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食善終、放棄急救、安樂死,都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知名兩性作家黃越綏近年健康狀況亮紅燈,76歲的黃越綏長期受胃病所苦。但她直到65歲才第一次做健檢,讓醫生直呼:「怎麼現在才來?」樂觀豁達的她更宣布未來將採斷食善終走完人生最後一程。近年來,隨著善終觀念的推廣,愈來愈多人願意開誠佈公的討論死亡。但面對臨終,斷食、DNR和安樂死,哪一種是最理想的呢?

相信大家應該都多少聽過放棄急救和安樂死。但斷食善終可能較少涉略。這邊簡單介紹一下三者的差異。

斷食善終

這邊會以畢柳鶯醫師的斷食策略來做介紹,臨終者會漸進式停止飲食,約需花費2~3周來適應症狀。很多家屬會聽信網路謠言說斷食完全不會有任何不適病人睡著睡著就走了。事實上人體在長時間未攝食的情況下,電解質失衡會引起譫妄和幻覺,脫水更可能引發癲癇和抽搐。

在歐美有些醫療團隊更會採用較激進的即時性斷食,效果較快,但病人不適的症狀也較明顯。由上述內容可知斷食善終需要堅定意志並在身心靈狀況都具備且調整好的狀況下才能執行。如果只是一昧的不讓病人吃喝,面對發生在病人身上的症狀完全放置不管。只是一再的要求病人忍耐,這樣的終,何善之有?

放棄急救

我很好奇現在講到放棄急救還會大聲說出就是不要救了讓病人死掉的人有多少,如果還很多的話那只能說台灣的衛教觀念真的有待加強。但我相信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這名字真的就是那麼長)裡面的細項還是有不少人沒有理清楚。

先看看這兩個問題,如果是初期的癌症要救嗎?又或是肺炎導致病人需要插管,且插管可以明顯改善不適症狀並搭配治療有望使病人痊癒時還要救嗎?答案是當然得救。永遠記得,放棄急救≠放棄治療。在意願書的第二條就明確指出針對臨終、瀕死或無生命徵象之病人不施以插管、心臟按摩等急救程序。但只要有可能讓病人的身體狀況回復或是疾病痊癒。醫師絕對沒有不救的理由。

再者,針對末期病人的安寧療護,旨在增進臨終病人的生活品質。當病人已無法進食時,護理師仍可用棉花棒沾水保持病人口腔濕潤。又或是注射止痛藥物來減輕痛苦。放棄不代表無為,每個生命都該被妥善對待。

安樂死

談到安樂死,大家最有印象的應該是傅達仁吧。反覆往返瑞士只求能盡早終結痛苦的生命,當然我們不是當事者無法理解也難以同理他的痛苦。但我們可以先嘗試了解安樂死的形式。

  1. 主動/積極安樂死:醫師對病人施以致命藥物或特定醫療手段來加速病人死亡。
  2. 被動/消極安樂死:醫師會將病人的維生系統撤除,使其漸漸走向死亡。
  3. 協助自殺:醫師給予病人致命藥物,讓病人親自施打。

  安樂死給了臨終纏綿病榻的人一個選擇機會,既能減短痛苦的時間,保留尊嚴,又避免龐大的醫療開支成為家屬沉重的負擔。聽來好處多多對吧,但我們看待一個問題要盡量全面。試問,醫師願意背負殺死病人的壓力嗎?另外,安樂死若被有心人士濫用,是否會成為合法殺人?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我相信這三種方式都能迎來善終,但在善終之前。先問問自己準備好了嗎?看懂法規了嗎?了解自己的選擇可能帶來什麼症狀,哪些結果了嗎。不要只是聽別人說這樣比較舒服,比較好就擅自做出決定。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在死亡這扇大門面前,我們還有時間深呼吸,三思而後行。切記,要拒絕的是無效且造成資源浪費的過度醫療,而非放棄所有治療。

斷食善終懶人包,可參閱:照顧者指南|斷食善終全面指南【人生必修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金麟生命的沙龍
47會員
137內容數
齁-是當你接到一屁股鳥事的時候會發出的嘆息。黑-是在看見人性陰暗時黑化的過程。給自己一個機會記錄下殯葬業的見聞,也讓大家了解這些英挺西裝背後藏著的故事。
金麟生命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5
你是否曾想過,一場告別,不一定非得在冷冽的墓園中進行? 若離別能與花香為伴,骨灰化作滋養大地的養分,在四季更迭中綻放,那會是怎樣一種溫柔的告別? 花葬,就是這樣一種讓逝者與自然融合,讓家屬參與其中,化哀傷為紀念的自然葬禮形式。這篇文章,我們將帶你走進花葬的世界,了解它的紀念方式、家庭參與
Thumbnail
2025/04/25
你是否曾想過,一場告別,不一定非得在冷冽的墓園中進行? 若離別能與花香為伴,骨灰化作滋養大地的養分,在四季更迭中綻放,那會是怎樣一種溫柔的告別? 花葬,就是這樣一種讓逝者與自然融合,讓家屬參與其中,化哀傷為紀念的自然葬禮形式。這篇文章,我們將帶你走進花葬的世界,了解它的紀念方式、家庭參與
Thumbnail
2025/04/24
在這個喧囂且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對死亡的想像,是否也能走得更遠、更溫柔? 「植葬」,這個結合環保理念與個性化紀念的喪葬方式,正悄悄在全球蔓延,如同春天發芽的種子,在各地人們的心中悄然生根。 🌍 全球趨勢:當永別,轉化為永生的綠意 在傳統墓園以外,一種更永續的選擇正快速被接受──
Thumbnail
2025/04/24
在這個喧囂且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對死亡的想像,是否也能走得更遠、更溫柔? 「植葬」,這個結合環保理念與個性化紀念的喪葬方式,正悄悄在全球蔓延,如同春天發芽的種子,在各地人們的心中悄然生根。 🌍 全球趨勢:當永別,轉化為永生的綠意 在傳統墓園以外,一種更永續的選擇正快速被接受──
Thumbnail
2025/04/17
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可以是沉重的,也可以是輕盈的。如同春日花田中的一縷微風,不帶遺憾,只留下淡淡的芬芳。 這就是「花葬」——一種正在全球悄然盛開的綠色儀式。 花葬,不僅是一種環保葬禮,更是一場對生命的美學回應。它不再只是終點,而是一場與自然重逢的儀式,一座讓記憶發芽、讓思念開花的花園。
Thumbnail
2025/04/17
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可以是沉重的,也可以是輕盈的。如同春日花田中的一縷微風,不帶遺憾,只留下淡淡的芬芳。 這就是「花葬」——一種正在全球悄然盛開的綠色儀式。 花葬,不僅是一種環保葬禮,更是一場對生命的美學回應。它不再只是終點,而是一場與自然重逢的儀式,一座讓記憶發芽、讓思念開花的花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知名兩性作家黃越綏近年健康狀況亮紅燈,76歲的黃越綏長期受胃病所苦。但她直到65歲才第一次做健檢,讓醫生直呼:「怎麼現在才來?」樂觀豁達的她更宣布未來將採斷食善終走完人生最後一程。近年來,隨著善終觀念的推廣,愈來愈多人願意開誠佈公的討論死亡。但面對臨終,斷食、DNR和安樂死,哪一種是最理想的呢?
Thumbnail
知名兩性作家黃越綏近年健康狀況亮紅燈,76歲的黃越綏長期受胃病所苦。但她直到65歲才第一次做健檢,讓醫生直呼:「怎麼現在才來?」樂觀豁達的她更宣布未來將採斷食善終走完人生最後一程。近年來,隨著善終觀念的推廣,愈來愈多人願意開誠佈公的討論死亡。但面對臨終,斷食、DNR和安樂死,哪一種是最理想的呢?
Thumbnail
一個標題超長的續集,說的是上一本斷食善終之後,更詳細的個案介紹、部分國家的狀況以及相關概念的澄清。這本書少了上一本書主要談母親斷食往生經歷的親屬情緒,多的是醫師專業、更細緻的步驟以及部分家屬的經驗集結。奶奶也到了高齡,身體各個器官開始退化,即便自己對這樣的死亡歷程並不反對排斥,但死亡這個禁忌話題,確
Thumbnail
一個標題超長的續集,說的是上一本斷食善終之後,更詳細的個案介紹、部分國家的狀況以及相關概念的澄清。這本書少了上一本書主要談母親斷食往生經歷的親屬情緒,多的是醫師專業、更細緻的步驟以及部分家屬的經驗集結。奶奶也到了高齡,身體各個器官開始退化,即便自己對這樣的死亡歷程並不反對排斥,但死亡這個禁忌話題,確
Thumbnail
死亡是個忌諱的話題,別人的死偶成統計數字之一,但至親之死,恐怕就不是這麼回事。即便是醫師,面對親人死亡,經常也是幾經掙扎。這是本醫師基於母親意願協助自然死的紀錄以及對於善終想法的闡釋,對比醫療死、安樂死等與死亡相關的詞彙,對自己的經歷以及選擇之一做清楚的交代。 隨著年紀漸長,紅包少了,開始包起白包。
Thumbnail
死亡是個忌諱的話題,別人的死偶成統計數字之一,但至親之死,恐怕就不是這麼回事。即便是醫師,面對親人死亡,經常也是幾經掙扎。這是本醫師基於母親意願協助自然死的紀錄以及對於善終想法的闡釋,對比醫療死、安樂死等與死亡相關的詞彙,對自己的經歷以及選擇之一做清楚的交代。 隨著年紀漸長,紅包少了,開始包起白包。
Thumbnail
安樂死議題總再有知名人士過世或遠赴他國進行時才被討論,但我們能逃避死亡議題多久呢? 人終其一生會死亡,存在主義認為死亡是人的終極目標,在面臨時間越來越短的同時,最終會找到安身立命之處。而安樂死做為提前結束生命的篇章,為何臺灣還沒準備好呢? 點開文章,一起來聊聊安樂死吧
Thumbnail
安樂死議題總再有知名人士過世或遠赴他國進行時才被討論,但我們能逃避死亡議題多久呢? 人終其一生會死亡,存在主義認為死亡是人的終極目標,在面臨時間越來越短的同時,最終會找到安身立命之處。而安樂死做為提前結束生命的篇章,為何臺灣還沒準備好呢? 點開文章,一起來聊聊安樂死吧
Thumbnail
上兩代的爺爺奶奶曾說過,能夠在睡夢中過世是一種好命的象徵。而什麼才叫做活著?隨著醫療的進步,卻被痛苦的各項管子所禁錮,終究應該要面對的,斷食善終讓我看見一個完整且不一樣的選擇。 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 作者:畢柳鶯 麥田出版 談談小時候因為害怕過胖被控制只能吃一碗飯的我,奶奶就疼
Thumbnail
上兩代的爺爺奶奶曾說過,能夠在睡夢中過世是一種好命的象徵。而什麼才叫做活著?隨著醫療的進步,卻被痛苦的各項管子所禁錮,終究應該要面對的,斷食善終讓我看見一個完整且不一樣的選擇。 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 作者:畢柳鶯 麥田出版 談談小時候因為害怕過胖被控制只能吃一碗飯的我,奶奶就疼
Thumbnail
作者畢醫師透過照顧母親採用斷食善終的方法,探討如何幫助重病者善終。 作者家族有小腦疾病遺傳家族史,因而使很多家族成員早夭或是痛苦自殺,因此當作者母親罹患這種疾病時,身為長女的她開始想該如何照顧自己的母親?
Thumbnail
作者畢醫師透過照顧母親採用斷食善終的方法,探討如何幫助重病者善終。 作者家族有小腦疾病遺傳家族史,因而使很多家族成員早夭或是痛苦自殺,因此當作者母親罹患這種疾病時,身為長女的她開始想該如何照顧自己的母親?
Thumbnail
余苑綺在堅持八年抗癌過程後,最後仍逃不過病痛的摧殘於八月21日離世,她兩個小孩一直以來是她堅毅地對抗癌症最大的原動力。而日前當她病情危急並斷斷續續昏迷之時,她的父親余天提到病床上的余苑綺用手勢跟他表達”讓她走”時,余天十分不捨仍當眾表示希望她為了小孩不要放。而當下,網路上頓時有很多言論表達著希望余天
Thumbnail
余苑綺在堅持八年抗癌過程後,最後仍逃不過病痛的摧殘於八月21日離世,她兩個小孩一直以來是她堅毅地對抗癌症最大的原動力。而日前當她病情危急並斷斷續續昏迷之時,她的父親余天提到病床上的余苑綺用手勢跟他表達”讓她走”時,余天十分不捨仍當眾表示希望她為了小孩不要放。而當下,網路上頓時有很多言論表達著希望余天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會走到那一天,當那天來臨時,我們是否能有放手的勇氣?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會走到那一天,當那天來臨時,我們是否能有放手的勇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