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上,誰才是魔術師?(上)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人們總以為施展魔術(魔法)是脫離現實,改變世界的一種手段,但最終你我會發現,改變的其實是自己。」


在某個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我們總會被各式各樣的魔術或魔法給吸引,無論是實驗室裡雲霧飄渺的化學反應,舞台上瞠目結舌的撲克戲法,甚至是第一次約會、牽手時的臉紅心跳外加小鹿亂撞(正所謂愛情的魔法!),我們總相信在依循常軌、枯燥或帶些哀戚的不變生活之外,有一股「神秘」(或無形)的超凡力量能帶來對過去或未來的改變,前者能穿越任何時空,後者則指引出康莊坦途……如果再可以加上一些毫無邏輯的不明咒語、口號,或嘴裡煞有其事的念念有詞,那一切就更完美了……

 

是啊!這種「魔術」無處不在,無所不能,舉凡宗教科儀、選舉造勢、投資法說、或是就職(就學)介紹,吾人若仔細推敲,必然察覺其不可思議的雷同之處,而且巧合到就像施展魔法一樣……因為別的神明不好、別的政黨不好、別的標的不好、別的企業不好!所以爾等蒼生應「膜拜我、支持我、下單我,加入我,藉著我的法力與實力,絕對可以讓你發大財!」……瞧!多容易啊!


https://zh.wikipedia.org/zh-tw/中華商場

https://zh.wikipedia.org/zh-tw/中華商場


難怪,我們寫文章的素來命苦,光祈求個廣告分潤或小額資金贊助就像是待在撒哈拉沙漠的正中央等著老天爺颳風下雨,想想還不如用心當個「魔術師」:先在社群平台上鼓吹理財、心理或超自然的奧秘,然後予以包裝,昇華成新興心靈事業,緊接著再包裝,再昇華,吸引更多群眾加入,有人負責信仰端(宗教企業化)的管理,有人打理投資端(宗教財團化)的運用,一個拉一個,一群拉一群,上線拉下線,最後待時機成熟,聚會人數已達一定規模下,直接高調問鼎政壇,有信仰(主義)、有組織(人流)、有力量(金流),我掛名總督導兼總幹事,開個佈道造勢直播大會,搶他幾個縣市首長跟國會議員席次!因為別的什麼都不好!所以「膜拜我、支持我、下單我,加入我,藉著我的法力與實力,絕對可以讓你發大財!」。哇!這「魔術」夠厲害,siah-siah-kiò!嘿,不要偷笑,別以為是癡人說夢而已……當天下癡人越多時,夢就會越快成真了,大概再二十年內吧?(啥?我剛說的早就有了喔!)

 

但,

 

最偉大的魔術師,其實不是空想未來,也絕非僅是操弄高禮帽裡的丑角伎倆,而是把已經消逝的回憶再度喚起,藉由魔術(魔法)裡的機關或巧藝,無論是人、事、物,那些曾經存在卻已消失不見的一切,讓我們又一次相遇,即使只是在另一個未知的時空裡……

 

《天橋上的魔術師》的中華商場「99樓」,一個看不到卻去的到,去的到卻摸不著的地方,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心中塵封許久的「寶盒」,裡頭裝著守護我們從小到大的「至尊元」,羽毛?貓妖?文鳥?櫻花樹?

 

「希望」。是,希望,是我們永遠的守護神。

 

正因為沒有人知道何時是世界末日,所以我們的內心就算萬般苦悶、身心煎熬,依舊充滿一絲與過終將天晴的希望,尤其身處上一世紀八零年代中葉的台灣,威權解嚴的分水嶺,美蘇核武對峙即將落幕的漸露曙光,以及亞洲各國民主化運動的開枝展葉,全球經濟又迎來繁盛又穩定的成長,雖然車諾比核災跟天安門鎮壓讓晴空萬里多了幾道黯淡,可柏林圍牆前的四海一家,從「Ich bin ein Berliner」「Tear down this wall!」「希望」,在跨入西元二十一世紀前,是無數人們手中最奢華的資產。


raw-image


男孩、女孩,鞋行、鎖店,每一個在中華商場裡奔走、嬉鬧的臉孔,都是我們的曾經過往,你以為早就拆掉了的地方,始終在心中的地圖上屹立不搖。

 

小時候,鹽埕區的遠東百貨,有我收藏的第一台HO軌列車(国鉄101系電車,大阪環狀線朱色一號塗裝),還有第一次的港式飲茶回憶。幾步路外的大新百貨,有很厲害的火鍋菜盤,然後還要搭白鐵藍條漆塗裝的11路公車回家,一邊抱著菜盤,一邊盤算什麼時候夠去隔壁的光復戲院看鬼片?


網友分享圖

網友分享圖


三多路跟中山路口,(上一代)遠百地下室的超市櫃檯外,有美味可口的老婆餅跟牛舌餅,阿姨現煎的喔,一塊才15元(後來漲到18元),我的零用錢還夠買個兩顆,但五福路上的溫蒂漢堡,奧斯卡戲院出來,橫豎怎麼算都實在是太貴了,光站在門口吸氣就是一種奢侈,只能引頸期盼一年一度的生日到來……嗯,隱約還記得是小學二或三年級吧,那年生日,陪公司的年輕姊姊去逛街,不到二十歲的她,非常喜愛新潮的舶來品,走著走著,居然把我帶進了雪莉舞廳,人生第一次的八大?昏天暗地卻又充滿著男女貼身磨蹭的異色神秘,呵呵,原來是她高職同學在那裡打工。我不用低消,而且還被招待了一杯鮮果汁,但看著姊姊手上微微冒泡的金黃色液體,加上那陶醉泛紅的表情,哼,突然有點不爽起來,気持ち悪い


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674033

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674033


當然,《天橋上的魔術師》陳述的即使是西元1985年間幾個台北平凡家庭的故事集,但吳明益老師精彩的平面文字經過了影像化跟立體化之後,楊雅喆導演與編劇團隊確實用心加入了部分「後來的過去」之現實元素,也就是從播映的2021減去劇本的1985,35年間,從我們的視角往回走,那些引發共鳴或討論的社會案件,如葉永鋕同學離世(2000)後所促成的性平教育,這在1985年的時點上幾乎是天方夜譚……


別忘了1983年出版單行本的《孽子》,白先勇老師筆下的李青、新公園裡的「長老」們,或是白先勇老師本人,他要對抗的是整個主流社會,黨國體制的價值觀與性向正確,如同《天》裡的小八和Nori,一個來不及踏上99樓的樂土就不幸殞落,另一個則像安徒生《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在點燃柴火的細微光芒中,得到了永恆的救贖。今日的多元成家,多數人已視為理所當然的自主性別或身分認同,其實正是過去數十年來難以數算的淚水與亡魂所堆砌而成。白晝雖是男人身,但夜晚,他(她)們只希望當個「人」。


https://blog.myvideo.net.tw/magician-on-the-skywalk-gender-diversity/

https://blog.myvideo.net.tw/magician-on-the-skywalk-gender-diversity/


除此之外,「文興書局」雙胞胎姊妹一家遭逢「文字獄」或思想罪的厄運,哪怕只是一部虛構作品,但《文鳥》單元的敘事卻毫不留情地直接撞擊觀眾的視覺痛跟心靈傷,異常劇烈,簡直是萬劫不復,坐在電腦前的我,唯有四字形容:怒火中燒……


https://www.popdaily.com.tw/forum/entertainment/932222

https://www.popdaily.com.tw/forum/entertainment/932222


天空的一種藍,草地的一種綠,詩作內容根本不重要,致命的其實是「有思想」,在威權國度,馬可跑,舞可跳,但不允許有思想,宛若是歐威爾《一九八四》裡的終極定義,思想罪不會帶來死亡,因為「思想罪本身即是死亡」!有些評論家認為柴家的故事乃結合了林(義雄)宅血案(1980)跟鄭南榕《自由時代週刊》的自焚案(1989),但我們將視角拉長,一個曾經的外省知識份子,走過抗戰或剿匪,自是愛國憂民,但書局老闆為何放膽盜印大本仔(禁書)?與學校老師珠璣式的針鋒相對,明哲保身或捍衛氣節?


這不僅讓人聯想到昔日站在國政批判者角色的《自由中國》:「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適語)、「沒有強大的反對黨也不會有健全的政黨政治」(七論反對黨),雷震,殷海光等外省知識菁英發自內心的「愛國」,後來卻變成黨國報刊編輯筆下的配合共匪「統戰政策」、「造成臺灣混亂」、「企圖顛覆政府陰謀」,而雷震等強烈反對蔣中正三連任總統的「代價」,就是來自府方要求的十年有期徒刑!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025540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025540


雷震被囚禁在新店軍人監獄,可迎接他的不只是生人勿近,戒備森嚴的單人牢房,他的房間牆壁更被紅漆所塗滿,就像是煉獄烈焰一般,是對讀書人的羞辱,亦是對重刑犯的懲戒。是啊,在獨裁者的心中,思想罪不會帶來死亡,「思想罪本身即是死亡」!

 

一把熊熊烈火,燒毀了一本本禁書,更築起無形的高牆,隔絕了思想自由。


紅焰的這端,是默然無語又愛莫能助的倖存者

剩下灰燼的彼端,則是不分省籍、年齡或性別,那些白色恐怖的受難者們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308004111-260404?chdtv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308004111-260404?chdtv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308004111-260404?chdtv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308004111-260404?chdtv


「拔去羽翼,飛鳥才有返家的歸期。」,肉體異常痛楚時,心靈全然得釋放,自由就像微風,民主就像文鳥,伴隨風起,鳥兒才會越飛越高,越看越遠,即使早已失去雙翅……


分隔陰陽的,從來不是魔術師,而是獨裁者。


有時候覺得很討厭,寫個影視心得,繞到最後竟然變成政治文,罪過罪過。

(未完待續)

璀璨的万華鏡下,365+1,點點繁星在夜空裡閃爍著,似嘻笑或沉思,編織成璀璨奪目的銀河千景。有歷史的世界是幸福的,否則風花雪月終歸虛無飄渺。流逝的時光,潺潺細水,取一瓢的點滴拾遺,悄然偶遇的時空現場,我們都是舞台上的主角,看哪!芸芸眾生,每一天來到世間的人物群像,名為啟明之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華燈初上》是一部充滿懷舊情懷的劇集,描述了當時臺灣社會的種種風貌和情感故事。劇中的角色與情節多樣且迷人,吸引人的注意力。這篇文章通過對劇集的多角度分析,提供了對當時社會、人文、愛情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卡拉揚,是古典樂界的傳奇指揮巨匠,他的生涯充滿曲折與傳奇。從早年的受聘指揮到遭遇政治風波,再到與歐洲各大樂團的合作,每個轉折都深刻影響了卡拉揚的指揮生涯。他的音樂才華、指揮風格以及個人魅力,使他成為音樂史上不朽的傳奇人物。
「大洋上煤炭的煙,隨長風和巨龍一起飛翔!砲彈射擊的響聲,聲音如雷電般隆隆;跨過萬里的波濤,綻放皇國的光輝!」
拉赫曼尼諾夫是西元二十世紀俄國古典音樂的重要音樂家,本文記述了他的生平成就,受挫與奮鬥,以及他的音樂給人們的震撼。
「……極其荒唐的謊言往往能夠出現無可限量的效果,甚至在其已被查明、揭穿之後。」 ,戈培爾(Joseph Goebbels),納粹宣傳部長。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最近一次受難與復活的真實經歷,以及在疾病中對人生的感悟。文章描述了作者在疾病中的種種痛苦與掙扎,以及在復活日痊癒後的故事。
《華燈初上》是一部充滿懷舊情懷的劇集,描述了當時臺灣社會的種種風貌和情感故事。劇中的角色與情節多樣且迷人,吸引人的注意力。這篇文章通過對劇集的多角度分析,提供了對當時社會、人文、愛情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卡拉揚,是古典樂界的傳奇指揮巨匠,他的生涯充滿曲折與傳奇。從早年的受聘指揮到遭遇政治風波,再到與歐洲各大樂團的合作,每個轉折都深刻影響了卡拉揚的指揮生涯。他的音樂才華、指揮風格以及個人魅力,使他成為音樂史上不朽的傳奇人物。
「大洋上煤炭的煙,隨長風和巨龍一起飛翔!砲彈射擊的響聲,聲音如雷電般隆隆;跨過萬里的波濤,綻放皇國的光輝!」
拉赫曼尼諾夫是西元二十世紀俄國古典音樂的重要音樂家,本文記述了他的生平成就,受挫與奮鬥,以及他的音樂給人們的震撼。
「……極其荒唐的謊言往往能夠出現無可限量的效果,甚至在其已被查明、揭穿之後。」 ,戈培爾(Joseph Goebbels),納粹宣傳部長。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最近一次受難與復活的真實經歷,以及在疾病中對人生的感悟。文章描述了作者在疾病中的種種痛苦與掙扎,以及在復活日痊癒後的故事。
本篇參與的主題策展
我看到這才恍然明白楊雅喆真正在乎的:那個不能跳舞,不能思想,不能妄以為有自由的年代,瀰漫著三小男孩不可能懂的威權空氣,他們不懂,所以只有他們能一「笑」置之。他們連神明都不怕了,當然不怕什麼偉人、「長官」。但是他們該不該怕?孩子們的心思,要怎麼處理那不能怕之怕?
政治隱喻,是楊雅喆導演在《天橋上的魔術師》原作以外,特意加入的。將戒嚴時期的肅穆和警戒,透過影像再次重現。在第四集〈石獅子〉的後半,大珮小珮的父親柴先生與學校老師,在書店裡的一段對話,著實耐人尋味。​ ​ ​
楊雅喆對全劇的核心定調是一句話: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那些不見了的人、事、物,正因為被你察覺它的不見,懷念它,才得以永遠存在。我想這句話不只在說情節,不只是「人物會消失,愛情會結束,連商場都會被拆掉」,它還暗示了整部劇的形式:影集版拿掉「現在」的時間線,只講「過去」,但是它仍然保留了「回憶」的質感。
1992年中華商場拆除後,我們不可能真的再回到中華商場,而商場的人並非只生活在商場裡,走出商場之外,還有許多沒被拆除的地景持續,就跟著電視劇的腳步,帶我們走回歷史當中,離開中華商場,走訪阿派與阿蓋、小不點與點媽去過那些,仍未消失、真實存在的地方。
很喜歡小說裡後來馬克用電梯弄死了自己,也喜歡阿猴真的扣下了板機。但也喜歡電視改編的劇情裡,收住了許多悲傷的情節(當然,也另外添增了不少悲傷)若要說讓人比較厭倦的部分大概是台灣電視劇和電影常常有的slogen情節,非得在宣傳上或戲裡不斷強調那行文字,以及〈金魚〉這個故事實在可惜了原著非常有畫面的情節啊
相信大家應該都還記得,這集當中點爸和點媽跑到電影院買票,想要進場看電影裡的小不點那一段。但是,不知道大家是否也和我一樣,都注意到了這時出現在畫面中,售票窗口上貼著的那三幅電影海報?後來細想,那三部電影或許便是被「刻意織進去的」,留給觀眾的一記暗號。
我看到這才恍然明白楊雅喆真正在乎的:那個不能跳舞,不能思想,不能妄以為有自由的年代,瀰漫著三小男孩不可能懂的威權空氣,他們不懂,所以只有他們能一「笑」置之。他們連神明都不怕了,當然不怕什麼偉人、「長官」。但是他們該不該怕?孩子們的心思,要怎麼處理那不能怕之怕?
政治隱喻,是楊雅喆導演在《天橋上的魔術師》原作以外,特意加入的。將戒嚴時期的肅穆和警戒,透過影像再次重現。在第四集〈石獅子〉的後半,大珮小珮的父親柴先生與學校老師,在書店裡的一段對話,著實耐人尋味。​ ​ ​
楊雅喆對全劇的核心定調是一句話: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那些不見了的人、事、物,正因為被你察覺它的不見,懷念它,才得以永遠存在。我想這句話不只在說情節,不只是「人物會消失,愛情會結束,連商場都會被拆掉」,它還暗示了整部劇的形式:影集版拿掉「現在」的時間線,只講「過去」,但是它仍然保留了「回憶」的質感。
1992年中華商場拆除後,我們不可能真的再回到中華商場,而商場的人並非只生活在商場裡,走出商場之外,還有許多沒被拆除的地景持續,就跟著電視劇的腳步,帶我們走回歷史當中,離開中華商場,走訪阿派與阿蓋、小不點與點媽去過那些,仍未消失、真實存在的地方。
很喜歡小說裡後來馬克用電梯弄死了自己,也喜歡阿猴真的扣下了板機。但也喜歡電視改編的劇情裡,收住了許多悲傷的情節(當然,也另外添增了不少悲傷)若要說讓人比較厭倦的部分大概是台灣電視劇和電影常常有的slogen情節,非得在宣傳上或戲裡不斷強調那行文字,以及〈金魚〉這個故事實在可惜了原著非常有畫面的情節啊
相信大家應該都還記得,這集當中點爸和點媽跑到電影院買票,想要進場看電影裡的小不點那一段。但是,不知道大家是否也和我一樣,都注意到了這時出現在畫面中,售票窗口上貼著的那三幅電影海報?後來細想,那三部電影或許便是被「刻意織進去的」,留給觀眾的一記暗號。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天橋上的魔術師》為2021年的影集,改編自作家吳明益同名小說,欲重現1980年代台北中華商場的榮景 (圖片來源 : 維基百科)
Thumbnail
週末上檔的公視年度大戲《斯卡羅》再次掀起台劇熱潮,我也很期待它能否挑戰《天橋上的魔術師》在我心中年度神劇的地位,尤其兩者都同樣牽涉到台灣的多元文化跟衝突,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去檢視所謂的「台灣人」究竟是什麼?
Thumbnail
【#大頭安迪嗑影集】 讓我們把時間倒回1980年代的中華商場,那時候那裡還是繁華的地段,各式各樣的店家,連天橋上也站滿小販。藉由這個地點的故事,帶出一群孩童以及青少年各自對於家庭、愛情甚至是當時白色恐怖的角度。
Thumbnail
原作的〈金魚〉是特別凶險的一篇,然而改編成了劇,沒有成人,僅僅靠著紅色內衣、金魚在墨紙上的掙扎跳動、被剪亂的頭髮,暗示著那不可說,初看淺淺的,卻越想越心痛。這裡的編劇拿捏,令人激賞。不說破是心疼,是(對觀眾的)信任,亦是對敘事即回憶──身在其中不會察覺,長大後才越想越不對──的特質的證明。
Thumbnail
媽這個形象前衛、歷練豐滿的少婦,我們很容易忘記她活躍的商場江湖,可是上一個世紀八〇年代、三十年前的老台北啊!魔術師說「其實不讓兒子回來的,是你自己」──這裡說的「回來」,大概也非指形體的來去,而是心境上,願意接納他「仍然是」我兒子吧。這一題,即使現在的媽媽都不一定能上手了,對點媽而言,更是越級打怪
Thumbnail
我看到這才恍然明白楊雅喆真正在乎的:那個不能跳舞,不能思想,不能妄以為有自由的年代,瀰漫著三小男孩不可能懂的威權空氣,他們不懂,所以只有他們能一「笑」置之。他們連神明都不怕了,當然不怕什麼偉人、「長官」。但是他們該不該怕?孩子們的心思,要怎麼處理那不能怕之怕?
Thumbnail
一、魔術 跟著劇中小朋友想起了小時候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我看完一二集最觸動的地方。或許是同個導演的緣故,也想起了《囧男孩》裡的騙子一號與騙子二號,喜歡看楊雅喆導演處理的小朋友,因為總可以從中看見過去的自己。小時候總是很忙,總是有好多好在乎好在乎的事情,因為總是那麼認真地在乎,所以也那麼容易心碎與失落,
Thumbnail
《天橋上的魔術師》的影視化會讓觀眾產生這種失落,或許有一部分也是想像真實化的結果,如果記憶中的東西並不全然真實,又要如何重現?當試圖重現記憶中的中華商場,是否同時也扼殺了原先存留於腦海中的美好想像?
Thumbnail
    原本喜歡動漫的我,因緣際會下進入了公視,擔任起節目【誰來晚餐】的企劃,看似南轅北轍的兩個領域,卻讓我有許多意外的收穫。【誰來晚餐】的主題是拍攝一個家庭日常細節的故事,這份工作也參與了別人的人生,從陌生的關係裡看到獨特的真實,在許多日常點滴的累積裡,看到真摯的平凡。若我沒有暫時跳脫動漫的圈子
Thumbnail
天橋上的魔術師串聯了發生在已經成為歷史名詞的中華商場的十篇小故事,真的是小故事,就只是在商場存在至消失後的時空裡市井人物的日常,虛實交錯的情境,讓曾經或未曾參與過商場歷史的讀者,跟著人物們走進那個當年相當於今日台北101的中華商場,商場的成住異滅、人物的悲喜哀愁,都彷彿是魔術師眼中的虛無。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天橋上的魔術師》為2021年的影集,改編自作家吳明益同名小說,欲重現1980年代台北中華商場的榮景 (圖片來源 : 維基百科)
Thumbnail
週末上檔的公視年度大戲《斯卡羅》再次掀起台劇熱潮,我也很期待它能否挑戰《天橋上的魔術師》在我心中年度神劇的地位,尤其兩者都同樣牽涉到台灣的多元文化跟衝突,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去檢視所謂的「台灣人」究竟是什麼?
Thumbnail
【#大頭安迪嗑影集】 讓我們把時間倒回1980年代的中華商場,那時候那裡還是繁華的地段,各式各樣的店家,連天橋上也站滿小販。藉由這個地點的故事,帶出一群孩童以及青少年各自對於家庭、愛情甚至是當時白色恐怖的角度。
Thumbnail
原作的〈金魚〉是特別凶險的一篇,然而改編成了劇,沒有成人,僅僅靠著紅色內衣、金魚在墨紙上的掙扎跳動、被剪亂的頭髮,暗示著那不可說,初看淺淺的,卻越想越心痛。這裡的編劇拿捏,令人激賞。不說破是心疼,是(對觀眾的)信任,亦是對敘事即回憶──身在其中不會察覺,長大後才越想越不對──的特質的證明。
Thumbnail
媽這個形象前衛、歷練豐滿的少婦,我們很容易忘記她活躍的商場江湖,可是上一個世紀八〇年代、三十年前的老台北啊!魔術師說「其實不讓兒子回來的,是你自己」──這裡說的「回來」,大概也非指形體的來去,而是心境上,願意接納他「仍然是」我兒子吧。這一題,即使現在的媽媽都不一定能上手了,對點媽而言,更是越級打怪
Thumbnail
我看到這才恍然明白楊雅喆真正在乎的:那個不能跳舞,不能思想,不能妄以為有自由的年代,瀰漫著三小男孩不可能懂的威權空氣,他們不懂,所以只有他們能一「笑」置之。他們連神明都不怕了,當然不怕什麼偉人、「長官」。但是他們該不該怕?孩子們的心思,要怎麼處理那不能怕之怕?
Thumbnail
一、魔術 跟著劇中小朋友想起了小時候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我看完一二集最觸動的地方。或許是同個導演的緣故,也想起了《囧男孩》裡的騙子一號與騙子二號,喜歡看楊雅喆導演處理的小朋友,因為總可以從中看見過去的自己。小時候總是很忙,總是有好多好在乎好在乎的事情,因為總是那麼認真地在乎,所以也那麼容易心碎與失落,
Thumbnail
《天橋上的魔術師》的影視化會讓觀眾產生這種失落,或許有一部分也是想像真實化的結果,如果記憶中的東西並不全然真實,又要如何重現?當試圖重現記憶中的中華商場,是否同時也扼殺了原先存留於腦海中的美好想像?
Thumbnail
    原本喜歡動漫的我,因緣際會下進入了公視,擔任起節目【誰來晚餐】的企劃,看似南轅北轍的兩個領域,卻讓我有許多意外的收穫。【誰來晚餐】的主題是拍攝一個家庭日常細節的故事,這份工作也參與了別人的人生,從陌生的關係裡看到獨特的真實,在許多日常點滴的累積裡,看到真摯的平凡。若我沒有暫時跳脫動漫的圈子
Thumbnail
天橋上的魔術師串聯了發生在已經成為歷史名詞的中華商場的十篇小故事,真的是小故事,就只是在商場存在至消失後的時空裡市井人物的日常,虛實交錯的情境,讓曾經或未曾參與過商場歷史的讀者,跟著人物們走進那個當年相當於今日台北101的中華商場,商場的成住異滅、人物的悲喜哀愁,都彷彿是魔術師眼中的虛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