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結果維持健康的關係-上|累積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怎麼判斷自己有沒有「跟結果維持健康的關係」,有一個很簡單的指標,就是「觀察自己的情緒,以及情緒持續的時間」。正常來說,每個人心中難免都會對於結果有一個期望值。而當結果高於期望值的時候,會感覺到欣喜、快樂、興奮;反之,當結果低於期望值的時候,就會感覺到失落、沮喪、難過。

那麼什麼是與結果維持健康的關係?就是「情緒來了就讓他走,不要執著留戀這個特定的情緒」;不要有了偏差的認知,覺得自己一定很棒或很糟。這裡面包含了幾個重要的觀點:

中立且誠實的看待結果
區分事實與演繹
目的論而不是結果論
不論成敗,一切都是好消息,都能有所學習與成長

中立且誠實的看待結果

其實能否中立且誠實的看待結果,從「目標設定」開始就可以略知一二了。

大部分的人在設定目標的時候,其實會考慮到非常多的因素,考慮的太多,最終這個目標其實不是自己想要的。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小時候家長、老師,都很容易會幫我們設定考試的目標,那就是分數,但對我們自己來說,設定學習的目標,可能是為了解決特定的問題,比如說,現在很多小孩都在玩 minecraft,出發點很簡單,就是去創造出自己想像中的空間。這其實就是「發自內心設定的目標」,而不是一般人認知的業績目標、考試目標。

出社會後大部分的成年人,都會用「物質/慾望」結果來視為自己的成果,並衡量自己的好壞。比如說,幾歲存到一百萬、幾歲買車、幾歲買房、幾歲結婚、幾歲生子。這樣看似合理的「輿情」,會導致我們完全忘記了這些「物質/慾望」目標的背後,我們真正要的是什麼。

長期在追逐「物質/慾望」目標的背後,依我自己大量協助人的經驗,其實都是為了尋求愛與被愛的體驗與感受。不論是愛自己、愛家人、愛世人都是。這樣的底層背後才會有能帶領我們突破一個又一個阻礙的真正動能,也就是所謂的「內在驅動力」。

另外,大部分的人在設定目標的時候對自己的能力掌握度並不高(不夠認識自己),所以會設定所謂的「幻覺目標」,但為什麼會這樣設定?據我的觀察,大部分也是因為「輿論」衍生出來的面子問題,比如說,不能讓其他人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想說先答應下來再來想辦法搞定,而在自己能力不足的狀態下的想辦法,就是向外尋求協助,結果又沒有辦法找到足以完成這項任務的資源或人脈(誤判了外部資源的掌握度)。所以在內部、外部資源的認識、掌握度不足的狀態下,加上缺乏強大內在驅動力的支撐狀態下,目標只完成 60%、80% 的狀況也就屢見不鮮,然後會用一句「我已經全力以赴了」、「都是因為運氣不好」等等的理由和藉口來搪塞過去,給自己開了一個後門。也試圖說服身旁的人其實自己很好。

也有一類人,在宣告目標的時候,氣勢很強,目標很大。但隱藏了一件事情,就是不宣告達成日期,於是旁人事後回想,根本沒辦法去挑戰他到底達成、沒達成,而他也總有理由,說這不是他宣告的日期。

這類的「動力不足」、「模糊不清」、「轉移焦點」、「開後門」等等的行為,都是所謂的沒有「中立且誠實的設定目標與看待結果」。這些都屬於是和「結果沒有健康關係的範疇」。


區分事實與衍繹

如果目標的設定是清晰的,那麼要與結果建立健康關係的很重要的第二個因素。就是要練習「區分事實與演繹」。簡單來說,有「挫折但沒有挫折感」、「成功但沒有成就感」… 這類的狀況都屬於這一類,聽起來好像很不近人情,因為配合情境、氛圍的當下,演出相對應的情緒,是人類的本能。

就像如果有長輩過世了,在告別式、火化的當下,哭是很正常的,不哭可能會遭受到旁人的異樣眼光。但為什麼有些人不會哭呢?可能不是因為一般人認知的,因為他和當事人不熟、有過節。有一種可能性是,他覺得這是喜事,應該要開心、慶祝,所以為了不要影響到大部分人的「哭」的情緒與氛圍,他克制了當下喜悅與歡慶的心情。

那麼為什麼「區分事實與衍繹」是與結果建立健康關係很重要的第二個因素?我們反過來想一下,如果沒辦法區分事實與衍繹,那麼就很容易將衍繹視為是事實,也就是現在為什麼輿論、媒體可以左右大部分人(包括你我在內)的思想、判斷、行為的原因。

當自媒體、社群、新聞,不斷大量的吹捧某一種觀點、論點、認知,將它塑造為一種主流的思考文化,那麼大部分沒辦法獨立思考的人,就會自動化的在不要違背輿論的前提下(求生存的機制),同意也接受了這樣的觀點、論點、認知,並為它站台,甚至攻擊不認同的人。這樣的模式在許多的電影中都可以看見。(這也是哲學理論裡面的反應式思考

所以說,區分事實與衍繹,其實就是「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的一種形式。

大家一定有過一種經驗,當我們非常憤怒的時候,會理智斷線、短時間內失去思考的能力。而情緒是右腦控管的,邏輯是左腦控管的。當情緒高漲到一個極點的時候,左腦就會關閉,讓右腦接手,並透過了潛意識(過去生活的本能)取代了我們的行為模式。而這樣的一個過去生活的本能,在生物遇到危急時,可以確保當下的生存優勢。可是回到了人類的發展上來看,如果一直都使用右腦、潛意識、本能生活的形式,則難以做到「達到框架外的目標」這件事情。

也就是說,如果要達到框架外的目標,一定「不會是舒適的」,所以當我們用另外一種觀點來看,如果我對我現在的生活感覺到不舒服、不習慣,很想擺脫它,那麼也許我們其實正在成長、突破,朝目標前進的過程。只不過要去區分,這個前進的過程,是朝著慾望的目標前進,還是真實自己內在想要(有內在驅動力)的目標前進。

進一步說,如果我們設定了一個能力範圍以外的目標、他人期望的目標,而這個目標遠在我能力所及的範圍之外,潛意識就會感受到壓力、恐懼、危害,進而阻止我們去達到這個目標,而要我們乖乖的待在舒適圈內。

當我們開始能夠區分事實與衍繹,我們將可以做到不被情緒牽絆、左右,而超脫令我們停留在原地內在窒礙。

(...未完待續...)


附上 One Muse 的相關社群及預約隨喜體驗的資訊:

  1. 預約 One Muse 「隨喜體驗」
  2. One Muse 萬謬卡「粉絲專頁」
  3. One Muse 萬謬卡「Instagram」
  4. One Muse 萬謬卡「Line 官方帳號」
一套結合六大系統的卡牌,透過牌陣可以還原在你所問的問題下,潛意識投射出來的能量狀態。同時可以藉此擁有全局觀、掌握到挑戰與機會,並得出具體解決問題的下一步。進而可以造命改運~聽起來很玄妙吧,我自己一開始也不相信,這是條傳世兩千年的路,讓我們一起慢慢看下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很多人以為要把關係經營好,就要把對方的感覺照顧好;但一直感覺都很好,就不會離開舒適圈,也就是不會成長。一段不會成長的關係,真的是彼此想要的嗎?
「沒人會因為我需要錢,就向我買產品或服務」,但就算這是一個很好懂的概念,人們普遍還是一直用力地在賣「產品」。而忽略了銷售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培養領導力與影響力對個人和團隊都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個人的修養和態度,可以建立起更積極、支持和照顧他人的態度。這需要尊重每個人,保持中立的態度和願意為多少人的生命負責任。文章中提供了許多示例和故事來闡述這些觀點。
這篇文章分享了為什麼人們需要社交的目的,不是解決情緒問題、社交障礙,而是從社會支持的角度來看的,達到真正的顯化。與朋友聚會和聊天有助於釋放壓力,增強情緒的穩定性,提高顯化的效率是花時間與一般好友互動的價值所在。
這篇文章揭露了『創意的生成』的經典步驟,並講述瞭如何從蒐集資料、消化吸收到讓潛意識為你工作,最後實現創意誕生的過程。文章中也分享了作者的親身經歷和冥想方式,強調了靈感來自於潛意識的重要性。透過探討顯化法則和影響生活的時間認知,提供讀者看待目標與夢想的全新角度。
One Muse 萬謬學的核心理念是,每個人都可以成就,想成為的自己。文章分享了作者的人生成長與轉變,以及對自己與他人的影響。透過積極的行動和持續的努力,作者鼓勵讀者相信自己的人生是可以改變的。文章中除了分享個人經驗外,也提到了 One Muse 的社群和網路平臺,方便讀者可參與更多相關活動。
很多人以為要把關係經營好,就要把對方的感覺照顧好;但一直感覺都很好,就不會離開舒適圈,也就是不會成長。一段不會成長的關係,真的是彼此想要的嗎?
「沒人會因為我需要錢,就向我買產品或服務」,但就算這是一個很好懂的概念,人們普遍還是一直用力地在賣「產品」。而忽略了銷售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培養領導力與影響力對個人和團隊都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個人的修養和態度,可以建立起更積極、支持和照顧他人的態度。這需要尊重每個人,保持中立的態度和願意為多少人的生命負責任。文章中提供了許多示例和故事來闡述這些觀點。
這篇文章分享了為什麼人們需要社交的目的,不是解決情緒問題、社交障礙,而是從社會支持的角度來看的,達到真正的顯化。與朋友聚會和聊天有助於釋放壓力,增強情緒的穩定性,提高顯化的效率是花時間與一般好友互動的價值所在。
這篇文章揭露了『創意的生成』的經典步驟,並講述瞭如何從蒐集資料、消化吸收到讓潛意識為你工作,最後實現創意誕生的過程。文章中也分享了作者的親身經歷和冥想方式,強調了靈感來自於潛意識的重要性。透過探討顯化法則和影響生活的時間認知,提供讀者看待目標與夢想的全新角度。
One Muse 萬謬學的核心理念是,每個人都可以成就,想成為的自己。文章分享了作者的人生成長與轉變,以及對自己與他人的影響。透過積極的行動和持續的努力,作者鼓勵讀者相信自己的人生是可以改變的。文章中除了分享個人經驗外,也提到了 One Muse 的社群和網路平臺,方便讀者可參與更多相關活動。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次創造力評分的活動,以及作者對於創造力測驗的看法。文章通過作者的個人經歷,提出了對創造力測驗的反思和對教育方式的省思。文章充滿了對個人成長和教育體系的深刻思考,讀者能夠從中汲取啟發和洞察。
Thumbnail
去年有則醫療糾紛案件,患者主張其有囊腫然未經醫師及時發現,導致後續有數顆牙齒需行拔除,該案並遭檢察官起訴,然於法院審理後,一.二審均判決無罪
Thumbnail
當我們忙於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往往忽略了時間的重要性。你聽過這句話嗎?「人的時間在哪裡,結果就會在哪裡。」這句話意味著我們的行動和選擇直接影響著我們最終的結果。
Thumbnail
我創新發明是摸索出來的,我感到知識有價、發明有用、創新有法,想幫讀者減少走冤枉路。 我得獎與創新不斷的原因為1.要尋找系統化的方法與熟練技巧、理出自己的創新模式。2.對創新發明要長期持續投入、有積極的態度。3.分享創新的心得。4.有焦點、點子隨時記下來。5.多試才有比較多機會。6.感恩與助人的心。
Thumbnail
  在大學期間時常聽到「創新」概念,教授鼓勵學生嘗試挑戰「創意」與「創新」,在大學期間累積自己的經驗,那時自己並沒有想那麼多,對於每一項技能不斷地嘗試,讓我花最長時間可能是「語言」以及「跑步」,不過在效果上並非是短時間的快速進步,真正讓自己具體進步是在進入社會後,我認為很重要的原因是「創新」科技
Thumbnail
事件本身不是問題,它只是呈現狀態, 讓我們產生抗拒的是人, 是與人之間的連結出現期待的落差,與人之間的互動產生了對立、競爭與比較,激起了潛藏的情緒與感受,觸動了內在堅定不移的信念,成為問題。 問題的出現在提醒你,去探索內在,看見你視它為問題的原因,瞭解自己,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整合自己; 當你與內在
推特原文 https://twitter.com/JohnchenOrz/status/1440649738500534277 針對2021年9月22日發的推特大調查(?)的整理。
Thumbnail
在人生過程中會經歷許許多多的成功與失敗,但這只是結果的一部分,不應把它當成全部,需要著重的是自己在過程中做了什麼,而過程中付出的程度不同或者心態不同,在最後結果出來的時候,不論成功或失敗都會帶來全然不同的品質
Thumbnail
當我們花時間賺取這些富麗堂皇、值得褒獎的標籤,可是這些標籤不會貼著自己一輩子。
Thumbnail
<p>動機是在行動之前,結果產生在行動之後。這不是很簡單嗎?一點也不簡單。</p>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次創造力評分的活動,以及作者對於創造力測驗的看法。文章通過作者的個人經歷,提出了對創造力測驗的反思和對教育方式的省思。文章充滿了對個人成長和教育體系的深刻思考,讀者能夠從中汲取啟發和洞察。
Thumbnail
去年有則醫療糾紛案件,患者主張其有囊腫然未經醫師及時發現,導致後續有數顆牙齒需行拔除,該案並遭檢察官起訴,然於法院審理後,一.二審均判決無罪
Thumbnail
當我們忙於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往往忽略了時間的重要性。你聽過這句話嗎?「人的時間在哪裡,結果就會在哪裡。」這句話意味著我們的行動和選擇直接影響著我們最終的結果。
Thumbnail
我創新發明是摸索出來的,我感到知識有價、發明有用、創新有法,想幫讀者減少走冤枉路。 我得獎與創新不斷的原因為1.要尋找系統化的方法與熟練技巧、理出自己的創新模式。2.對創新發明要長期持續投入、有積極的態度。3.分享創新的心得。4.有焦點、點子隨時記下來。5.多試才有比較多機會。6.感恩與助人的心。
Thumbnail
  在大學期間時常聽到「創新」概念,教授鼓勵學生嘗試挑戰「創意」與「創新」,在大學期間累積自己的經驗,那時自己並沒有想那麼多,對於每一項技能不斷地嘗試,讓我花最長時間可能是「語言」以及「跑步」,不過在效果上並非是短時間的快速進步,真正讓自己具體進步是在進入社會後,我認為很重要的原因是「創新」科技
Thumbnail
事件本身不是問題,它只是呈現狀態, 讓我們產生抗拒的是人, 是與人之間的連結出現期待的落差,與人之間的互動產生了對立、競爭與比較,激起了潛藏的情緒與感受,觸動了內在堅定不移的信念,成為問題。 問題的出現在提醒你,去探索內在,看見你視它為問題的原因,瞭解自己,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整合自己; 當你與內在
推特原文 https://twitter.com/JohnchenOrz/status/1440649738500534277 針對2021年9月22日發的推特大調查(?)的整理。
Thumbnail
在人生過程中會經歷許許多多的成功與失敗,但這只是結果的一部分,不應把它當成全部,需要著重的是自己在過程中做了什麼,而過程中付出的程度不同或者心態不同,在最後結果出來的時候,不論成功或失敗都會帶來全然不同的品質
Thumbnail
當我們花時間賺取這些富麗堂皇、值得褒獎的標籤,可是這些標籤不會貼著自己一輩子。
Thumbnail
<p>動機是在行動之前,結果產生在行動之後。這不是很簡單嗎?一點也不簡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