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文章】破窗效應如何導致責任分散效應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團體生活中,團體規模越大,成員認為自己需要承擔責任越少,形成責任分散效應。有時候,當一班烏合之眾組合起來,受着周遭環境影響,一起向壞方向思考,有機會將壞行為無限擴大。破窗效應是指如果一座大樓中有個窗子遭到無聊人破壞,但沒有被馬上修理。接着,越來越多窗子會被路人打破,這是因為路人看見第一個窗子被打破後沒有被修理,他們會認為這座房子是沒人管理的,也會肆意破壞,形成「人做我做」局面。外國心理學家曾經進行一個相關實驗,工作人員將兩部車放在街上,其中一部車子完整無缺,另一部車子則被預先除掉車牌及部份零件。結果發現,那部完整無缺的車子在街上停放一星期後依然保持完整,另一部本身殘缺車子,在實驗開始後不夠一天便被偷走了。接着,工作人員將那部完整無缺的車子加以破壞,放回社區,結果發現同樣在短時間內被偷走。這實驗告訴我們,當人們發現某些物品看似沒有人擁有或打理的時候,人們的歪心就會動起來,我們或許會將這些物品據為己有,或許會對這些物品加以破壞以釋放平時生活壓力。 

  

不能忽視的是,在破窗效應中,我們看見破損的窗子,但我們並不知道這是由誰人破壞的,我們心中也明白其他人同樣難以追究這破窗的始作俑者。人們只是看着這破損的窗子,同樣認為即使自己破壞更多窗子,也不會被其他人發覺,才會夠膽照著辦,將破窗效應規模擴大。打個比方說,在不少主題樂園中也會因應劇情需要,將一些場景製造得殘缺不堪,但我們知道這些只是場景設計,加上這些設施趙佈滿工作人員和閉路電視,我們不會有破壞的念頭。破窗效應得以蔓延開去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知道錯誤責任難以被追究,才會放心肆意行事。 

 

相反,如果我們知道責任是能夠被追究的,即是我們看見別人破壞了某些東西,我們還是不會採取相關的行動。情況就如我們參加拳擊比賽,我們知道在比賽中和別人打架是合法的,即使過程中弄傷對方自己也沒有責任(當然在合乎比賽規例的情況下) 。所以,拳手在比賽中往往不會留手,但他們還是會遵從在場評判指示,當評判認為對方傷得太重,或者需要暫時休息時,拳手會馬上停手,利用自己的理性克服衝動的獸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的就是要設定如拳賽評判的角色,讓人們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受到規管的,自己對於自己行為是需要負責任的,讓責任未至於會分散至模棱兩可境界。

 

更多文章: 

https://www.benarticle.com/




4會員
145Content count
Ben哥哥透過一篇篇文章和大家分享心理學知識,希望對於大家人生有一些啟發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事後歸因理論是人類經常犯的思考盲點。筆者曾經在一本書中看過一個例子,澳洲有一個州名叫新南威爾士, 當地有班農夫移居至同樣屬於澳洲的維多利亞州。有趣的地方是,調查人員發現這班農夫移居後,維多利亞州信箱數目增加了相同數量,於是有人認為,那些從新南威爾士州移居至維多利亞洲的農夫瞬間變成了一個個郵筒,相信不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曾經進行一個研究,工作人員告訴參加者,實驗將會透過網上聊天室進行。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兩組,第一組參加者在網上聊天時,除了能夠看見自己名字,也能夠看見其他正在聊天室參加者的名字;第二組參加者只能夠看見自己名字,卻看見不了其他參加者名字,也就是說他們根本不知道有沒有其他參加者存在。 
狗仔對於不少人來說是可愛的寵物,為人們帶來很多歡樂。但對於不喜歡狗的人,他們除了認為狗隻會對他們生活帶來滋擾,有的更加會害怕狗隻會為他們帶來傷害,例如人們在街上看見小狗迎面而至,都會退避三舍,害怕小狗會忽然咬自己的樣子。     事實上,這世界上真正被狗咬過的人不多,絕大部份害怕小狗的人都沒有被
對於正常人來說,我們眼睛看到的東西都是彩色的。但如果筆者告訴大家,我們眼睛其實能夠清楚分辦色彩的視覺角度只有15度左右,其他周遭看到東西色彩其實只是我們構想出來的,大家能相信嗎?大家也許會覺得這是不可能的,我們明明眼前全部都是彩色東西,又怎會只有少部分是彩色呢?筆者初次接觸這個眼部構造理論時,也和大
我們每天都會說數不盡的話,我們對於自己所說的話究竟了解多少呢?究竟我們所說的東西是否真的是自己所想的意思呢?大家可能覺得筆者上面兩個題目十分奇怪,因為我們說的話當然是自己想說的,說話用來表達心中意思,否則我們又為什麼這樣說呢?外國心理學家曾經進行一個研究,工作人員首先要求參加者從兩張人物照片中選擇一
要鼓勵他人改變生活習慣,直接指出對方現在行為錯誤方法的功用是最低的,沒有人願意成為別人棋子,也不願意盲目跟從其他人指示而行。要讓別人心悅誠服改變根深蒂固行為,我們要善用各種心理策略,群眾心理就是其中之一。下面照片是一個巴士廣告,車身寫着「十個有九個香港市民不認同餵野豬」,這就是利用人們群眾心理影響,
事後歸因理論是人類經常犯的思考盲點。筆者曾經在一本書中看過一個例子,澳洲有一個州名叫新南威爾士, 當地有班農夫移居至同樣屬於澳洲的維多利亞州。有趣的地方是,調查人員發現這班農夫移居後,維多利亞州信箱數目增加了相同數量,於是有人認為,那些從新南威爾士州移居至維多利亞洲的農夫瞬間變成了一個個郵筒,相信不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曾經進行一個研究,工作人員告訴參加者,實驗將會透過網上聊天室進行。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兩組,第一組參加者在網上聊天時,除了能夠看見自己名字,也能夠看見其他正在聊天室參加者的名字;第二組參加者只能夠看見自己名字,卻看見不了其他參加者名字,也就是說他們根本不知道有沒有其他參加者存在。 
狗仔對於不少人來說是可愛的寵物,為人們帶來很多歡樂。但對於不喜歡狗的人,他們除了認為狗隻會對他們生活帶來滋擾,有的更加會害怕狗隻會為他們帶來傷害,例如人們在街上看見小狗迎面而至,都會退避三舍,害怕小狗會忽然咬自己的樣子。     事實上,這世界上真正被狗咬過的人不多,絕大部份害怕小狗的人都沒有被
對於正常人來說,我們眼睛看到的東西都是彩色的。但如果筆者告訴大家,我們眼睛其實能夠清楚分辦色彩的視覺角度只有15度左右,其他周遭看到東西色彩其實只是我們構想出來的,大家能相信嗎?大家也許會覺得這是不可能的,我們明明眼前全部都是彩色東西,又怎會只有少部分是彩色呢?筆者初次接觸這個眼部構造理論時,也和大
我們每天都會說數不盡的話,我們對於自己所說的話究竟了解多少呢?究竟我們所說的東西是否真的是自己所想的意思呢?大家可能覺得筆者上面兩個題目十分奇怪,因為我們說的話當然是自己想說的,說話用來表達心中意思,否則我們又為什麼這樣說呢?外國心理學家曾經進行一個研究,工作人員首先要求參加者從兩張人物照片中選擇一
要鼓勵他人改變生活習慣,直接指出對方現在行為錯誤方法的功用是最低的,沒有人願意成為別人棋子,也不願意盲目跟從其他人指示而行。要讓別人心悅誠服改變根深蒂固行為,我們要善用各種心理策略,群眾心理就是其中之一。下面照片是一個巴士廣告,車身寫着「十個有九個香港市民不認同餵野豬」,這就是利用人們群眾心理影響,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有時我們選擇孤獨,不是因為我們真的喜歡孤獨,而是比起其他的選擇,一個人的代價比較小。然而,心理團體或相關活動,其目的就是幫助我們能夠從「一個人算了!」的無助感中走出來,進而自我覺察、澄清問題,並獲得支持與溫暖。
Thumbnail
心理師有很多的想法值得用筆表現出來,這也是心理師在個人品牌營造上的優勢。以往我也曾經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寫完就放在部落格裡,認為既然是網路,就會被搜索到自己的文章的。 後來慢慢地發現,似乎會看到的人一個巴掌就數完了,好幾次我自認為是好的文章,竟然閱覽人數頂多十幾個,而且都是認識的人。 經過策略性的改變
Thumbnail
當你在網路上找心理治療所或心理諮商所(以後以機構代之)的時候,你會先看什麼內容呢? 「服務團隊」、「服務項目」還是「所長」是誰呢?這是以一個由使用者的觀點去看TA會在哪裡逗留,會專注在哪裡的思維。多數的構沿用其他機構現成的模板,稍微加減內容,這個時候內容就成為吸睛的關鍵了。
Thumbnail
多數的在職者擔心沒有刻意去學習某些專長,便感覺不可能有個人品牌的產品,其實缺少了一個部份—「盤點優勢」。長期守著一份工作,在其中做到極致,這是十分值得敬佩的。而這也會影響到我們自己對外的視野和對內的觀點。對外的視野指的是看不到外面的資源,雖然周遭有許多資源書籍、課程等,由於都在同樣一份工作...
Thumbnail
「白天工作那麼累了,回家還要再工作嗎?」 這是還沒離開目前工作之前,我們所需要思考的,而這個問題有兩個迷思。 首先,繼續工作會累這是沒錯,然而做不一樣的工作卻是休息。 迷思二則是,我們在進行「個人品牌」的營造階段,仍然是用「僱工」心態去想這份新的工作,這是多數長期在職場思維被框架起來的結果,
Thumbnail
最近經常在臉書上看到做個人品牌的朋友分享著自己讀書的心得,應該很多人會好奇,個人品牌的人不就自己做就好了,為什麼還要閱讀不同種類的書?有甚麼優點讓大家都在作呢? 總而言之,在進行個人品牌的營造時,千萬別浪費所有可以讓自己的能力增加和能夠曝光的機會,只有持續的這樣做,這個品牌才有機會讓需要的人看見。
Thumbnail
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一個大學生留下下面的問題: 「我想唸某某科系,請問未來的薪水好嗎?」這個孩子很有遠見,已經擔心到畢業以後的出路問題。 先說一個我的經驗,在我剛開始想念心理的時候,心理這個行業名不見經傳,而我選擇的原因是我喜歡,我查過所有大學的科系,因為是插班考試可以選科系去念,我選擇了心理。..
Thumbnail
不知道你是否有在博客來網路書店買過書?如果你在博客來找到一本書之後,你怎麼決定是否要買它? 博客來上面的內容除了出版社的文案,別人的推薦文和目錄,作者的自序之外,還有什麼讓你決定是否要買這本書的資訊嗎? 如果有兩本同樣的書,一個地方露出部分吸引你的書,而另一個地方都沒有,你會選擇哪一個地方購買?
Thumbnail
年近三十,開始漸漸體會到以前長輩們經歷過的驚慌感 有一種時間怎麼不見了,畢業後到現在五、六年的時間,怎麼好像也沒做什麼事?然後就來到這把年紀 三十歲是人生的另一個轉捩點,這個年紀是區分新鮮人和職場老鳥的標的 三十歲前做錯事很多前輩會說沒關係,改過就好,三十歲後只會被人翻白眼 在現在這家公司莫名其妙的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有時我們選擇孤獨,不是因為我們真的喜歡孤獨,而是比起其他的選擇,一個人的代價比較小。然而,心理團體或相關活動,其目的就是幫助我們能夠從「一個人算了!」的無助感中走出來,進而自我覺察、澄清問題,並獲得支持與溫暖。
Thumbnail
心理師有很多的想法值得用筆表現出來,這也是心理師在個人品牌營造上的優勢。以往我也曾經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寫完就放在部落格裡,認為既然是網路,就會被搜索到自己的文章的。 後來慢慢地發現,似乎會看到的人一個巴掌就數完了,好幾次我自認為是好的文章,竟然閱覽人數頂多十幾個,而且都是認識的人。 經過策略性的改變
Thumbnail
當你在網路上找心理治療所或心理諮商所(以後以機構代之)的時候,你會先看什麼內容呢? 「服務團隊」、「服務項目」還是「所長」是誰呢?這是以一個由使用者的觀點去看TA會在哪裡逗留,會專注在哪裡的思維。多數的構沿用其他機構現成的模板,稍微加減內容,這個時候內容就成為吸睛的關鍵了。
Thumbnail
多數的在職者擔心沒有刻意去學習某些專長,便感覺不可能有個人品牌的產品,其實缺少了一個部份—「盤點優勢」。長期守著一份工作,在其中做到極致,這是十分值得敬佩的。而這也會影響到我們自己對外的視野和對內的觀點。對外的視野指的是看不到外面的資源,雖然周遭有許多資源書籍、課程等,由於都在同樣一份工作...
Thumbnail
「白天工作那麼累了,回家還要再工作嗎?」 這是還沒離開目前工作之前,我們所需要思考的,而這個問題有兩個迷思。 首先,繼續工作會累這是沒錯,然而做不一樣的工作卻是休息。 迷思二則是,我們在進行「個人品牌」的營造階段,仍然是用「僱工」心態去想這份新的工作,這是多數長期在職場思維被框架起來的結果,
Thumbnail
最近經常在臉書上看到做個人品牌的朋友分享著自己讀書的心得,應該很多人會好奇,個人品牌的人不就自己做就好了,為什麼還要閱讀不同種類的書?有甚麼優點讓大家都在作呢? 總而言之,在進行個人品牌的營造時,千萬別浪費所有可以讓自己的能力增加和能夠曝光的機會,只有持續的這樣做,這個品牌才有機會讓需要的人看見。
Thumbnail
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一個大學生留下下面的問題: 「我想唸某某科系,請問未來的薪水好嗎?」這個孩子很有遠見,已經擔心到畢業以後的出路問題。 先說一個我的經驗,在我剛開始想念心理的時候,心理這個行業名不見經傳,而我選擇的原因是我喜歡,我查過所有大學的科系,因為是插班考試可以選科系去念,我選擇了心理。..
Thumbnail
不知道你是否有在博客來網路書店買過書?如果你在博客來找到一本書之後,你怎麼決定是否要買它? 博客來上面的內容除了出版社的文案,別人的推薦文和目錄,作者的自序之外,還有什麼讓你決定是否要買這本書的資訊嗎? 如果有兩本同樣的書,一個地方露出部分吸引你的書,而另一個地方都沒有,你會選擇哪一個地方購買?
Thumbnail
年近三十,開始漸漸體會到以前長輩們經歷過的驚慌感 有一種時間怎麼不見了,畢業後到現在五、六年的時間,怎麼好像也沒做什麼事?然後就來到這把年紀 三十歲是人生的另一個轉捩點,這個年紀是區分新鮮人和職場老鳥的標的 三十歲前做錯事很多前輩會說沒關係,改過就好,三十歲後只會被人翻白眼 在現在這家公司莫名其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