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我可能錯了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關於這本書

這本書的三位作者:這是『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的故事,由卡洛琳·班克勒主筆,她是比約恩巡迴演講的夥伴,以第一人稱的角度來寫比約恩的故事,納維德·莫迪里是比約恩podcast的工作夥伴,他紀錄許多比約恩說過的主題內容,協助修改卡洛琳的稿子,這本書比較像是自傳,從作者大學進入經濟系開始他就對這行沒有興趣只不過是父親讀這科系他就跟著念,進了公司後作者發展快速,雖然有著高薪但他對工作還是沒有熱情,壓力越來越大,不禁產生『我真的該繼續下去嗎?』這種想法,在一次他試著練習冥想之後心裡出現了一個微弱的聲音,在三天後作者就辭了工作,之後過了一段時間決定到泰國投入寺廟修行,書裡就像是作者的回憶錄,可以看到作者辭掉高薪工作,投入寺院生活十七年,十七年後還俗回到社會被憂鬱症困擾、舉行巡迴演說、最後被診斷出漸凍症,但他還是在病情中完成這本書。

一些感想

念頭

人只要停下來沒事做腦袋就會開始亂想,心中總是有許多念頭擾亂著我們,就像是叫你不要想著那隻粉大象,人類大腦沒有卻『不要』這個概念,腦中就是會出現大象,環境出現什麼我們大腦就會想到什麼,我們生活接觸到的事物變得比以前更多,各種念頭瓜分著我們的注意力,所以我們注意力被分散、不容易專注,冥想是藉由把注意力放在在簡單的事上,比如呼吸,這樣我們可以短暫的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面,放下那些雜亂的念頭,這些念頭大多不重要,人會因為環境、文化影響到想法,那些念頭可能不是我們真心的想法,只不過是環境讓你產生出來的,我們內心的聲音大多數都被這些念頭給蓋住,只有透過冥想找回心靈的平靜,內心的聲音才比較容易被注意到,由於我們的念頭是環境、文化、社會氛圍所帶給我們的,接觸什麼事物就會有什麼想法,所以作者提出一個概念,這些念頭不可盡信,畢竟人容易被環境影響,能學會放下心中大部分的念頭後,我們會獲得平靜的心靈。

讓別人做自己

寺院是集體生活,作者一開始很不習慣,共同生活容易把自己去與他人做比較,也不是每個人相處起來都愉快,當別人做出作者不喜歡的行為時,他會感到不悅,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他學習到讓別人『做自己』,覺得討厭別人是人之常情,但是負面情緒會消耗自己很大的精力,明明是別人的行為,我們卻要付出極大的消耗,這只不過是在懲罰自己,學會接受別人之後,對方是能夠感受到你的態度的,如果互相都能夠接受彼此的『做自己』,相處起來會感受比較自在,因為雙方都可以表現出自己真實的一面,另外作者也理解到要討所有人喜歡沒有意義,雙方可以合作,可以接受缺點,但不一定喜歡對方。

對自己寬容

人容易對自己苛責、自我批判,這聲音隨時在你耳邊說『你不該這麼做』、『像你這種人不配有好事發生』、『你就是沒有意志力才會胖』,像我自己打電動打到通宵或是吃太多餅乾的時候也在第二天會怪罪自己,因為對自己無法寬容,心靈上沒有餘裕所以對別人也無法寬容,學會放下對自己的要求,少一點批判、罪惡感,寬容的對待自己,也寬容別人,作者說的一句話我覺得很不錯:『我有盡力而為,其他人也有盡力而為』,就像是蒙格之前說過的話,『對生活降低期望感,就不會感到太大的失望』,少一點想要掌控一切的欲望,我們會輕鬆一點,但不是說完全放縱的那種自由,我們也是要制定計畫讓生活保持在軌道上,不過我們要學會接受有時候現實不會如計畫般完善,所以也是要學會放下,接受事實。

我可能錯了

作者的生活方式是信任,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就想要控制一切,他覺得在這社會讓我們容易相信自己可以掌控一切,這是錯誤的,生活中常發生我們無法掌控的事,有些人一但事情脫離自己掌控就會感到憤怒,這一點常常在新聞上可以看到,很多事情都是當事人覺得事情不如他自己所願,就開始強迫別人要照他的期待去行動,他會認為這是他的權利、你應該配合、為什麼我要照你的規定之類的。

冥想可以幫助我們練習放下心中的許多念頭,前面說到這些念頭大多不重要,是環境給我們的,不帶偏見與評斷的聆聽自己內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不過人很難放下自己的念頭,因為這個念頭是對的,所有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最難放下的念頭往往對自己的傷害是最大的,有時候走錯路不自知還一直走下去,跟別人也容易因為信念的不同而爭吵,雙方都不願放下自己所相信的念頭,這裡作者的一位導師阿姜·賈亞薩羅教了主角一句化解爭吵的魔法箴言:我可能錯了。先放下自己想要控制的念頭,改以信任的方式與對方交談,終結爭吵的機率會比較高。

總結

我想到我們平常真的想要控制一切,人需要有掌控感才會安心,許多未確定的事物會給我們帶來焦慮感,就像是草叢在搖晃,你不知道草叢裏面會有什麼生物在,如果是老虎你死路一條,我們本能上會想知道草叢裡到底有什麼東西,沒辦法無視它的搖晃,很多事我們都想要獲得肯定的答案,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但真正的生活上有很多灰色地帶,我們的計畫也很常脫離軌道,如果我們一直執著在掌控所有事情,那精神上一定會遭到不小的打擊,也有可能是以前資訊不發達,所以我們覺得不知道也沒辦法,現在資訊流通快速,我們有能力知道很多事,所以就會想要吸收、儲存大量資訊,確保自己什麼都知道,在我們認為已經吸收大量資訊可以掌控一切的時候,現實生活不會照著你所想的發展,事情脫離了掌控,我們開始焦躁,加上每個人都想要掌控他人,爭吵就變多了,本書最核心的概念就是放下和信任,放下自己心中的念頭和信任對方,不過不是非黑即白,這兩點我們都需要做到平衡。

    19會員
    59Content coun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楊晨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本書的作者是蘇宗祺,是一諮商心理師,書中提到一個觀念是肥胖是過去生活習慣造成的結果,減肥只是治標不治本,就算體重一時減下來了,我們的舊有習慣並沒有改變,只要時間久了就會復胖,這時我們可能會陷入不斷減重又復胖的循環當中,過量進食的背後可能有心理上的因素。
    前言本書的作者是皮特·戴維斯,這書的概念本來是一場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說,影片點閱有3000萬,後來就寫成書,書裡說的是現代的開放選擇文化以及比較舊的承諾、榮耀文化,一種是讓自己保持選擇多樣性,一種是專注在少數幾件事上,不過主要是因為交通、網路發達讓人的接觸範圍變廣的關係,不是我們自願要去選擇
    因為最近都在看小說,但是因為是推理劇,如果有說到劇情感覺會破壞人的閱讀體驗,所以只說說對於上面那幾部小說我讀完後對作者的感想。
    作者是葛瑞格·麥基昂,這是一本在說專注、取捨相關的書,有一點類似斷捨離,在生活中有一大堆事情等著我們去處理,在這些事之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真正有價值的事情,其餘大部分都是消耗我們精神的瑣事,而這本書教導我們分辨身邊是要事還是瑣事,把精神專注在少數幾項有價值的事情上。
    關於這本書 這本書是我在看蒙格的書『蒙格之道』裏面,印象中有提到這位企業家,後來在誠品架上相關的書籍看到就直接買了,但不是蒙格推薦的那一本,書的作者是約翰·D·洛克菲勒,這本書是父親寫給兒子的信,透過書信給兒子在工作或投資上建議,順便告訴兒子自己以前是如何做,當作是一個方向給兒子參考,
    關於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亞莉珊卓·拉弗奈爾,現在零工經濟正夯,許多平台業者打著:當自己的老闆,自己的時間自己做主的口號,吸引許多人想在空閒的時間去多做一點兼差貼補家計,作者訪問了Uber、Lyft、TaskRabbit幾個平台的工作者,透過採訪來了解這零工經濟對勞工造成的影響。 最一開始我是想
    這本書的作者是蘇宗祺,是一諮商心理師,書中提到一個觀念是肥胖是過去生活習慣造成的結果,減肥只是治標不治本,就算體重一時減下來了,我們的舊有習慣並沒有改變,只要時間久了就會復胖,這時我們可能會陷入不斷減重又復胖的循環當中,過量進食的背後可能有心理上的因素。
    前言本書的作者是皮特·戴維斯,這書的概念本來是一場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說,影片點閱有3000萬,後來就寫成書,書裡說的是現代的開放選擇文化以及比較舊的承諾、榮耀文化,一種是讓自己保持選擇多樣性,一種是專注在少數幾件事上,不過主要是因為交通、網路發達讓人的接觸範圍變廣的關係,不是我們自願要去選擇
    因為最近都在看小說,但是因為是推理劇,如果有說到劇情感覺會破壞人的閱讀體驗,所以只說說對於上面那幾部小說我讀完後對作者的感想。
    作者是葛瑞格·麥基昂,這是一本在說專注、取捨相關的書,有一點類似斷捨離,在生活中有一大堆事情等著我們去處理,在這些事之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真正有價值的事情,其餘大部分都是消耗我們精神的瑣事,而這本書教導我們分辨身邊是要事還是瑣事,把精神專注在少數幾項有價值的事情上。
    關於這本書 這本書是我在看蒙格的書『蒙格之道』裏面,印象中有提到這位企業家,後來在誠品架上相關的書籍看到就直接買了,但不是蒙格推薦的那一本,書的作者是約翰·D·洛克菲勒,這本書是父親寫給兒子的信,透過書信給兒子在工作或投資上建議,順便告訴兒子自己以前是如何做,當作是一個方向給兒子參考,
    關於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亞莉珊卓·拉弗奈爾,現在零工經濟正夯,許多平台業者打著:當自己的老闆,自己的時間自己做主的口號,吸引許多人想在空閒的時間去多做一點兼差貼補家計,作者訪問了Uber、Lyft、TaskRabbit幾個平台的工作者,透過採訪來了解這零工經濟對勞工造成的影響。 最一開始我是想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最近在各大書店排行榜不斷看到這本書,我也早就買了電子書放在待讀清單裡,但是卻一直沒有選到要讀這本,我想原因可能是因為它的書名一開始不是這麼吸引我,《我可能錯了》乍看之下不知道他想表達什麼,然後書本敘述是有關森林僧人的故事,什麼瑞典每30個人就有1個人看過這本書、最動人的生命體悟,讓人不免覺得他在誇大
    Thumbnail
    在瑞典,每 30 個人就有 1 個人看過這本書,這是瑞典人的床頭書!達賴喇嘛看完也十分推薦說「這本書能使所有人受益!」幫助大家遠離焦慮!
    Thumbnail
    📝 我希望我女兒活得自私 Chapter 3 以前傳統思維的框架 很難推翻長輩的既有觀念, 因為他們是從小就在那樣的環境之中成長。 那是一個很深很深的枷鎖。 如同現在的我們。 因為我們也有現在這個時空的既有觀念。 夾在中間的我們, 帶著過去的不諒解, 過著現在的窒息, 想著為什麼這樣的步步難行 因
    Thumbnail
    📝 我希望我女兒活得自私 Chapter 𝟚 在亞洲的文化裡, 大部分是將關心放入指責、說教裡。 所以聽在耳裡時, 是那樣的刺耳。 是那樣的煩躁。 在婆媳關係裡,因為存在於一個傳承的思想。 所以造就了一個階級高低的氛圍。 有不開心、有不舒服的心裡。 但大多的回應都是教導我們忍耐,教導我們忍一時風
    Thumbnail
    📝 我希望我女兒活得自私 Chapter 1 在書局逛的時候,這本書的書名吸引了我。 雖然我還沒當媽, 雖然我沒有小孩。 可我內心裡,可能是渴望我的媽媽告訴我些什麼。 可能是希望有人可以在我懵懵懂懂的成長過程中,指引我一些言語。 我翻到了某個章節, 「一定要贏嗎?不能開心地溜冰就好嗎?」 這是我
    《我與世界格格不入-成人的亞斯覺醒》陳豐偉 著 亞斯學在台灣仍是屬於較為不被看見的議題,相較於歐美社會對亞斯特質的意識抬頭,這些隱性的族群在台灣因為不被理解(或自我了解)而感受到諸多困頓與憂慮。近幾年研究顯示,在歐美社會發現具亞斯特質的人劇增,概估約有10-20%的人即具有亞斯特質
    Thumbnail
    作者龍應台用胡美麗這個筆名以及《龍應台》本人為名,所作的共同創作,也就是作者雖然是兩個人,但其實是同一個人。試圖用兩種不同的心態和角色,以各自表述,也採相互討論的筆法,討論性別議題的多元觀點。
    Thumbnail
    這次感謝 疑案辦的合作邀請,讓我讀了一本勇敢女性的故事-我對抗跟蹤狂的700災戰爭。 書中並沒有過多提到前因(作者與A真正經常發生爭執或交往的細節),翻譯上也十分順暢,閱讀起來不太費力,果然不同的譯者也能讓書品出不同的感受呢。 那麼,在還沒有跟騷法的十幾年前呢?在這裡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
    Thumbnail
    采實文化 今日一樣是介紹新書的一天。:) 「別人眼中是菁英,自己卻沒成就感。」是作者寫這本書的契機。作者年輕且事業有成,住在紐約的高級住宅區,過著手拎名牌包、腳踩名牌鞋的生活。生活看似美滿,自己對此卻沒有絲毫熱忱,她在30歲多歲時因健康出狀況,才毅然決定:找尋和諧工作與生活品質並注重心靈層面三者兼顧
    Thumbnail
    愛米粒出版 本書即是電影「跟著IKEA衣櫥去旅行」的原著小說。內容十分的有趣,若你被瑣事煩心,一口氣閱讀完後,很多地方會讓你會心一笑的。 無雷大意:男主角阿賈住在孟買的平民窟,相依為命的媽媽在他青年時期過世了,阿賈決定要前往法國巴黎鐵塔完成母親的遺願:與父親重聚。阿賈只帶著一張100元的「假鈔」踏上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最近在各大書店排行榜不斷看到這本書,我也早就買了電子書放在待讀清單裡,但是卻一直沒有選到要讀這本,我想原因可能是因為它的書名一開始不是這麼吸引我,《我可能錯了》乍看之下不知道他想表達什麼,然後書本敘述是有關森林僧人的故事,什麼瑞典每30個人就有1個人看過這本書、最動人的生命體悟,讓人不免覺得他在誇大
    Thumbnail
    在瑞典,每 30 個人就有 1 個人看過這本書,這是瑞典人的床頭書!達賴喇嘛看完也十分推薦說「這本書能使所有人受益!」幫助大家遠離焦慮!
    Thumbnail
    📝 我希望我女兒活得自私 Chapter 3 以前傳統思維的框架 很難推翻長輩的既有觀念, 因為他們是從小就在那樣的環境之中成長。 那是一個很深很深的枷鎖。 如同現在的我們。 因為我們也有現在這個時空的既有觀念。 夾在中間的我們, 帶著過去的不諒解, 過著現在的窒息, 想著為什麼這樣的步步難行 因
    Thumbnail
    📝 我希望我女兒活得自私 Chapter 𝟚 在亞洲的文化裡, 大部分是將關心放入指責、說教裡。 所以聽在耳裡時, 是那樣的刺耳。 是那樣的煩躁。 在婆媳關係裡,因為存在於一個傳承的思想。 所以造就了一個階級高低的氛圍。 有不開心、有不舒服的心裡。 但大多的回應都是教導我們忍耐,教導我們忍一時風
    Thumbnail
    📝 我希望我女兒活得自私 Chapter 1 在書局逛的時候,這本書的書名吸引了我。 雖然我還沒當媽, 雖然我沒有小孩。 可我內心裡,可能是渴望我的媽媽告訴我些什麼。 可能是希望有人可以在我懵懵懂懂的成長過程中,指引我一些言語。 我翻到了某個章節, 「一定要贏嗎?不能開心地溜冰就好嗎?」 這是我
    《我與世界格格不入-成人的亞斯覺醒》陳豐偉 著 亞斯學在台灣仍是屬於較為不被看見的議題,相較於歐美社會對亞斯特質的意識抬頭,這些隱性的族群在台灣因為不被理解(或自我了解)而感受到諸多困頓與憂慮。近幾年研究顯示,在歐美社會發現具亞斯特質的人劇增,概估約有10-20%的人即具有亞斯特質
    Thumbnail
    作者龍應台用胡美麗這個筆名以及《龍應台》本人為名,所作的共同創作,也就是作者雖然是兩個人,但其實是同一個人。試圖用兩種不同的心態和角色,以各自表述,也採相互討論的筆法,討論性別議題的多元觀點。
    Thumbnail
    這次感謝 疑案辦的合作邀請,讓我讀了一本勇敢女性的故事-我對抗跟蹤狂的700災戰爭。 書中並沒有過多提到前因(作者與A真正經常發生爭執或交往的細節),翻譯上也十分順暢,閱讀起來不太費力,果然不同的譯者也能讓書品出不同的感受呢。 那麼,在還沒有跟騷法的十幾年前呢?在這裡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
    Thumbnail
    采實文化 今日一樣是介紹新書的一天。:) 「別人眼中是菁英,自己卻沒成就感。」是作者寫這本書的契機。作者年輕且事業有成,住在紐約的高級住宅區,過著手拎名牌包、腳踩名牌鞋的生活。生活看似美滿,自己對此卻沒有絲毫熱忱,她在30歲多歲時因健康出狀況,才毅然決定:找尋和諧工作與生活品質並注重心靈層面三者兼顧
    Thumbnail
    愛米粒出版 本書即是電影「跟著IKEA衣櫥去旅行」的原著小說。內容十分的有趣,若你被瑣事煩心,一口氣閱讀完後,很多地方會讓你會心一笑的。 無雷大意:男主角阿賈住在孟買的平民窟,相依為命的媽媽在他青年時期過世了,阿賈決定要前往法國巴黎鐵塔完成母親的遺願:與父親重聚。阿賈只帶著一張100元的「假鈔」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