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食善終、放棄急救、安樂死,都幾?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知名兩性作家黃越綏近年健康狀況亮紅燈,76歲的黃越綏長期受胃病所苦。但她直到65歲才第一次做健檢,讓醫生直呼:「怎麼現在才來?」樂觀豁達的她更宣布未來將採斷食善終走完人生最後一程。近年來,隨著善終觀念的推廣,愈來愈多人願意開誠佈公的討論死亡。但面對臨終,斷食、DNR和安樂死,哪一種是最理想的呢?

相信大家應該都多少聽過放棄急救和安樂死。但斷食善終可能較少涉略。這邊簡單介紹一下三者的差異。

斷食善終

這邊會以畢柳鶯醫師的斷食策略來做介紹,臨終者會漸進式停止飲食,約需花費2~3周來適應症狀。很多家屬會聽信網路謠言說斷食完全不會有任何不適病人睡著睡著就走了。事實上人體在長時間未攝食的情況下,電解質失衡會引起譫妄和幻覺,脫水更可能引發癲癇和抽搐。

在歐美有些醫療團隊更會採用較激進的即時性斷食,效果較快,但病人不適的症狀也較明顯。由上述內容可知斷食善終需要堅定意志並在身心靈狀況都具備且調整好的狀況下才能執行。如果只是一昧的不讓病人吃喝,面對發生在病人身上的症狀完全放置不管。只是一再的要求病人忍耐,這樣的終,何善之有?

放棄急救

我很好奇現在講到放棄急救還會大聲說出就是不要救了讓病人死掉的人有多少,如果還很多的話那只能說台灣的衛教觀念真的有待加強。但我相信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這名字真的就是那麼長)裡面的細項還是有不少人沒有理清楚。

先看看這兩個問題,如果是初期的癌症要救嗎?又或是肺炎導致病人需要插管,且插管可以明顯改善不適症狀並搭配治療有望使病人痊癒時還要救嗎?答案是當然得救。永遠記得,放棄急救≠放棄治療。在意願書的第二條就明確指出針對臨終、瀕死或無生命徵象之病人不施以插管、心臟按摩等急救程序。但只要有可能讓病人的身體狀況回復或是疾病痊癒。醫師絕對沒有不救的理由。

再者,針對末期病人的安寧療護,旨在增進臨終病人的生活品質。當病人已無法進食時,護理師仍可用棉花棒沾水保持病人口腔濕潤。又或是注射止痛藥物來減輕痛苦。放棄不代表無為,每個生命都該被妥善對待。

安樂死

談到安樂死,大家最有印象的應該是傅達仁吧。反覆往返瑞士只求能盡早終結痛苦的生命,當然我們不是當事者無法理解也難以同理他的痛苦。但我們可以先嘗試了解安樂死的形式。

  1. 主動/積極安樂死:醫師對病人施以致命藥物或特定醫療手段來加速病人死亡。
  2. 被動/消極安樂死:醫師會將病人的維生系統撤除,使其漸漸走向死亡。
  3. 協助自殺:醫師給予病人致命藥物,讓病人親自施打。

  安樂死給了臨終纏綿病榻的人一個選擇機會,既能減短痛苦的時間,保留尊嚴,又避免龐大的醫療開支成為家屬沉重的負擔。聽來好處多多對吧,但我們看待一個問題要盡量全面。試問,醫師願意背負殺死病人的壓力嗎?另外,安樂死若被有心人士濫用,是否會成為合法殺人?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我相信這三種方式都能迎來善終,但在善終之前。先問問自己準備好了嗎?看懂法規了嗎?了解自己的選擇可能帶來什麼症狀,哪些結果了嗎。不要只是聽別人說這樣比較舒服,比較好就擅自做出決定。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在死亡這扇大門面前,我們還有時間深呼吸,三思而後行。切記,要拒絕的是無效且造成資源浪費的過度醫療,而非放棄所有治療。

斷食善終懶人包,可參閱:照顧者指南|斷食善終全面指南【人生必修課】

44會員
95Content count
齁-是當你接到一屁股鳥事的時候會發出的嘆息。黑-是在看見人性陰暗時黑化的過程。給自己一個機會記錄下殯葬業的見聞,也讓大家了解這些英挺西裝背後藏著的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金麟生命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毒品害人一生,但我們總是討論如何戒毒,或是毒品的辨認方式。鮮少去了解這些吸毒者勒戒或戒毒後的生活。他們回歸社會後,是重拾人生,抑或是再次墮落。我們又該怎麼去幫助他們呢?
近年來多間大學投入後醫學系的招生,也讓解剖課程的大體老師需求大幅升高。近期已有多間學校面臨「大體老師荒」。其中又以北部最吃緊,尤其最近三年招生增加但大體老師卻逐年減少。也讓大體老師的條件放寬,除非有重大傳染疾病、傷口過大、體態過瘦或過胖。醫學院大多會收,縱使少一顆腎或曾做過器官移植也能任教。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環保葬一直都給人一種浪漫的想像。花葬、樹葬或海葬等安葬方式都被賦予浪漫的象徵意義。但實際跑過一次流程,可能會顛覆你的想像!
多死社會是日本近年來很夯的議題,因為到了2025年,戰後嬰兒潮世代出生的嬰兒將全部踏入75歲大關。年長者人口數暴漲,殯葬設施、老人年金勢必受到劇烈衝擊。為了應對多死社會的到來,屍體旅館這個特殊行業也應運而生。
嘉義區監理所、嘉義市監理站於10/24借用嘉義市殯葬管理所「懷德堂」,並與嘉義市交通隊、南華大學生死學系,透過哀悼5年來因酒駕喪命的民眾之名義。開設酒駕再犯班講習,要求酒駕累犯到場觀看火化場、撿骨室等設施。這也不免讓人想起當年鬧得沸沸揚揚的酒駕者洗大體事件。
電影《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揭開了冥婚的神秘面紗。冥婚又可稱為配骨、陰婚、鬼婚或靈婚。冥婚的對象不是人,而是過世的亡者。又可分成生者配逝者或兩名逝者這兩種形式。
毒品害人一生,但我們總是討論如何戒毒,或是毒品的辨認方式。鮮少去了解這些吸毒者勒戒或戒毒後的生活。他們回歸社會後,是重拾人生,抑或是再次墮落。我們又該怎麼去幫助他們呢?
近年來多間大學投入後醫學系的招生,也讓解剖課程的大體老師需求大幅升高。近期已有多間學校面臨「大體老師荒」。其中又以北部最吃緊,尤其最近三年招生增加但大體老師卻逐年減少。也讓大體老師的條件放寬,除非有重大傳染疾病、傷口過大、體態過瘦或過胖。醫學院大多會收,縱使少一顆腎或曾做過器官移植也能任教。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環保葬一直都給人一種浪漫的想像。花葬、樹葬或海葬等安葬方式都被賦予浪漫的象徵意義。但實際跑過一次流程,可能會顛覆你的想像!
多死社會是日本近年來很夯的議題,因為到了2025年,戰後嬰兒潮世代出生的嬰兒將全部踏入75歲大關。年長者人口數暴漲,殯葬設施、老人年金勢必受到劇烈衝擊。為了應對多死社會的到來,屍體旅館這個特殊行業也應運而生。
嘉義區監理所、嘉義市監理站於10/24借用嘉義市殯葬管理所「懷德堂」,並與嘉義市交通隊、南華大學生死學系,透過哀悼5年來因酒駕喪命的民眾之名義。開設酒駕再犯班講習,要求酒駕累犯到場觀看火化場、撿骨室等設施。這也不免讓人想起當年鬧得沸沸揚揚的酒駕者洗大體事件。
電影《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揭開了冥婚的神秘面紗。冥婚又可稱為配骨、陰婚、鬼婚或靈婚。冥婚的對象不是人,而是過世的亡者。又可分成生者配逝者或兩名逝者這兩種形式。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順行》紀錄片資訊: 出品人|畢柳鶯 導演| 楊易、劉松頤 攝影|劉松頤 剪輯|賴俐安 混音|陳瑋儒 調光|鄭楷諾 片名設計|李國揚 播放平台: Youtube 簡介: 本片強調在宅善終是全家人的福氣。「家」是生死學最好的學習教室。 台灣應該恢復在宅善終的傳統,人們臨終少受罪,家人不再恐懼死
面臨死亡時,有時放手才是真愛。 如何面對死亡應該是二戰後出生的嬰兒潮首先碰到的問題。之前當然也有死亡,但因醫藥不發達,因此,面臨死亡時,往往就在家裡自然的往生。但從嬰兒潮開始醫藥已發達到可以透過醫療手段來延長生命時,因為沒有往例,因此碰到需否延長生命的決定時,家屬在不知所措的情況下,大概都
Thumbnail
一個標題超長的續集,說的是上一本斷食善終之後,更詳細的個案介紹、部分國家的狀況以及相關概念的澄清。這本書少了上一本書主要談母親斷食往生經歷的親屬情緒,多的是醫師專業、更細緻的步驟以及部分家屬的經驗集結。奶奶也到了高齡,身體各個器官開始退化,即便自己對這樣的死亡歷程並不反對排斥,但死亡這個禁忌話題,確
Thumbnail
死亡是個忌諱的話題,別人的死偶成統計數字之一,但至親之死,恐怕就不是這麼回事。即便是醫師,面對親人死亡,經常也是幾經掙扎。這是本醫師基於母親意願協助自然死的紀錄以及對於善終想法的闡釋,對比醫療死、安樂死等與死亡相關的詞彙,對自己的經歷以及選擇之一做清楚的交代。 隨著年紀漸長,紅包少了,開始包起白包。
Thumbnail
上兩代的爺爺奶奶曾說過,能夠在睡夢中過世是一種好命的象徵。而什麼才叫做活著?隨著醫療的進步,卻被痛苦的各項管子所禁錮,終究應該要面對的,斷食善終讓我看見一個完整且不一樣的選擇。 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 作者:畢柳鶯 麥田出版 談談小時候因為害怕過胖被控制只能吃一碗飯的我,奶奶就疼
如果預判到生命的盡頭是無法自由活動的軀體,那麼在安樂死未合法的台灣,是否只能慢慢地依靠醫療器材,依靠他人,過著非自願的、沒有尊嚴的生活?
Thumbnail
作者畢醫師透過照顧母親採用斷食善終的方法,探討如何幫助重病者善終。 作者家族有小腦疾病遺傳家族史,因而使很多家族成員早夭或是痛苦自殺,因此當作者母親罹患這種疾病時,身為長女的她開始想該如何照顧自己的母親?
Thumbnail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思考死亡就是思考生命。 -- 畢柳鶯醫師
Thumbnail
《斷食善終》是我近期所讀到,觸動最深的一本書。 若要說,我對死亡有什麼恐懼,其中之一就是,不知道自己會怎樣死亡?而且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非常害怕自己最後是因為長期病痛,受盡折磨才死。看完這個故事,發現原來人是可以做不同選擇的,我鬆了一口氣。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順行》紀錄片資訊: 出品人|畢柳鶯 導演| 楊易、劉松頤 攝影|劉松頤 剪輯|賴俐安 混音|陳瑋儒 調光|鄭楷諾 片名設計|李國揚 播放平台: Youtube 簡介: 本片強調在宅善終是全家人的福氣。「家」是生死學最好的學習教室。 台灣應該恢復在宅善終的傳統,人們臨終少受罪,家人不再恐懼死
面臨死亡時,有時放手才是真愛。 如何面對死亡應該是二戰後出生的嬰兒潮首先碰到的問題。之前當然也有死亡,但因醫藥不發達,因此,面臨死亡時,往往就在家裡自然的往生。但從嬰兒潮開始醫藥已發達到可以透過醫療手段來延長生命時,因為沒有往例,因此碰到需否延長生命的決定時,家屬在不知所措的情況下,大概都
Thumbnail
一個標題超長的續集,說的是上一本斷食善終之後,更詳細的個案介紹、部分國家的狀況以及相關概念的澄清。這本書少了上一本書主要談母親斷食往生經歷的親屬情緒,多的是醫師專業、更細緻的步驟以及部分家屬的經驗集結。奶奶也到了高齡,身體各個器官開始退化,即便自己對這樣的死亡歷程並不反對排斥,但死亡這個禁忌話題,確
Thumbnail
死亡是個忌諱的話題,別人的死偶成統計數字之一,但至親之死,恐怕就不是這麼回事。即便是醫師,面對親人死亡,經常也是幾經掙扎。這是本醫師基於母親意願協助自然死的紀錄以及對於善終想法的闡釋,對比醫療死、安樂死等與死亡相關的詞彙,對自己的經歷以及選擇之一做清楚的交代。 隨著年紀漸長,紅包少了,開始包起白包。
Thumbnail
上兩代的爺爺奶奶曾說過,能夠在睡夢中過世是一種好命的象徵。而什麼才叫做活著?隨著醫療的進步,卻被痛苦的各項管子所禁錮,終究應該要面對的,斷食善終讓我看見一個完整且不一樣的選擇。 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 作者:畢柳鶯 麥田出版 談談小時候因為害怕過胖被控制只能吃一碗飯的我,奶奶就疼
如果預判到生命的盡頭是無法自由活動的軀體,那麼在安樂死未合法的台灣,是否只能慢慢地依靠醫療器材,依靠他人,過著非自願的、沒有尊嚴的生活?
Thumbnail
作者畢醫師透過照顧母親採用斷食善終的方法,探討如何幫助重病者善終。 作者家族有小腦疾病遺傳家族史,因而使很多家族成員早夭或是痛苦自殺,因此當作者母親罹患這種疾病時,身為長女的她開始想該如何照顧自己的母親?
Thumbnail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思考死亡就是思考生命。 -- 畢柳鶯醫師
Thumbnail
《斷食善終》是我近期所讀到,觸動最深的一本書。 若要說,我對死亡有什麼恐懼,其中之一就是,不知道自己會怎樣死亡?而且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非常害怕自己最後是因為長期病痛,受盡折磨才死。看完這個故事,發現原來人是可以做不同選擇的,我鬆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