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假日下午與就讀高中的雙胞胎女兒AB寶在社區的後山步道散步。
眼尖的B寶看到山澗對面樹上掛著一個蜂巢,想求證地問:「爸爸,是不是虎頭蜂的窩啊?」
我尚未回答,A寶就搶著回答:「虎頭蜂的蜂巢很容易辨認的啦,外觀是完整的封閉球狀,只保留著很不起眼小小蜂群出入口的通道。而且虎頭蜂的巢可以長得很大哦,前幾天報紙才登了一張照片,居然高一公尺多,寬六七十公分,裏面有兩、三萬隻虎頭蜂呢?」
我幫A寶鼓鼓掌,接著問她們:「你們知道台灣最危險,殺死最多人的野生動物是什麼?」
A寶說:「是毒蛇嗎?」
我搖搖頭。
機靈的B寶說:「難道是虎頭蜂嗎?」
我回答:「沒錯!台灣最致命的野生動物就是虎頭蜂。當然,有些毒蛇也很致命,可是一般人遇到的機會很少,況且毒蛇也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通常在人類接近之前就逃之夭夭。相反的,虎頭蜂的毒液不只非常致命,牠們還會主動攻擊人,非常危險。」
A寶開始擔心了:「那麼我們社區鄰居的陽台也有一個蜂巢,是不是要通知消防隊來摘掉啊!」
我安慰她們:「不用害怕,台灣有七種虎頭蜂,會在都市住家降近築巢的多是腹部前半段鮮黃色的黃腰虎頭蜂,是虎頭蜂中最溫馴的一種,也從來沒有螫死人的記錄,最危險的是在山林野外築巢的黑腹虎頭蜂,真的是又凶又毒,牠的毒液包括了會讓心肌與呼吸麻痺的神經毒,也有會引起我們過敏性休克的蛋白酶,有不少人被一隻叮到就休克死掉了呢!」
聽到我這麼一講,AB寶緊張的往空中四處察看,一股催促著我遠離那個蜂巢。
我邊走邊提醒她們:「蜂群不會隨意叮人,因為蜂的螫針是產卵管變的,有倒勾,所以螫了人之後牠們也會死掉,所以不是為了保護蜂巢,牠們也不會隨意犧牲自己的生命。在野外看到虎頭蜂接近身邊,要先冷靜地觀察牠只是路過,還是在我們頭上盤旋警告,不要揮舞衣物去軀逐,可是如果是看到有兩隻以上在頭上盤旋,一定要立刻拔腿就跑。因為在蜂巢十來公尺範圍是牠們的警戒區域,並會派遣偵察蜂巡戈,若是我們沒有注意到牠的警告,偵察蜂就會從毒針噴出警戒性的費洛蒙,在蜂巢外守衛的蜂接到訊息,立刻會趕到現場助陣,當然也會分泌同樣的費洛蒙通知其他同伴,因此若是我們留在原地,攻擊的蜂群會愈來愈多,而且牠們一旦開始攻擊,就不會停止,所以迅速的脫離現場是最好的辦法。」
A寶緊張的問:「要跑多遠啊?」
「牠們大概會追個幾十公尺到一百公尺左右吧!」我繼續問:「其實虎頭蜂並不是成天都這麼凶的,你們知道牠們什麼時候脾氣最暴躁嗎?」
AB寶很好奇:「牠們還會有情緒的變化啊!」
我哈哈大笑:「的確,牠們在秋天,也就是現在這個時候最凶,很多人被虎頭蜂攻擊就是因為不知道在秋天牠們脾氣最差,以為這條路經常在走,也常常看到虎頭蜂飛來飛去,都沒事,就忽略了牠們的警告,所以就被攻擊了。平常牠們警戒範圍是蜂巢附近幾公尺,到了秋天範圍有時候會擴大到四、五十公尺呢!」
AB寶異口同聲地問:「為什麼?」
我先吊她們胃口:「你們知道虎頭蜂的生命周期是如何進行嗎?」
A寶搶著回答:「蜂后產卵,孵出所有的蜂群,一個巢裏的蜂太多時,蜂群還會分家呢!」
我補充說:「我們知道虎頭蜂巢會慢慢長大,長到秋天這個時候達到最大。換句話說,蜂巢一開始是每年二、三月,躲在石頭或樹木縫隙過冬的虎頭蜂后從冬眠中甦醒飛出來,找到適當的地點,自己築出一個非常小的巢,產下第一批卵開始,很快卵孵出第一批工蜂來幫忙後,蜂后就可以專心產卵,其他所有照顧幼蟲,尋找食物以及築巢的工作,都有工蜂幫忙,所以蜂群數目就能夠迅速增加,蜂巢也不斷擴建,大家各司其職,非常的忙碌。到了秋天時,蜂群達到最大數量,蜂后也產下最後一批卵,這些卵將全部成為后蜂(有能力產卵的母蜂),冬天到了,在其他所有成蜂都死亡後,這些后蜂會找一個隱蔽的地點越冬。因此進入秋天之後,這個族群的虎頭蜂是不是能夠順利撫育出最後一批雌蜂,攸關整個種族的存續,若當此時,蜂巢受破壞或蜂后產卵被干擾,牠們要是沒有時間與機會重新產下一代時,整個族群就會絕種,這也難怪虎頭蜂到了秋天壓力就特別大,情緒特別緊張,保護蜂巢更不能出一點差錯,我們稍一接近,牠們當然就要警告了!」
AB聽得非常入神,因為她們以前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我繼續告訴她們:「虎頭蜂跟一般蜜蜂一樣,是吃素的,吃花蜜,可是牠的幼蟲吃葷,所以虎頭蜂要捕捉毛毛蟲或蜜蜂來餵幼蟲。」
A寶忽然想起來:「報上寫有人冒著生命危險專門摘虎頭蜂窩,用虎頭蜂來泡酒,這是真的嗎?」
我點點頭說:「沒錯,因為虎頭蜂的毒液很毒,再加上虎頭蜂長得又凶,個性又猛,台灣傳統習俗除了吃什麼補什麼之外,也認為以毒攻毒,所以拿虎頭蜂來泡藥酒,以為可以治風濕、關節炎,泡了虎頭蜂的高梁酒還賣得很貴呢!也幸虧因為這樣,野外的虎頭蜂窩並不會太多,我們在爬山時遇到牠們的機會也少了許多。」
接近傍晚時回到家,AB寶趕忙找出家裏的昆蟲圖鑑,想進一步地了解虎頭蜂,畢竟這是台灣致死率最高的野生動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