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老師忙線中】如何看待犯錯這件事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考國語的時候,她總是東張西望,先用一手把自己答案遮住,再不經意的看看別人寫了些什麼,接著不斷修改答案,直到同學發現並舉手告狀...上課的時候,老師邀請她發言,總是會先搖頭,老師給了提示,降低難度後,還是安靜,不敢發言...

犯錯經驗

這位學生因為長期累積的犯錯經驗,讓她極度沒自信。就算是生活中的對話,你只要多問她一句:為什麼?她就會改口、趕快改答案。

我曾跟她聊過,為什麼上課的時候,就算是老師已經把題目改的超級簡單,她還是安靜、不敢回答?

她則是自己也搞不懂原因,不知如何回答這一題。


各方討論

我和家長及導師討論過後,發現小孩在幼兒園的時候,相對的比較敢發言,雖然發言的內容不見得符合題目,但至少畏縮的程度沒有這麼高。

到了國小,開始出現大量正確答案後,小孩也發現自己學得比同學快,錯得比同學多,很有可能,就是從這時候,開始不敢說出自己的答案,開始覺得答錯,是一件不對勁、丟臉的事情

大腦其實會重組

在〈大腦解鎖〉這本書中提到:

「解開大腦束縛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大腦經常重組、成長以及改變。每天早上起來,你的大腦已經煥然一新。我們的大腦時時刻刻都有機會建立連結、強化原有的路徑,也會形成新的路徑。我們在面對挑戰時,會擔心自己不夠好而退縮。我們應該勇往直前,告訴自己,迎接挑戰代表大腦成長的機會。讓學生在鼓勵犯錯的環境下學習,讓他們知道犯錯的好處。」

這段話影響我很多。在教學現場中,我們總是希望可以教導學生「學會」,但是過程中的犯錯,我們是否都有把握住了?還是犯錯了,也任由學生解讀經驗?


了解大腦的變化

因此我採用書中的概念,向我的學生們說明:大腦並非出生就固定,每天早上醒來,大腦其實都不一樣,就看你怎麼跟你的大腦合作。

而要讓大腦一直更新的好方法,就是不斷的向大腦下戰帖,不斷的嘗試及犯錯。

此時,有位七龍珠迷小男孩舉手,他說這樣很像在玩七龍珠的機台一樣(其實我沒玩過),要一直找對手挑戰,才能累積經驗值,才會變強。貼切!就是這個概念!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看懂小孩對於犯錯的害怕及錯誤理解後,我們應該著手帶著小孩看懂犯錯的價值。

1.犯錯,真的只有壞處嗎?

每一件事情可以真正學會,其實都是透過不斷的犯錯才能累積功力。最近我的學生正在學習跳繩,每一天都有練習,媽媽說他練習時常常流淚,因為總是無法連續跳。但是媽媽很給力,總是不斷強調,犯錯是常態,唯有繼續練習,才能進步

2.鼓勵優質的犯錯

我記得書中有提過,可以和學生們試著找出優質的錯誤,也就是,這個錯誤,是會讓我們有寶貴經驗,或者啟發的。

有了這個靈感,我對學生的錯題出現不一樣的想法,我變得很愛蒐集特別的錯誤、沒想到的錯誤、讓人捶胸頓足的錯誤,學生超愛討論這些錯題,可能就像在玩大家來找碴吧!

詼諧的、不同角度的討論犯錯,才會讓犯錯這件事情,變得有意義,而非單純貶低價值。

3.建立犯錯的語言結構

當我們失敗時,通常都跟自己說什麼?「哀呀,我真爛!」還是「原來如此,再來一次!」這些在小孩內心的語句,我們時常聽不見。

我有個學生,只要數學寫錯,就會說:「我是沒長眼睛嗎?」一問之下,才知道,在家寫作業寫錯了,家長就會這樣跟他說。久了,就成為他面對失敗的語言了。

因此,我們應該要明著來。在生活及課堂中,刻意的出現這些面對失敗的語言結構,久了,才有可能成為小孩的內心語言。


後記

在生活中,我總是謹記著,每一次的挫折都是機會,反而要盡力把握住每一次出現的缺口。當然,過程中一定不舒服,但是真正的勇氣並非什麼都不怕,而是明知前方有障礙,還是繼續往前走。對自己及小孩,都是。

raw-image



47會員
82Content count
我是一位特教老師,透過專題紀錄課程、學生們的烏龍事件、家長以及導師們關心的議題。這個專題也提醒自己,對於周遭發生的事物要更有感、減少麻木不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灰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開心的和學生分享著我家養了兩隻流浪貓的事情,這位同學,我就稱他為浮誇哥好了,大聲開口說:「我家也有養貓!養了30隻哦!」大家紛紛驚呼,怎麼可能養這麼多隻啊!接著另一位學生說她家有養過倉鼠,浮誇哥再次大聲說:「我家也有養倉鼠!我們家的其中一個房間都是倉鼠。」
在路上遇到曾經同盟、試著合作要解決學生問題的導師時,都會閒聊一下小孩的近況。「最近那位學生狀況都好嗎?」我問。老師搖著頭說:「其實我只要不理他,就沒事了。」 這句話讓我瞬間勾起許多回憶。
這是個昏昏欲睡的午休,大家懶洋洋的,身體呈現無力軟爛狀態。我自告奮勇查了幾個笑話,準備說給大家聽,提振提振精神,還可以順便跟我的課程掛勾,我請大家在聽笑話的過程記錄下重點,是的,最近我帶著一群自閉症小孩練習:找出重點。
這學期學習策略課有多一位新面孔,是位超-級-可愛,有點像活在不同星球的男孩。跟家長電聯時得知,因為男孩在班上分心狀況明顯,影響班上學習,因此有帶小孩去醫院進行相關評估,我也收到了整份的評估報告。於是,我開始著手我可以給出的幫助或是想法,並且與家長面談。
上學之後,生活中開始出現各種大小的考試,這過程中如果沒有一套自己思考過的教養「信念」,真的會被每天細碎的行程壓垮,到最後,搞得大家很緊張,當然也會順帶忘了,身為父母的我們,真正需要幫助小孩,該是什麼?
請他整理房間,整理到一半又跑去玩積木;老師交代要帶去學校的東西總會忘記,連功課都常常忘記放進書包;即使是在該安靜的場所,也會一直想找人說話;無法好好排隊,急著想要趕快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固執、不好溝通;喜歡刺激好玩的事情,常開心過頭而闖禍。些都是過動兒的日常,他們生活中最不缺的,就是挫折感。
我開心的和學生分享著我家養了兩隻流浪貓的事情,這位同學,我就稱他為浮誇哥好了,大聲開口說:「我家也有養貓!養了30隻哦!」大家紛紛驚呼,怎麼可能養這麼多隻啊!接著另一位學生說她家有養過倉鼠,浮誇哥再次大聲說:「我家也有養倉鼠!我們家的其中一個房間都是倉鼠。」
在路上遇到曾經同盟、試著合作要解決學生問題的導師時,都會閒聊一下小孩的近況。「最近那位學生狀況都好嗎?」我問。老師搖著頭說:「其實我只要不理他,就沒事了。」 這句話讓我瞬間勾起許多回憶。
這是個昏昏欲睡的午休,大家懶洋洋的,身體呈現無力軟爛狀態。我自告奮勇查了幾個笑話,準備說給大家聽,提振提振精神,還可以順便跟我的課程掛勾,我請大家在聽笑話的過程記錄下重點,是的,最近我帶著一群自閉症小孩練習:找出重點。
這學期學習策略課有多一位新面孔,是位超-級-可愛,有點像活在不同星球的男孩。跟家長電聯時得知,因為男孩在班上分心狀況明顯,影響班上學習,因此有帶小孩去醫院進行相關評估,我也收到了整份的評估報告。於是,我開始著手我可以給出的幫助或是想法,並且與家長面談。
上學之後,生活中開始出現各種大小的考試,這過程中如果沒有一套自己思考過的教養「信念」,真的會被每天細碎的行程壓垮,到最後,搞得大家很緊張,當然也會順帶忘了,身為父母的我們,真正需要幫助小孩,該是什麼?
請他整理房間,整理到一半又跑去玩積木;老師交代要帶去學校的東西總會忘記,連功課都常常忘記放進書包;即使是在該安靜的場所,也會一直想找人說話;無法好好排隊,急著想要趕快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固執、不好溝通;喜歡刺激好玩的事情,常開心過頭而闖禍。些都是過動兒的日常,他們生活中最不缺的,就是挫折感。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近年來,ADHD的患者逐年增加。根據專家研究,在台灣,ADHD的盛行率約為5~10%——也就是說,台灣至少有大約一百到兩百萬人有此症狀。本書作者秦郁涵便是一位ADHD患者,她在就讀五專時確診了ADHD,並因此立志成為特教老師幫助更多跟她一樣的人。本文便是對於其著作的閱讀心得,以及給患者的一些小建議
Thumbnail
三個月前,我們還在討論特教法能有幾個十年能執行,三個月後的今天,癌症二次復發的我,想討論身為特教老師,我們還會有幾次身心健康並充滿活力的十年? 筆者89年正統特教系畢業(101年特研所畢業),教學年資中從未間斷對於特教知識的學習,104年正式持續投注特教領域為八年,重新回到資源班時,
Thumbnail
筆者任教特教約10年(教學年資約20年),為正式特教教師,特教研究所畢業,擔任心評人員,每學期負責校內所有身心障礙的鑑定工作,言及至此,姑且不論其中的辛苦,我想來談談為何環境這麼艱難、周遭氛圍如此不友善,工作日復一日的沉重,特教老師仍然留在特教崗位上的原因。
Thumbnail
我的日常之一是與遠方的老師或是孩子對話。底下的對話讓今天去台中被審查累了一天的我感到很溫暖,所以特意記下來。對話有點長與亂,稍稍編輯過。 阿聞:『通用設計指的是??』 師:『我應該講精準一點,全方位學習設計』 阿聞:『這與差異化或個別化學習的不同是?』 阿聞:『老師,這可是要做很多年的喔!』
Thumbnail
不下廚的人應該也知道,做菜的時候不能亂加一堆料,好的料理應該要讓食材和諧相處,不是互相打架。電影也是一樣的道理,不是毫無節制加入一堆元素就會很精彩,《月老》就好像把草莓泡芙放進去薑母鴨裡面煮,原本兩個東西本身可能都很美味,但放在一起就不對味,就算電影的特效很精彩,也是加了特效的廚餘,根本難以下嚥。
Thumbnail
  疫情前曾參觀特教班的學期中親子座談,對於特教生來說,特別重視親師之間的交流,是否提供相關服務,但是家長與老師的溝通過程卻常常遇到阻礙,例如親師之間的不信任、家長放棄學生的心態,又該如何解決?
Thumbnail
目前,以我們服務的對象來說,畢業生有非常大的比例都是高職綜合職能科的同學,因此當我在思考對話的對象時,首先想到的就是「特教老師」。
Thumbnail
精神科醫師社群中被轉貼了一張宣傳海報。看似是一般柔道班招生廣告,重點在最後一段文字「特別招收有過動傾向學生! 」。
Thumbnail
她以個人經驗分析ADHD的許多特質,並針對了這些特質給了許多建議,大多是寫給家長的,但大部分套用在個人身上其實也適合,對成人ADHD來說,需要更辛苦。她也提到一點非常關鍵的,早療很重要,ADHD越早開始治療,越能減輕特質帶來的困擾,哪怕學習過程會很痛苦,也好過在成年後才處理。
Thumbnail
<p>或許我初上任的第一天,就註定了與小辰的不解之緣:那一天全校升旗,他居然掙脫媽媽的手,飛也似地撲向我的懷中,留下一灘黏稠的口水。從此我明白了一件事實──以後一定要穿著輕便,才能應付他猛烈的奇襲。</p>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近年來,ADHD的患者逐年增加。根據專家研究,在台灣,ADHD的盛行率約為5~10%——也就是說,台灣至少有大約一百到兩百萬人有此症狀。本書作者秦郁涵便是一位ADHD患者,她在就讀五專時確診了ADHD,並因此立志成為特教老師幫助更多跟她一樣的人。本文便是對於其著作的閱讀心得,以及給患者的一些小建議
Thumbnail
三個月前,我們還在討論特教法能有幾個十年能執行,三個月後的今天,癌症二次復發的我,想討論身為特教老師,我們還會有幾次身心健康並充滿活力的十年? 筆者89年正統特教系畢業(101年特研所畢業),教學年資中從未間斷對於特教知識的學習,104年正式持續投注特教領域為八年,重新回到資源班時,
Thumbnail
筆者任教特教約10年(教學年資約20年),為正式特教教師,特教研究所畢業,擔任心評人員,每學期負責校內所有身心障礙的鑑定工作,言及至此,姑且不論其中的辛苦,我想來談談為何環境這麼艱難、周遭氛圍如此不友善,工作日復一日的沉重,特教老師仍然留在特教崗位上的原因。
Thumbnail
我的日常之一是與遠方的老師或是孩子對話。底下的對話讓今天去台中被審查累了一天的我感到很溫暖,所以特意記下來。對話有點長與亂,稍稍編輯過。 阿聞:『通用設計指的是??』 師:『我應該講精準一點,全方位學習設計』 阿聞:『這與差異化或個別化學習的不同是?』 阿聞:『老師,這可是要做很多年的喔!』
Thumbnail
不下廚的人應該也知道,做菜的時候不能亂加一堆料,好的料理應該要讓食材和諧相處,不是互相打架。電影也是一樣的道理,不是毫無節制加入一堆元素就會很精彩,《月老》就好像把草莓泡芙放進去薑母鴨裡面煮,原本兩個東西本身可能都很美味,但放在一起就不對味,就算電影的特效很精彩,也是加了特效的廚餘,根本難以下嚥。
Thumbnail
  疫情前曾參觀特教班的學期中親子座談,對於特教生來說,特別重視親師之間的交流,是否提供相關服務,但是家長與老師的溝通過程卻常常遇到阻礙,例如親師之間的不信任、家長放棄學生的心態,又該如何解決?
Thumbnail
目前,以我們服務的對象來說,畢業生有非常大的比例都是高職綜合職能科的同學,因此當我在思考對話的對象時,首先想到的就是「特教老師」。
Thumbnail
精神科醫師社群中被轉貼了一張宣傳海報。看似是一般柔道班招生廣告,重點在最後一段文字「特別招收有過動傾向學生! 」。
Thumbnail
她以個人經驗分析ADHD的許多特質,並針對了這些特質給了許多建議,大多是寫給家長的,但大部分套用在個人身上其實也適合,對成人ADHD來說,需要更辛苦。她也提到一點非常關鍵的,早療很重要,ADHD越早開始治療,越能減輕特質帶來的困擾,哪怕學習過程會很痛苦,也好過在成年後才處理。
Thumbnail
<p>或許我初上任的第一天,就註定了與小辰的不解之緣:那一天全校升旗,他居然掙脫媽媽的手,飛也似地撲向我的懷中,留下一灘黏稠的口水。從此我明白了一件事實──以後一定要穿著輕便,才能應付他猛烈的奇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