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槍》 – 真相的鄉愿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九槍》海報。除了移工死亡事件本身,更可見其背後為台灣的東南亞移工待遇不平等發聲訴求。

《九槍》海報。除了移工死亡事件本身,更可見其背後為台灣的東南亞移工待遇不平等發聲訴求。

對於《九槍》替移工發聲沒有太多意見,確實也在紀錄片中節錄的新聞片段,看到多年來台灣的東南亞移工貢獻勞力完成各項大至工程建設、小至個人家務,卻沒有反應待遇上的各種根深蒂固的沈屙弊病,不只是社會問題,也是政治問題,更是國際問題(諸如此類的不平等待遇在韓國電影的移工處境也如此似曾相識)。我也同意去年金馬獎頒給《九槍》最佳紀錄片作為發聲管道。


觀影過程中期待密錄器的真相,親眼看到密錄器影片對於移工的不尊重(如辯護律師說的如喪屍不敢靠近,已非嘲諷的問題,而是對於移工的偏見),用槍程序與後續的處理,完全看到一個無辜生命被一點一滴的流逝的置之不理才導致後來送醫不治的結果。

金馬獎頒給《九槍》最佳紀錄片作為訴求發聲管道。

金馬獎頒給《九槍》最佳紀錄片作為訴求發聲管道。

但回過頭來,期待密錄器真相代表對與錯的道德律法框架,以及紀錄片刻意製造回到案發地點的「詩意影像」和死者過往日記的口白,似乎用來增加感傷與可憐,並且交叉配置(蒙太奇)著家屬訪談的「資訊」,大致上說死者是一位很乖的小孩,如此並置有一種「詭異」的感覺。


《九槍》除了上述「實質」層面之外,自己更在意美學層面涉及道德和政治性問題,更是因為紀錄片使用了密錄器,這個幾乎可以完全當作真相的東西。像是命定了道德正確的死局,彰顯了美學上對於密錄器的無力感 ,(難不成要很白目地把如此證據很脫序地當作實驗影像素材?)正義申張是法律任務,背後隱含制度改善的問題,而詩意化的影像像是為了正義,交織而成悼念情緒,美學上的鄉愿。


於是區辨善惡的真相,知道不平等對待的真相而產生「同情」,更透過死者過往的浪漫共感更加地哀傷,就如同去參加親戚告別式,司儀念著充滿感恩的生平對於死去人地弔念,那有好什麼抗拒的嗎?

26會員
67Content coun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拉特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再一次透露Wes Anderson對於印度文化的喜好:瑜珈與冥想(meditation),並藉由馬戲團表演展現一種「特異功能」(註),電影中藉由學習內心想像的修煉,練就眼睛對於物理障礙的穿透性,心象(內心的想像)與視覺幻象兩者達成一致,於是眼睛矇起來也可以看到身體外面的世界。
《芭比》觀看特殊性並不像劇情的進展,而是「芭比」的符號性在於當代社群中政治正不正確的政治性框架,那些結構主義式的意識形態框架,在如此後設的媒體社會,人人皆是自媒體的生產者並同時是接受者(粉絲與酸民)並可以相互反串甚至在迷因化流變中,成了什麼?
三個小時的「史詩」長度,試圖在基本的親子關係中對美國國家的反諷,從開頭的神經病與藥物控制成癮、典型中產階級的虛假,中段影射宗教聖母主角像是耶穌受難,人類的七情六慾其實是母親身為資本家在後面「宏觀調控」,乃至於結尾像是法庭與直播頻道談論罪惡與救贖,嘲諷感的對立面,其實是說教意味十足。
2023台北藝術節的節目之一《百葉》視為一種思考如何創作的創作。以光線和空間(百葉窗的空間具像的抽象化)為索引,並非「再現」,而是劇場場所的揭露,逐一測量場所:空間深度、建築材質,外加表演者間的默契與即興方式與其互動。以上都以理解的拼裝式概念創作方式,乃至於不可得知的現場的氣氛,ㄧ切看來沒什麼問題。
電影藉由回溯前兩段結構的回憶敘事線的「自白」,在奧本海默研發原子彈之後充滿罪惡感的贖罪與告解。更明顯的是藉由鏡頭切換外遇女朋友裸體跨坐在奧本海默被審訊的超現實轉場,並恍若暗示整個審訊過程是對於研發核武科學家的精神分析式懺悔。
《惠子不能輸》影像刻意保持懷舊顆粒雜訊與泛黃色調,甚至片中穿插的街景還殘留過往的時代痕跡,與片尾強調著時間與地景:「歷程」的意義,無非反映著當代社會各種輕輕掠過的「表面」,而那種可能無人重視、乏人問津的默默耕耘,如同電影英文片名:微小又緩慢的堅持有什麼意義? 劇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再一次透露Wes Anderson對於印度文化的喜好:瑜珈與冥想(meditation),並藉由馬戲團表演展現一種「特異功能」(註),電影中藉由學習內心想像的修煉,練就眼睛對於物理障礙的穿透性,心象(內心的想像)與視覺幻象兩者達成一致,於是眼睛矇起來也可以看到身體外面的世界。
《芭比》觀看特殊性並不像劇情的進展,而是「芭比」的符號性在於當代社群中政治正不正確的政治性框架,那些結構主義式的意識形態框架,在如此後設的媒體社會,人人皆是自媒體的生產者並同時是接受者(粉絲與酸民)並可以相互反串甚至在迷因化流變中,成了什麼?
三個小時的「史詩」長度,試圖在基本的親子關係中對美國國家的反諷,從開頭的神經病與藥物控制成癮、典型中產階級的虛假,中段影射宗教聖母主角像是耶穌受難,人類的七情六慾其實是母親身為資本家在後面「宏觀調控」,乃至於結尾像是法庭與直播頻道談論罪惡與救贖,嘲諷感的對立面,其實是說教意味十足。
2023台北藝術節的節目之一《百葉》視為一種思考如何創作的創作。以光線和空間(百葉窗的空間具像的抽象化)為索引,並非「再現」,而是劇場場所的揭露,逐一測量場所:空間深度、建築材質,外加表演者間的默契與即興方式與其互動。以上都以理解的拼裝式概念創作方式,乃至於不可得知的現場的氣氛,ㄧ切看來沒什麼問題。
電影藉由回溯前兩段結構的回憶敘事線的「自白」,在奧本海默研發原子彈之後充滿罪惡感的贖罪與告解。更明顯的是藉由鏡頭切換外遇女朋友裸體跨坐在奧本海默被審訊的超現實轉場,並恍若暗示整個審訊過程是對於研發核武科學家的精神分析式懺悔。
《惠子不能輸》影像刻意保持懷舊顆粒雜訊與泛黃色調,甚至片中穿插的街景還殘留過往的時代痕跡,與片尾強調著時間與地景:「歷程」的意義,無非反映著當代社會各種輕輕掠過的「表面」,而那種可能無人重視、乏人問津的默默耕耘,如同電影英文片名:微小又緩慢的堅持有什麼意義? 劇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紀錄片《九槍》以2017年逃逸移工阮國非在溪邊因疑似偷車和毀壞民眾車輛,而被人通報警方,警員到場試圖喝止,對阮國非開了九槍,最終阮國非因為延誤就醫失血過多死亡。導演試圖用透過訪談親友和實際走訪去了解移工阮國非的足跡與了解在台的移工究竟遭受到什麼困境與台灣大量移工與雇主中間的那條線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Thumbnail
2017年8月31日,失聯越南籍移民工阮國非遭警方連開九槍致命。《九槍》完整呈現密錄器裡,阮國非中槍後到救護車到場救護的半小時,第一台救護車先護送受傷民防,無所作為的圍觀民眾直盯著阮國非在地哀嚎、匍匐,直到斷氣。也許,問題該這麼問,殺死阮國非的,是那九槍嗎?(此段文字擷取自報導者)
Thumbnail
蔡崇隆導演的《九槍》,去年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關注2017年移工阮國非遭到警察連開九槍致死的案件。用意不在為誰的行為脫罪平反,也不在追打公審開槍的基層員警,而是還原一個生命和事件,從扁平到立體,從恐懼到理解。除了新聞裡的兩個名字,他們是誰,他們過去的樣子,是什麼讓兩個年輕的生命,走到命運的岔點。
Thumbnail
多數人應該會認為「九槍」這件事情是「警察依法執行」,因為這個解釋簡短、明瞭。人們也會齊聲討伐吸毒者、竊盜者、襲警者。甚至可能有人激憤《九槍》這種幫罪犯發聲、打壓基層員警的爛片,憑什麼能得金馬獎。但或許弱者不一定是對的,但我們都有義務去回應犧牲者的一些要求,而通常犧牲者都是弱者。
Thumbnail
《九槍》從阮國非事件去延伸探討整個龐大難解的複雜結構性問題,並且從中思索潛藏於人們心中的優越心態與無形中的歧視,包括移工、雇主、仲介、政府以及台灣所有民眾均參與在其中,逼迫觀者反思一連串悲劇背後的原因,在衝擊震撼的影像之外,究竟我們可以在自身所及的能力之內做出些什麼改變?
Thumbnail
《137槍》談及關於美國長久以來種族議題與警察執法問題,電影以2012年美國克利夫蘭發生一起兩名黑人因警察執法過當而被多台警察圍捕一處連續槍擊137槍當場死亡,事後警方當局不配合還原事情經過,並且因被殺的黑人當時並未持有兇器而造成當地人民群情激憤,引發一連串美國種族議題、警察制度、執法方式等問題探討
Thumbnail
今年到目前為止聽過的西洋專輯中,最喜歡的就是今天剛發行的另類車庫搖滾樂團 The Black Keys 新專輯《Delta Kream》。
Thumbnail
《最後一戰》之所以動人,不僅是因為有著雖然老派、卻充滿浪漫的故事,男女主角之間的對手戲更是充滿火花,言言與再次合作的莊凱勛之間,在劇情一步步的進展下,起了絕佳的化學效應,讓觀眾能跟著笑、跟著哭,他們非常紮實地將情緒傳遞給觀眾。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紀錄片《九槍》以2017年逃逸移工阮國非在溪邊因疑似偷車和毀壞民眾車輛,而被人通報警方,警員到場試圖喝止,對阮國非開了九槍,最終阮國非因為延誤就醫失血過多死亡。導演試圖用透過訪談親友和實際走訪去了解移工阮國非的足跡與了解在台的移工究竟遭受到什麼困境與台灣大量移工與雇主中間的那條線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Thumbnail
2017年8月31日,失聯越南籍移民工阮國非遭警方連開九槍致命。《九槍》完整呈現密錄器裡,阮國非中槍後到救護車到場救護的半小時,第一台救護車先護送受傷民防,無所作為的圍觀民眾直盯著阮國非在地哀嚎、匍匐,直到斷氣。也許,問題該這麼問,殺死阮國非的,是那九槍嗎?(此段文字擷取自報導者)
Thumbnail
蔡崇隆導演的《九槍》,去年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關注2017年移工阮國非遭到警察連開九槍致死的案件。用意不在為誰的行為脫罪平反,也不在追打公審開槍的基層員警,而是還原一個生命和事件,從扁平到立體,從恐懼到理解。除了新聞裡的兩個名字,他們是誰,他們過去的樣子,是什麼讓兩個年輕的生命,走到命運的岔點。
Thumbnail
多數人應該會認為「九槍」這件事情是「警察依法執行」,因為這個解釋簡短、明瞭。人們也會齊聲討伐吸毒者、竊盜者、襲警者。甚至可能有人激憤《九槍》這種幫罪犯發聲、打壓基層員警的爛片,憑什麼能得金馬獎。但或許弱者不一定是對的,但我們都有義務去回應犧牲者的一些要求,而通常犧牲者都是弱者。
Thumbnail
《九槍》從阮國非事件去延伸探討整個龐大難解的複雜結構性問題,並且從中思索潛藏於人們心中的優越心態與無形中的歧視,包括移工、雇主、仲介、政府以及台灣所有民眾均參與在其中,逼迫觀者反思一連串悲劇背後的原因,在衝擊震撼的影像之外,究竟我們可以在自身所及的能力之內做出些什麼改變?
Thumbnail
《137槍》談及關於美國長久以來種族議題與警察執法問題,電影以2012年美國克利夫蘭發生一起兩名黑人因警察執法過當而被多台警察圍捕一處連續槍擊137槍當場死亡,事後警方當局不配合還原事情經過,並且因被殺的黑人當時並未持有兇器而造成當地人民群情激憤,引發一連串美國種族議題、警察制度、執法方式等問題探討
Thumbnail
今年到目前為止聽過的西洋專輯中,最喜歡的就是今天剛發行的另類車庫搖滾樂團 The Black Keys 新專輯《Delta Kream》。
Thumbnail
《最後一戰》之所以動人,不僅是因為有著雖然老派、卻充滿浪漫的故事,男女主角之間的對手戲更是充滿火花,言言與再次合作的莊凱勛之間,在劇情一步步的進展下,起了絕佳的化學效應,讓觀眾能跟著笑、跟著哭,他們非常紮實地將情緒傳遞給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