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已經是第三年到track and field meet 看詠詠參加區域性的田徑賽。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在這個磚紅的跑道邊,看著幾百個孩子們用力跑跳大聲笑叫,我感到最大的感動和能量。
田徑,是各中學各項運動比賽中,唯一一項不需要try out 的項目。比賽項目眾多,而且六七八年級全部都是分開比賽給獎。學校鼓勵所有學生參與,在課後每天練習,各項目的參與選手主要參考學生的意願,利用志願的家長教練和鄰近的高中選手,教導中學生新的田徑項目。如跳高、跳遠、鉛球、鐵餅、跨欄,對中學生來說都是嶄新的學習經驗。各中學「校隊」的總成績,也是由所有選手的總和,因為這樣的設計,我們的區域公立中學裏,大約都有百分之二十到五十的學生參與,基本來說,愈多學生參與的學校,總分就會愈高。總的來說,這是一個鼓勵但不強迫所有學生參與田徑比賽的機制,孩子們在課後花兩小時,一起跳一起笑,一點點競爭,更多的是同學之間一起努力一起進步一起慶祝的開心。每個孩子只要有參加過meet 的運動員,都會有比賽成績的記錄,一年一年下來,可以看到選手的進步,這是一個跟自己競爭的比賽。孩子還在長大中,每年幾乎都會刷新個人紀錄,不論和其他人的體育能的比較起來如何,都是一個對孩子很正面很激勵的過程。
這和我從小長大的台灣體育教育走的是幾乎相反的路線。我的體育能力在小學的還是很不錯的,但是國中讀的的是特別不注重體育的女校,對於智育成績好的孩子,學校甚至持有「反對參與體育校隊」的態度,我從沒有想過田徑場上會有我的位置。事實上,這是一個完全相反的教育觀點:台灣的教育環境,傾向選擇表現優秀的孩子參與特殊的活動,跑得快的孩子去田徑隊,寫作好的孩子參與語文競賽,數理好的孩子加入課後的高級數學訓練,從小彈琴的孩子才能加入弦樂團。這或許是種「高效率」的制度,有助於取得頂尖的競賽成績,但是這是不是一個,對「最多數」孩子有助益的教育政策呢?
在美國這個環境,我看到了不一樣的可能性,並且思考這樣教育觀點的歧異,是不是正是美國教育的強處。廣推參與某項活動的人數,是取得人才最自然也最可以長期維持的方法,更何況,孩子的成長是持續變化的,小學時候不擅長短跑的孩子,不代表長大以後無法成為鉛球選手;小時候沒有機會學琴的孩子,也不代表不能從中學開始投入音樂表演,成為一流的音樂家。過早起將孩子分流,是一個對孩子不公平,也無法最佳化的系統。更不要說,參與體育活動,保持青少年運動的習慣和從中取得樂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只有益處而無壞處的人口健康投資。
詠詠是美國如此教育系統的受益者,我無法想像他如果在台灣,是不是依然會有同樣嘗試和成長的機會。從小沒有學過音樂的他,可以在公立學校六年級從頭開始學習認譜、拉大提琴,從六年級時每天一小時弦樂團,到七年級二小時、八年級三年時的投資,我沒想過這個從小拒絕彈琴的男孩,會愛上大提琴,這三年不但有古典音樂的沉浸,感染Mr. K 的熱情,讓音樂成為他一輩子的陪伴。擅長體育的詠詠,自然更加受惠於學校提供的各種體育機會。這三年來,他學會的新運動並且加入「校隊」包括:手球、排球、跨欄、鐵餅、跳高、跳遠、三級跳遠。這些項目遠超過我的想像,並且感謝孩子有機會嘗試,挑戰自己身體的極限。他不會成為職業運動員,但是我相信這些活動都成為他成長的養分,讓孩子成為一個身心平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