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十四歲,正是青春期叛逆的年紀。
有天在車上,他忽然說:「如果我不去上學,妳能怎麼樣? (What could you do if I just don't go to school)」
我說我會收到學校通知說你沒有去上學吧。
他說,對呀,但是妳能怎樣?
「載你去學校?」
「但是我也可以從學校逃跑。」這也沒錯,美國學校沒什麼圍牆,就算有也絕對關不住高中生。
「我就會被教育局關切,為什麼我的小孩沒有去上學,是我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心裏想著,兒子肯定會說,那是妳的問題。果然沒錯。
「那不是我的問題。但是妳能怎樣?」
「把你叫來罵一頓?」
「但是應該沒用吧?」
「那社會安全局應該會判定我是個失格的父母,給你安排一個新家。」看看恐嚇有沒有用。
「但那還是沒辦法阻止我逃學呀。」
「好吧,那我只好承認,你不上學是你的損失,我沒有辦法做任何事。」
兒子滿意了。
「對啊,所以唯一阻止我不逃學的方法就是我自己的良知。」
「是的,這也就是我過去十年教育的宗旨,就是培養你的良知,到了十四歲可以判斷對與不對、該做與不該做的事情,不是嗎?」
兒子同意,沒有再辯解。
想想這段好笑的對話,忽然覺得好像有一點體會這些十幾歲的孩子,想要長大、掌控自己生活的想法。他們開始挑戰權威,於是追問做或者不做每一件事情的理由;他們急於定位自己,以及尋找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我覺得這是人、或者每一種動物,成長必經的歷程,他們不再輕易接受權威的規定和要求,但同時,也是經由這些批判性思考和道德思辯,在自我辯証中得到認知的逐漸成熟。
所以,孩子的問題可能聽起來很可笑、很無厘頭、或是很叛逆,卻是一窺青少年世界的顯微鏡。青少年孩子可能不會很愛跟父母說話,所以我珍惜孩子每一個願意分享的質疑,或許很幼稚的想法,儘量予以公平的分享和討論。父母的建議孩子可能不會馬上聽進去,但是我相信一日一日耳濡目染的力量……
「那你覺得是不是可以用你的良知控制一下玩手機遊戲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