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孩子為主角的華語課程(六)最終章~理念分享與省思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沒有最好的教法,只有最適合的教法

傳統的教學方式有奠基學科基礎、穩扎穩打的好處;開放式的教學有以孩子為中心、創造性高的優點。其實在教育界裡並沒有最好的教法,只有最適合的教法。而蟹老覺得最適合的課室互動就是:老師進行任務引導教學、孩子運用協同學習。孩子有任務就會運用身體五感來多元探索,學習自然有動機、不疲乏;而在協同學習過程中,孩子們在自然情況下不斷地反覆練習,也能逐漸達到對某個概念或知識的熟悉與敏感度。

蟹老是設計孩子們的「協同學習」,並以「任務→討論→筆記→分享」的引導方式來讓孩子就同一個概念,可以獲得多元、多次的接觸。

「老師於台前說明概念→孩子接收訊息→提問不懂或好奇之處→個人思考並筆記→小組分享個人想法→小組討論出整組想法→撰寫想法在白板→上台分享想→聆聽台上同學分享→將概念記錄在筆記本」這樣的教學過程當中,同一個概念孩子是不是不自覺的練習至少十次?而且過程式主動而非被動式的接受。

對蟹老而言這既符合12年課綱的語文領域:聆聽、口語表達、標音符號與運用、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等六項學習表現;也能夠在短短40分鐘多元發展這些學習表現,積沙成塔,時間久了是可以累積相當可觀的學習力!

傳統單向式教學的局限

一般華語課程的進行(不只華語,應該是很多學科都是)是以傳統的講述方式,大多都是老師講解,孩子聆聽作筆記,也就是所謂的單向式互動。

當然傳統認真的老師肯定會跟孩子們說明哪個部分一定要知道,哪個部分一定會考(考試領導教學)。而且為了增加孩子的動機,就會說:「這禮拜我們要小考,請大家做好準備,剛才的重點有沒有記下來?」「只要你考好,就代表你會了!你會了就是你學習到的,對你一定有幫,當然你的平時成績肯定可以很高!」之類的相關鼓勵話術。

對一般跟得上進度的孩子而言,他們肯定沒問題,甚至相當投入在考試裡面。但在這樣的師生互動中,孩子除了得到學科本身的知識外,最重要的聆聽、口語表達,孩子真的有表現出來嗎?(12年課綱的語文領域六項學習表現分別為:聆聽、口語表達、標音符號與運用、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

另外一個重點在於,練習(學習)次數。單向老師講述,須完全倚重孩子的專注以及吸收力,老師講一個概念時,雖然可能講很多次,但畢竟是從老師口中講的,吸收程度真的有限(就像父母念自己小孩一樣,小孩真的很難每次都聽得進去)。

以終為始~~哪一種能力最重要?

現代已經進入了AI時代,寫一篇文章創作(作文)都可以請chatGPT完成了(是真的很強,我曾經在家長日公開做給班上家長看過,我自己也超驚訝)!這樣創造性的成品AI都有辦法完成,更何況是知識性的傳遞,Google會找不到嗎?

蟹老的教育理念核心是「以終為始」,去確切的思考孩子10年後、20年後到底需要何種能力?讓我們想想,20年前只有智障型手機,但現在大家對智慧型手機都很上手,難道是以前老師教得好嗎?我們只要求孩子將國字注音寫漂亮正確,就可以保證他未來能夠一帆風順、找到合適的出路嗎?

好奇、溝通與合作

「好奇」是天性也是要維持的重要能力,回想蟹老自身慘痛求學的經歷,當初國高中可是被傳統教條與考試壓到忘記好奇、懶得探索這有趣的世界了!只要有好奇,做是肯定是有根性、肯定能夠維持自己的內在動機、也能夠實現自我!好奇的人肯定會去思考,會去思考的人腦筋一定動得快,這樣的人想法特別多,這樣有想法的人是不是令人激賞與欣羨呢?

常常聽人講一句話:「有想法的人最難溝通......」,為什麼會這樣?難道是以前功利主義、成績至上時代所培育出來的嗎?你是否有遇過能力出眾的同事或上司,但他溝通能力超差?他的溝通只是在說服並沒有同理。這樣的人雖然成就了自己卻失去了周遭人心。溝通真的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呀!

最後一個重要能力是「合作」,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緊密的,人與人的正向互動更是我們生活的動力來源,家庭夥伴、工作夥伴、職場夥伴的相互扶持更是我們生活向上的永動機。有一句名言: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比較久。我更喜歡另一句台灣話:「尪某若同心,烏土變黃金!」

蟹老就是希望透過「任務引導教學+運用協同學習」,來養成孩子的未來三大能力:「好奇、溝通、合作」。無論未來孩子從事何種職業遇到何種問題,有了這鐵三角相信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4會員
8Content coun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蟹老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既然是「內容深究」,就要將有關的知識背景都要補充給孩子知道,........ 那些落後、注意力維持不久的孩子們,他們聽我們老師在說的時候,在想什麼?有沒有學習到?我們知道嗎?....... 畢竟學海無涯,每個概念我們覺得重要的都要講,那就變得每個概念都不重要了。
很可惜的是…… 蟹老的求學過程並沒有遇到這樣偉大情操的老師。 蟹老致力於營造一個讓孩子能夠享受學習的教室,也希望孩子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著自己的好奇心~ 更能夠學會良好的人際互動,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與人溝通,能夠爭取自己的權益也不會忽略團體的責任。
到現在再看一次孩子們的作品,孩子們真的很有創意,他們的想法遠比我們大人能夠想到的還要寬廣、還要精采。雖然沒有一組將串句組成原本蟹老想要呈現的本課大意,但這是第一堂概覽課文,目的只是透過學習策略讓孩子熟悉文本,並維持孩子們的好奇心與學習動機。
如果你是在學校服務或是一位孩子的家長,那你一定知道孩子一週當中,上課時數最多的就是華語課(國語)。以自身的學習求學過程中,對於小時候的華語學習,都是八股式的背誦、抄自修的大意、每週都在寫考卷.....直到自己成為考試機器為止。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句話發明的真好,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真沒想到周遭的同學就像中毒一樣認真努力的看書, 每天都在應付永無止盡的考試, 而我呢......討厭死這種無聊的日子 這種環境讓我天生背骨的個性大大的展現 每天晚自習在睡覺、不假離宿參加跨年晚會被退宿、翻牆翹課被記過......
既然是「內容深究」,就要將有關的知識背景都要補充給孩子知道,........ 那些落後、注意力維持不久的孩子們,他們聽我們老師在說的時候,在想什麼?有沒有學習到?我們知道嗎?....... 畢竟學海無涯,每個概念我們覺得重要的都要講,那就變得每個概念都不重要了。
很可惜的是…… 蟹老的求學過程並沒有遇到這樣偉大情操的老師。 蟹老致力於營造一個讓孩子能夠享受學習的教室,也希望孩子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著自己的好奇心~ 更能夠學會良好的人際互動,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與人溝通,能夠爭取自己的權益也不會忽略團體的責任。
到現在再看一次孩子們的作品,孩子們真的很有創意,他們的想法遠比我們大人能夠想到的還要寬廣、還要精采。雖然沒有一組將串句組成原本蟹老想要呈現的本課大意,但這是第一堂概覽課文,目的只是透過學習策略讓孩子熟悉文本,並維持孩子們的好奇心與學習動機。
如果你是在學校服務或是一位孩子的家長,那你一定知道孩子一週當中,上課時數最多的就是華語課(國語)。以自身的學習求學過程中,對於小時候的華語學習,都是八股式的背誦、抄自修的大意、每週都在寫考卷.....直到自己成為考試機器為止。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句話發明的真好,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真沒想到周遭的同學就像中毒一樣認真努力的看書, 每天都在應付永無止盡的考試, 而我呢......討厭死這種無聊的日子 這種環境讓我天生背骨的個性大大的展現 每天晚自習在睡覺、不假離宿參加跨年晚會被退宿、翻牆翹課被記過......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我的兒子奧利佛(Oliver)大約十個月大的時候,就已經懂得用正確的方向拿起書本。朋友或祖父母來訪時,孩子的父親或我會故意把書倒過來拿給他,等著他把書轉正。這時訪客一定會興奮地稱讚他,他會看起來一臉得意。他那時真的有感到自豪嗎?也許不是像成人那樣的自豪……
Thumbnail
在無意中看到一個標題聳動的新聞人母「嘿休色校長」換兒進明星私校 老公抓包還被罵:為孩子受委屈算什麼」。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252550 只能說大陸為了許學生有個前途光明的未來,競爭已從小學開始要佈置好環境! 不知道這個母親是有多相信學校,是有好的學校,宛
Thumbnail
編按:教養難題是現代很多夫妻不敢生孩子的原因之一,其實教養不難。只要父母懂得怎麼教,那麼你會發現你給孩子搭的鷹架,即使他成年了,還可以繼續幫助他登峰造極,支持他發展出他的天賦。
Thumbnail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太敏感的關係,總覺得這些年,媒體報導中愈來愈多毆打親長的青少年,或不想工作的啃老族,而且我相信被報導出來的應該只是冰山一角。 不過上星期同一天各大報頭條的兩則新聞,應該會讓為人父母者從內心升起一股寒意―怎麼會養出這樣的孩子? 一個是才十六歲的少年,媽媽母兼父職將他撫養長大,或許是為了
Thumbnail
人要想過好一輩子,需要的技能和要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我覺得有四個:一,獨立的思想;二,強健的體魄;三,幸福的婚姻;四,財務的自由。這四者之中,「強健的體魄」我沒有資格講,「幸福的婚姻」我有資格講,你們的年齡又太小,所以今天就講第一個和第四個:腦袋和錢包。 大家可能覺得,人都是有獨立思考能力和自由意
Thumbnail
在我們身處的這個複雜的社會中,擁有許多不同的文化。而每個文化也會有各自認可的價值判斷,造就了不同的社會階層。孩子們究竟能否覺察這些複雜的社會地位與階層呢?
Thumbnail
升格當媽媽後,便開始了一天三餐的行程,從喝奶的小嬰兒,漸漸吃泥,吃粥,吃軟飯,吃finger food,每個階段都有陪伴我的廚具,趁這個機會來好好感謝它們一下。
Thumbnail
許多家長聽到孩子未來想當運動員,或是對運動的熱情多於其他事情。難免會有一種想法:「讀書才重要,運動不能當飯吃」。 早期的體育班時常會被當作是放牛班。因此大多人會認為,這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孩子在讀的班級,進而反對孩子進入體育班或是參與校隊等 ⋯
Thumbnail
初發現《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未看就知道這部作品會讓我很有共鳴;但因為知道自己會太容易忿忿不平,因此一直沒有完整閱讀。最近為了提前為新作做功課才斷斷續續讀完,覺得整體結構和故事間的串聯頗有巧思,有點像《解憂雜貨店》裡的環環相扣。讀到第三部〈高塔上的公主〉,劇情越來越引人入勝,會忍不住一口氣嗑到最後
Thumbnail
從孩子還未出生開始,我們便已開始學習如何做個父母,更長遠些來看,或許早在小時候,我們就已開始看著自己的父母,在心裡對自己說,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父母。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我的兒子奧利佛(Oliver)大約十個月大的時候,就已經懂得用正確的方向拿起書本。朋友或祖父母來訪時,孩子的父親或我會故意把書倒過來拿給他,等著他把書轉正。這時訪客一定會興奮地稱讚他,他會看起來一臉得意。他那時真的有感到自豪嗎?也許不是像成人那樣的自豪……
Thumbnail
在無意中看到一個標題聳動的新聞人母「嘿休色校長」換兒進明星私校 老公抓包還被罵:為孩子受委屈算什麼」。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252550 只能說大陸為了許學生有個前途光明的未來,競爭已從小學開始要佈置好環境! 不知道這個母親是有多相信學校,是有好的學校,宛
Thumbnail
編按:教養難題是現代很多夫妻不敢生孩子的原因之一,其實教養不難。只要父母懂得怎麼教,那麼你會發現你給孩子搭的鷹架,即使他成年了,還可以繼續幫助他登峰造極,支持他發展出他的天賦。
Thumbnail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太敏感的關係,總覺得這些年,媒體報導中愈來愈多毆打親長的青少年,或不想工作的啃老族,而且我相信被報導出來的應該只是冰山一角。 不過上星期同一天各大報頭條的兩則新聞,應該會讓為人父母者從內心升起一股寒意―怎麼會養出這樣的孩子? 一個是才十六歲的少年,媽媽母兼父職將他撫養長大,或許是為了
Thumbnail
人要想過好一輩子,需要的技能和要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我覺得有四個:一,獨立的思想;二,強健的體魄;三,幸福的婚姻;四,財務的自由。這四者之中,「強健的體魄」我沒有資格講,「幸福的婚姻」我有資格講,你們的年齡又太小,所以今天就講第一個和第四個:腦袋和錢包。 大家可能覺得,人都是有獨立思考能力和自由意
Thumbnail
在我們身處的這個複雜的社會中,擁有許多不同的文化。而每個文化也會有各自認可的價值判斷,造就了不同的社會階層。孩子們究竟能否覺察這些複雜的社會地位與階層呢?
Thumbnail
升格當媽媽後,便開始了一天三餐的行程,從喝奶的小嬰兒,漸漸吃泥,吃粥,吃軟飯,吃finger food,每個階段都有陪伴我的廚具,趁這個機會來好好感謝它們一下。
Thumbnail
許多家長聽到孩子未來想當運動員,或是對運動的熱情多於其他事情。難免會有一種想法:「讀書才重要,運動不能當飯吃」。 早期的體育班時常會被當作是放牛班。因此大多人會認為,這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孩子在讀的班級,進而反對孩子進入體育班或是參與校隊等 ⋯
Thumbnail
初發現《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未看就知道這部作品會讓我很有共鳴;但因為知道自己會太容易忿忿不平,因此一直沒有完整閱讀。最近為了提前為新作做功課才斷斷續續讀完,覺得整體結構和故事間的串聯頗有巧思,有點像《解憂雜貨店》裡的環環相扣。讀到第三部〈高塔上的公主〉,劇情越來越引人入勝,會忍不住一口氣嗑到最後
Thumbnail
從孩子還未出生開始,我們便已開始學習如何做個父母,更長遠些來看,或許早在小時候,我們就已開始看著自己的父母,在心裡對自己說,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