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饋

含有「反饋」共 20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三隻老鼠偷油時,決定疊羅漢來夠到油瓶,但不小心推倒了瓶子,驚動了人,只好逃跑。回到老鼠窩後,牠們互相指責並合理化失敗的原因,最後都將責任推到外在因素上,逃避了承擔責任的機會。這故事揭示了當我們面對失敗時,往往傾向於找藉口而不是正視錯誤,阻礙了真正的成長。
Thumbnail
在《刻意練習》一書中,作者安德斯·艾瑞克森深入探討了如何透過有目的的練習和刻意練習來達成高水平的技能。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是,無論是音樂、體育還是其他領域,成功的關鍵在於有效的練習方法,而非僅僅依賴天賦。 有目的的練習 有目的的練習是學習任何技能的基礎,作者認為這一過程應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清晰明
Thumbnail
透過加強專注力、反覆測試自己所學內容、發現並補強薄弱點,我們可以大幅縮短學習時間並提高效果。同時,正確的反饋與反思過程也是學習中的重要一環。這些技巧適用於各類學習情境,幫助我們在知識的追求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Thumbnail
對於碩士、博士在學學生來說,研究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和失敗。無論是論文寫作的反覆修改,實驗結果與預期不符,還是投稿後的拒稿信,這些挑戰往往讓人感到沮喪。但若要真正從這些挫折中成長,我們必須學會如何從失敗中汲取經驗,而「對事不對人」的反饋方式,就是一個重要的起點。 ▋對事不對人 研究工作,
在碩博士的求學過程中,無論是研究進展還是生活中的挑戰,改變和不確定性是常態。學術研究本身就充滿了反覆試驗和不斷調整,因此,培養耐性是成功的重要關鍵。 陳海賢老師提出的實踐四個環節——尋找線索、嘗試行動、反思反饋、迭代行動——為碩博士學生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框架來面對變化,並幫助我們在學術生涯中更有
1. 不接受建設性的反饋: - 要從失敗中提高,必須有“反饋”,而且這種“反饋”一定要“對事不對人”。人的習慣思維總是指責“人”,如果自己做錯事,就指責自己。不管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都不要因為一件事否定一個人。只有對事不對人,才能從錯誤中獲得教訓並改進。 2. 過於在意個人成敗:
實踐的四個環節,分別是: 1 尋找探索的線索。 2 嘗試行動,獲得反饋。 3 反思反饋。 4 帶著反饋帶來的思考,開始新的嘗試,迭代行動。
依蘿的奇門遁甲課程體驗 初次上課的感受 依蘿去上了一門十分燒腦的課程—奇門遁甲。由於太久沒有當學生,上課筆記寫得零零落落。上完課後,腦袋過度使用,完全性當機。雖然很高興能接觸到不同思想的課程,但第一次上課時感到大傻眼,彷彿身處外太空。老師講的是中文,但依蘿聽起來像是“波斯古文”,不禁自問為何
Thumbnail
第二次複訊奇門遁甲課程時,高興碰到第一次上課的同學,依蘿也順手拿了好人緣噴霧請同學試用看看: 1. 同學A: 室內設計師,需要跑工地看客戶的房子,噴完後,覺得頭沒有那麼昏沉。 2. 同學B: 自由工作者,噴完後背後有密密麻麻的電流感,身體輕鬆許多。 3. 同學C: 喜歡自己動手做美食的家管
Thumbnail
事在人為,一個事情能推進多少,往往取決於在最一開始,這個事有誰參與。我想到每一篇研究論文,從寫出來,到提交,修改,最後出版,每一篇論文似乎都有自己的命運。這篇論文與誰合作,收到怎樣的修改意見,獲得怎樣的迴響,之後被引用的情形,其實也都操之不在我,而是論文本身,會自己進入這個世界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