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老師忙線中】如何看待犯錯這件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考國語的時候,她總是東張西望,先用一手把自己答案遮住,再不經意的看看別人寫了些什麼,接著不斷修改答案,直到同學發現並舉手告狀...上課的時候,老師邀請她發言,總是會先搖頭,老師給了提示,降低難度後,還是安靜,不敢發言...

犯錯經驗

這位學生因為長期累積的犯錯經驗,讓她極度沒自信。就算是生活中的對話,你只要多問她一句:為什麼?她就會改口、趕快改答案。

我曾跟她聊過,為什麼上課的時候,就算是老師已經把題目改的超級簡單,她還是安靜、不敢回答?

她則是自己也搞不懂原因,不知如何回答這一題。


各方討論

我和家長及導師討論過後,發現小孩在幼兒園的時候,相對的比較敢發言,雖然發言的內容不見得符合題目,但至少畏縮的程度沒有這麼高。

到了國小,開始出現大量正確答案後,小孩也發現自己學得比同學快,錯得比同學多,很有可能,就是從這時候,開始不敢說出自己的答案,開始覺得答錯,是一件不對勁、丟臉的事情

大腦其實會重組

在〈大腦解鎖〉這本書中提到:

「解開大腦束縛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大腦經常重組、成長以及改變。每天早上起來,你的大腦已經煥然一新。我們的大腦時時刻刻都有機會建立連結、強化原有的路徑,也會形成新的路徑。我們在面對挑戰時,會擔心自己不夠好而退縮。我們應該勇往直前,告訴自己,迎接挑戰代表大腦成長的機會。讓學生在鼓勵犯錯的環境下學習,讓他們知道犯錯的好處。」

這段話影響我很多。在教學現場中,我們總是希望可以教導學生「學會」,但是過程中的犯錯,我們是否都有把握住了?還是犯錯了,也任由學生解讀經驗?


了解大腦的變化

因此我採用書中的概念,向我的學生們說明:大腦並非出生就固定,每天早上醒來,大腦其實都不一樣,就看你怎麼跟你的大腦合作。

而要讓大腦一直更新的好方法,就是不斷的向大腦下戰帖,不斷的嘗試及犯錯。

此時,有位七龍珠迷小男孩舉手,他說這樣很像在玩七龍珠的機台一樣(其實我沒玩過),要一直找對手挑戰,才能累積經驗值,才會變強。貼切!就是這個概念!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看懂小孩對於犯錯的害怕及錯誤理解後,我們應該著手帶著小孩看懂犯錯的價值。

1.犯錯,真的只有壞處嗎?

每一件事情可以真正學會,其實都是透過不斷的犯錯才能累積功力。最近我的學生正在學習跳繩,每一天都有練習,媽媽說他練習時常常流淚,因為總是無法連續跳。但是媽媽很給力,總是不斷強調,犯錯是常態,唯有繼續練習,才能進步

2.鼓勵優質的犯錯

我記得書中有提過,可以和學生們試著找出優質的錯誤,也就是,這個錯誤,是會讓我們有寶貴經驗,或者啟發的。

有了這個靈感,我對學生的錯題出現不一樣的想法,我變得很愛蒐集特別的錯誤、沒想到的錯誤、讓人捶胸頓足的錯誤,學生超愛討論這些錯題,可能就像在玩大家來找碴吧!

詼諧的、不同角度的討論犯錯,才會讓犯錯這件事情,變得有意義,而非單純貶低價值。

3.建立犯錯的語言結構

當我們失敗時,通常都跟自己說什麼?「哀呀,我真爛!」還是「原來如此,再來一次!」這些在小孩內心的語句,我們時常聽不見。

我有個學生,只要數學寫錯,就會說:「我是沒長眼睛嗎?」一問之下,才知道,在家寫作業寫錯了,家長就會這樣跟他說。久了,就成為他面對失敗的語言了。

因此,我們應該要明著來。在生活及課堂中,刻意的出現這些面對失敗的語言結構,久了,才有可能成為小孩的內心語言。


後記

在生活中,我總是謹記著,每一次的挫折都是機會,反而要盡力把握住每一次出現的缺口。當然,過程中一定不舒服,但是真正的勇氣並非什麼都不怕,而是明知前方有障礙,還是繼續往前走。對自己及小孩,都是。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張惠涵
52會員
72內容數
愛閱讀的特教老師-提醒自己,對生活要更有感。
張惠涵的其他內容
2024/03/11
過動小孩經常出現不專注的經典表現,或因不集中的注意力而引起笑料。這篇文章描述了老師與學生間在課堂上的互動,展現了過動小孩的特點。
2024/03/11
過動小孩經常出現不專注的經典表現,或因不集中的注意力而引起笑料。這篇文章描述了老師與學生間在課堂上的互動,展現了過動小孩的特點。
2024/03/01
談論孩子在學校的問題時,需要注意家長的感受,並且提出解決方法。溝通是複雜的,開會目標要清楚,並且以友善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2024/03/01
談論孩子在學校的問題時,需要注意家長的感受,並且提出解決方法。溝通是複雜的,開會目標要清楚,並且以友善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2024/02/15
禮拜一早自修的課,我們都會一起討論週末做了些什麼事情?有沒有出遊?有沒有出去外面吃飯?這位小孩很特別,他說他會用google搜尋,然後只去評價高的景點。
Thumbnail
2024/02/15
禮拜一早自修的課,我們都會一起討論週末做了些什麼事情?有沒有出遊?有沒有出去外面吃飯?這位小孩很特別,他說他會用google搜尋,然後只去評價高的景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考國語的時候,她總是東張西望,先用一手把自己答案遮住,再不經意的看看別人寫了些什麼,接著不斷修改答案,直到同學發現並舉手告狀...上課的時候,老師邀請她發言,總是會先搖頭,老師給了提示,降低難度後,還是安靜,不敢發言...
Thumbnail
考國語的時候,她總是東張西望,先用一手把自己答案遮住,再不經意的看看別人寫了些什麼,接著不斷修改答案,直到同學發現並舉手告狀...上課的時候,老師邀請她發言,總是會先搖頭,老師給了提示,降低難度後,還是安靜,不敢發言...
Thumbnail
再次細讀,驚覺這本書不止寫給孩子,雖然書名是超強學習法,提供了許多在學習上可以讓大腦不斷升級的方法,就像手機更新軟體一樣,透過提問,讓大腦優化也更有利於學習。這是這本書受用的地方。但當你以自身經歷套入時,會發現,職場上也一樣….
Thumbnail
再次細讀,驚覺這本書不止寫給孩子,雖然書名是超強學習法,提供了許多在學習上可以讓大腦不斷升級的方法,就像手機更新軟體一樣,透過提問,讓大腦優化也更有利於學習。這是這本書受用的地方。但當你以自身經歷套入時,會發現,職場上也一樣….
Thumbnail
(摘錄) 永遠不要為犯錯而感到懊惱,因為犯錯正是腦部學習與成長的方式。每一次當艾希莉犯錯或遇到挫折,老師就會說:「噢,看哪!你的腦袋在成長!」 #犯錯_遇到挫折 #你的腦袋正在成長 #人人都能學 1-教育是練習 2-人人都能學
Thumbnail
(摘錄) 永遠不要為犯錯而感到懊惱,因為犯錯正是腦部學習與成長的方式。每一次當艾希莉犯錯或遇到挫折,老師就會說:「噢,看哪!你的腦袋在成長!」 #犯錯_遇到挫折 #你的腦袋正在成長 #人人都能學 1-教育是練習 2-人人都能學
Thumbnail
#成長型數學思維 是在探討美國人為什麼恐懼數學,即使是菁英份子,仍然在無形中透露出「害怕數學」的意念。作者翻轉了數學的教法,應該說,作者把翻轉教育套進的數學裡。
Thumbnail
#成長型數學思維 是在探討美國人為什麼恐懼數學,即使是菁英份子,仍然在無形中透露出「害怕數學」的意念。作者翻轉了數學的教法,應該說,作者把翻轉教育套進的數學裡。
Thumbnail
命理師詹惟中的女兒有段時間拒絕讀書、排斥上學,讓他十分頭痛,因屢勸不聽,一氣之下他對女兒吼道:「妳不讀書滾出去算了!」一句氣話讓女兒和他冷戰了半年。直到有一天,詹惟中幫一位客人算命時,聽說客人的小孩因為受不了被父母逼著讀書而輕生,才如當頭棒喝打醒了他,讓他從此轉念。
Thumbnail
命理師詹惟中的女兒有段時間拒絕讀書、排斥上學,讓他十分頭痛,因屢勸不聽,一氣之下他對女兒吼道:「妳不讀書滾出去算了!」一句氣話讓女兒和他冷戰了半年。直到有一天,詹惟中幫一位客人算命時,聽說客人的小孩因為受不了被父母逼著讀書而輕生,才如當頭棒喝打醒了他,讓他從此轉念。
Thumbnail
傳統的家庭教育體系,一直有著反對詢問問題的養成習慣,認為「小孩有耳沒嘴」或是只看重結論判斷對錯,不思索背後的脈絡與原因,一說明原因則被認為是「頂嘴」反責備一頓。 長期以往,便在學生時期培養出這樣的認知,只看重結論,不思索討論「形成結論之前」的脈絡與原因。不僅不容易舉手發問,就連問題意識也一併消失,
Thumbnail
傳統的家庭教育體系,一直有著反對詢問問題的養成習慣,認為「小孩有耳沒嘴」或是只看重結論判斷對錯,不思索背後的脈絡與原因,一說明原因則被認為是「頂嘴」反責備一頓。 長期以往,便在學生時期培養出這樣的認知,只看重結論,不思索討論「形成結論之前」的脈絡與原因。不僅不容易舉手發問,就連問題意識也一併消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