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疫情爆发之后的2020年
大家好!
自我介紹一下:我叫張濤,早期的經歷和大家差不多。從農村的小學考到實驗中學,高中考上了(山东省)萊蕪一中,大學是在天津讀的。工作經歷主要是摩托羅拉將近十年,在谷歌又做了十年多點。九年前,定居新加坡。兩年前辭職,全職讀書和投資。
懷疑一切是獨立思考的開始,以苦為樂是財務自由的基石。
為什麽要講這些呢?人要想過好一輩子,需要的技能和要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我覺得有四個:一,獨立的思想;二,強健的體魄;三,幸福的婚姻;四,財務的自由。這四者之中,「強健的體魄」我沒有資格講,「幸福的婚姻」我有資格講,你們的年齡又太小,所以今天就講第一個和第四個:腦袋和錢包。
大家可能覺得,人都是有獨立思考能力和自由意誌的,其實不是。我們在生活中看到的多數人「別人激動我激動,別人憤慨我憤慨」,完全被別人控製和擺弄而不自知,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更談不上什麽自由意誌。獨立思考是很罕見的品質,是需要不斷學習,反思才能形成的「超能力」,而想要達到獨立思考就必須先有「懷疑一切」的精神。
為什麽要懷疑一切呢?
首先,課本上的,尤其是文史類,多數是經過重新加工的,不是知識和歷史原本的真正模樣。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在學校的時候最喜歡學歷史。近代史裏濃墨重彩的寫了兩次「鴉片戰爭」,講中國是如何因為落後而被別人欺負,當時讀起來真是義憤填膺,覺得外國人怎麽這麽壞,中國真是好無辜。後來讀了一些雜書(最近這些年,史學界出了幾本關於鴉片戰爭的傑作,大家可以找來看看。)才知道,在鴉片戰爭之前的兩百年間,在中英雙方的貿易往來中,感到嚴重屈辱的其實是英方。除了貪汙索賄和苛捐雜稅讓正常的貿易很難開展之外,英方還得忍受被視為「蠻夷」的處處歧視和許多極不人道的「禁令」,比如:
- 外國商人只能在廣州指定的區域暫住,外國女人不準進入廣州城(原因是她們個個穿的「傷風敗俗」)。
- 外國人不得學習中文,中國人也禁止教他們學,違者格殺勿論。
英國發動戰爭,導火索當然是林則徐為了「禁煙」而綁架了英國商人和外交官;更根本的原因是清政府不可理喻,「野蠻而狂妄」,歧視和侮辱外國人,也不遵守簽訂的條約,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打仗,另無他途。
為兩百年前戰爭的原因較真,值得嗎?值!
正確的觀念來自從歷史裏學到的智慧,教科書「把歷史當成可以隨便打扮的小姑娘」,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可真是這樣嗎?日本在鴉片戰爭的同時也被迫和列強簽訂了條約,可日本卻從中學到了完全不同的教訓,他們看到了自己跟西方文明的巨大差距,迅速開始了明治維新,全面改寫了法律,改革顛覆了社會的各個層面,幾十年內國家就進入了文明強國的行列,那些「不平等條約」自然馬上就取消了。面對同樣的危機,日本改革製度進入文明社會,清政府只是購買洋槍洋炮來「強大」自己。其實,落後不見得就要挨打,愚昧加狂妄就要挨打。鴉片戰爭給我們的正確教訓應該是,一個國家的復興一定要先文明,再強大;沒有文明的「強大」不會持久,反而會像武俠小說裏的「邪派高手」一樣,被天下視為異類,被名門正派圍攻。
書上的不能信。那周圍的人可信嗎?也不可以。
講中國太敏感,我們講美國,說一說為什麽人是環境的產物。美國是兩黨政治:籠統說,民主黨理念偏自由,而共和黨相對更傳統/保守。全國範圍來講,兩邊的支持者大體相等,這很正常,因為兩黨的理念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對錯。但讓人奇怪的是,有些州絕大多數人都支持民主黨,比如加州(矽谷的科技巨頭裏90%以上的員工支持民主黨);而有些州絕大多數人都支持共和黨,比如說德州。同樣的孩子,放到加州的環境和放到德州的環境,簡直就像被放到了兩個完全沒有交集的平行世界。雖然生活在同一個國家,但平時看的電視頻道不一樣,家庭飯桌上的話題完全不同,連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消息也不一樣。他們很少會主動了解對方為什麽反對自己的主張,來反思自己的主張有沒有偏頗的地方。多數人生於一個什麽樣的環境,就成了這個環境的一部分,能夠真正「出淤泥而不染」的很少。
你想想自己周圍是不是一樣。爭吵的事好像很多,但大多數是像「到底是鄧紫棋,還是張靚穎唱的好?」這樣的問題,真正有深度的問題,你到底聽說過多少不同的聲音?原因呢?有時候是環境不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可環境允許的時候,獨立思考也不容易。因為獨立思考就意味著要和「周圍的環境」和「昨天的自己」做切割;要讀書;當有人反對的時候,要聆聽;要不斷反思;要去掉自己的偏見;要否定自己之前認為是真理的東西。這個過程是很痛苦的。於是多數人會選擇聽自己喜歡聽的,看自己喜歡看的,很舒服的生活在自己的偏見裏,就不奇怪了。
我會定時反思自己的理念。因為我也是經驗和環境的產物,身上肯定也充滿了偏見。如果一年下來,自己所有的理念居然沒有一個是錯誤的,那就危險了,很可能這一年沒有什麽進步。
那怎麽才能獨立思考?
- 終生學習:學習是終生的事。法國有個政治家說,「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是我30歲以後才學到的。」 仔細體會一下。學校教你認字算數,好的成績對將來有用,但學校不是一個鼓勵思考和讓你真正學習的地方。離開學校才是你真正學習的開始,而不是結束。
- 上帝視角:在考慮事情的時候,把自己從事件裏抽離,「神遊物外」,站在高空中俯瞰。人活在世界上,會被貼上各種的標簽。你的膚色,出生地,性別,年齡,政治理念,對各種社會問題的態度都會成為你的標簽。多數人都只會按照自己的標簽行事:「罵我的國家就是不行」,「批評我們團體就是你不對」,這樣預設立場,哪還能獨立思考?
- 開放心態:《射雕英雄傳》裏周伯通解釋「空明拳」的時候說「空房才可以住人,空碗才可以盛飯。」 一個人的思考和學習也是一樣。如果腦袋裏裝滿了所謂的知識或偏見,你就無法吸收新的知識。佛家所說的「所知障」也是這個道理,你已有的知識會成為學習新知識的障礙。所以,學習必須心態開放,姿態放低,假設自己一無所知。
真正的學習開始於成年以後。學海無涯,窮盡一生,我們也只能做到在個別領域「一知半解」。可只要持續練習,我們是可以擺脫環境和經驗帶給我們的多數偏見,學會獨立思考,為了自己而思考,成為一個明白人。這是所有人通向自由之路的第一步。
今天講的第二個話題是財務自由。提錢很庸俗,所以我想換個角度。喜歡看小說的人都知道,很多網絡小說是關於主角怎麽「逆天改命」的,讀起來很爽。可現實中能夠逆天改命的人鳳毛麟角,因為在現實中,有權的會把權力傳給自己的孩子,有錢的會把錢留給自己的子孫,階級固化是常態。而從父母所處的下層跳到社會的中層和上層,這些是例外。你就有極為出色的天賦,還要加上運氣和機緣,可這兩者都不容易。
如果告訴你,我們都可以逆天改命,有一個誰都可以做,非常安全,非常靠譜,非常不用努力就可以讓你平穩致富,到退休的時候擁有比周圍的人多的多的財富,你會不會信?
投資是個被嚴重濫用的詞。我也吃過在A股賭博的虧,對中國投資的「處處陷阱」深有體會。有人總結說,「富豪死於信托,中產死於理財,屌絲死於P2P。」 不管有錢沒錢,總有一款適合你,把你這棵韭菜給割了,真是精辟!有人會說:不都是投資嗎,中美真差這麽多嗎?真的!
任何投資的回報,最終都取決於所投資的公司的盈利能力。美國二戰後完成了向服務業和互聯網行業的轉型。在未來幾十年,會靠著這個優勢領先全球,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大勢」。科技巨頭和正在蓬勃發展的小科技巨頭們會在人類往互聯網社會邁進的過程中獲得最大的紅利,21世紀也毫無疑問繼續是美國的世紀。中國集中在低附加值的製造業,「高科技公司」也都是應用程序而已,沒有底層和尖端技術,與美國差別太大了。
美國股市是給那些迅速發展的公司提供融資的渠道。而中國從一開始就講明了:目的是為了解決國企轉型資金不足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麽早期的很多股票是政府攤派到公務員手裏的。這也就是為什麽今天最優質的中國公司反而無法在國內上市,因為股民的資金有限,如果都去買騰訊了,那些需要錢的國企怎麽辦?所以,中國股市不僅是政策市,也是愛國市,是一種變相的稅收。想持續賺錢是極其困難的。
所以我講的投資只是指美國股市,不建議任何其他方式;我重復,不建議任何其他方式。
為什麽要對還在上學的孩子講投資呢?你們可能沒有意識到,你們比別人有一項極為寶貴的優勢,就是時間。投資越早開始越好。巴菲特成為當代最成功的投資家,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已經在股市80年。即便買指數,年回報10%,80年後是多少?兩千倍!這就是復利和美股的強大組合的結果。所以在你們還沒有掙錢的時候,樹立正確的存錢和投資理念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你們哪怕沒有特殊的技能,至少有一項是別人比不了的,就是你們有更長的投資時間。
但你們也有一項劣勢,是什麽呢?財務自由只有兩步。第二步非常簡單,就是把存下來的錢放到美國股市去增值,沒有什麽技術含量。難的是第一步,怎麽存錢?你要在自己並不富裕的時候,以苦為樂,少花錢,存錢來投資,對多數人來講是很難的。現在的年輕人沒有工作,但已經變成了消費者。可能是父母的錯:自己年輕時候吃過苦,出於愛子女之心,縱容年輕人大手大腳,變成「月光族」:不管工資多少,每月全部花光,存錢無從談起,投資就更無從談起。
我在剛工作的時候存錢很容易。不是因為自己有理財的念頭,只是從小過慣了窮日子,存錢變成了本能。摩托羅拉給我的薪水是每月1500塊,加上獎金,每年入手兩萬多塊,當時算是高薪了。而每月的花費只有兩三百塊。因為做學生的時候花錢很省,不做學生了,生活繼續,花費變化也不大。唯一不同的是要到外面租房住。在學校周邊找房,一年能換十幾次,越換越差。最後租了頂層的一居室,窗戶都壞了,四面透風,冬天被窩裏比大街上還冷,凍的實在睡不著覺,只好借住在同事家裏過了冬。平時吃飯,穿衣,消費,跟窮學生毫無兩樣。如果遇到什麽值得慶祝的大事,就和女朋友到市中心的肯德基,一人一個香辣雞腿堡,吃的幸福極了,人生完美!現在想起來,真是做到了把對物質的欲望壓到最低,我的第一桶金就是這樣靠「拿著白領的工資,過著農民工的生活」而省下來的。
很多人的消費來自攀比的心理,覺得不能被別人比下去。可是如果按照多數人的方式去生活,那你的日子也只會過得跟他們一樣,要想比多數人過得好,就不能在任何事情上受別人的影響,就不能介意特立獨行。當時我們結婚的時候,沒辦酒席,沒有婚紗照,沒旅遊,好像香辣雞腿堡都沒吃,因為我們沒有什麽朋友做比照,又從不介意別人的想法,很容易就決定了。
你可能會說,這不就是讓我們放棄現在的幸福去追求以後的幸福嗎?不是!壓低消費絕不等同於減低幸福。在有的吃,有的住以後,消費多少跟你的幸福感多少就基本沒關系了。因為不管你消費提高多少,你會很快適應這種水平,幸福感就會消退。我現在的消費水平肯定有我剛工作時的100倍,可是幸福感其實差不多。相反,如果在吃苦的時候,訓練自己能從生活中最簡單的事物和體驗中獲得幸福和滿足,那麽這種能力會使你受益終生。我過去兩年基本處於隱居狀態,過去的五個月,一次沒出過家門。但現在冰箱裏還有吃的,窗外仍然是漂亮的綠樹紅房,生活仍然挺好的,在短暫的恐慌後,跟以前沒有多大不同。這都得益於從「苦日子」中得來的心性,和「從平凡的日子裏感到幸福」的能力。
其實,年輕時吃苦還有額外的好處---磨練你的意誌。我辭去收入不錯的工作,在家裏讀書投資,聽起來好像瘋狂,其實不是。因為我知道即便不成功,要從頭來過,也沒什麽大不了。而我如果一直順風順水,沒有吃過苦,就可能會小心翼翼,患得患失,努力保持已有的一切,反而放不開手腳,失去了更大成功的可能。所以,如果你將來哪天有機會吃苦,不要覺得是壞事。苦,吃好了,是有厚報的。
存錢先要做到「量入為出」,怎麽叫量入為出?不管你有多少錢,先把 30%~ 40% 存起來,只花剩下的。如果不夠,就砍花錢的項目,絕不動你的存款。10%的年回報,50年後,1萬會變成100萬。所以,自己花錢或是給別人錢的時候,都要掂量:我給出去的不是1塊錢,而是未來的100塊甚至更多。大筆消費更要三思,必要嗎?你可以今天花1萬換個新手機,也可以投資增值,等70歲的時候,拿這100萬買套房子養老。問題是,你只能二選一。今天選擇消費,就放棄了未來百倍的回報,這就是選擇。人的命運從不是固定的,我們每天都在做無數的選擇,每個選擇都或多或少的改變著命運,把我們各自的人生帶向不同的軌道。
啰啰嗦嗦說了這麽多,如果你覺得講的大逆不道,甚至胡說八道,我完全理解。改變一個人非常困難,至少我還從來沒有成功過。同意做這個演講,我不過是想「結個善緣」,我曾經在人生最絕望,最無助的時候得到過好幾個人的幫助,可能對他們來講不過是無心之舉,但卻永遠的改變了我的命運,所以,哪怕今天你們中有一個人覺得我講的有道理,或許有一個人覺得個別建議有用,能為他/她的人生增加一點智慧,增添一點保障,那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謝謝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