策及國際局勢等多重面向,解釋台語電影的興衰史。不只要讓讀者認識台語片長久遭到忽視的風光過往,作者蘇致亨也希望透過翻案,洗刷台語片長久以來「低俗無文化」的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