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台開低走高再度創下了新高,指數達到24,011 點,超過 24,000的整數關卡。台積電在開盤時一度還小跌了一下,但是到了 10 點鐘的時候一路上攻最高到了1,050 點。同樣的聯發科也是開低走高,收盤收在最高點的1,420 點,回到了 1400 點。台股這麼的激情,我們是不是應該要追一下呢?
最近很多不投資的朋友們,也都開始,值壓、信貸進入了股票市場。當然對於市場活絡而言。是有正面的意義,但是反之,市場在所有可能進場的人都進場了之後,資金能否能持續挹注則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在前幾天,我寫了「高報酬意謂著就是高風險」。有一些朋友問我為什麼不能去追飆股。股票就是會漲呀,為什麼不建議去追飆股呢?
在談到追飆股之前,首先我們先定義一下什麼是「飆股」。
市場上,有一些股票,長期存在某些固定的位階,跟著景氣波動而維持正常的上下波動。但是在某些特別的時刻,因為新聞、消息面、營業額、題材而在短期內產生不對稱的漲幅,這些漲幅可能高達 50 % 或是數百%的更高漲幅,我們都可以稱之為飆股。近期在2023 年因為AI 題材而飆漲的緯創、今年的台積電、鴻海、聯發科都是很好的飆股的範例。
接下來我們來談一下什麼是追飆股,在一個股票股價飆升至了可能30 % 以上,有一些朋友對於接下來的股價感到非常的樂觀,而開始買入。在股票上升到一定的程度之後會再賣出,而在賣出不久,發現股市的熱潮還在,甚至還會再買入更高成本的個股,再一段時間後再賣出。這樣的行為就是追飆股。
有效市場假說是尤金·法馬(Eugene F. Fama)博士,在1965 年提出的。也是後來研究金融行為學的基礎理論之後。而尤金·法馬博士也因為此理論於201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EMH 主要說明的是當前的股票的股價已經反應了已知的資訊,通過追逐已經大幅上漲的股票來獲取超額收益是不可能。
而這些已知的資訊分成三種等級:
但有些人會不斷地說,我的鄰居、我同事的老婆、我三姑媽的兒子,甚至我自己在追飆股的時侯也都有賺過錢,這個諾貝爾經濟獎的得主,說的可能是錯的。
但事實上,你是有可能會賺到錢的,另外一個諾貝爾經濟將的得主理查德·塞勒 (Richard H. Thaler)在他1985 年的論文中就有提到這件事了。
過度反應假說(Do stock overreact?) 這個論文是華納·迪邦特(WERNER F. M. De BONDT) 和理查德·塞勒( RICHARD THALER)博士於 1985 年提出的論文。也是現在的金融行為學的基石論文之一,這個論文中提到。 在 1985 年代,因為上述的 EMH 的假說,學界認為當下的股價都已經反應了所有已知的資訊,而迪邦特與塞勒的論文,主要是做人們是否對於股票 (資訊) 有過度反應的行為,而是這些過度反應的行為,造成股票大漲的。當然結果,你應該知道,是的。
這兩位博士,研究了 美國 57 年的所有股票依其過去三年的績效良好的稱為「贏家組」而反之,在過去三年表現不好的則被分配到「輸家組」。研究指出贏家組的股價在未來的三年會相對表現不佳,而「輸家組」的股價在未來三年,則相反地會表現出上漲的趨勢。他們將這樣的發現命名為「反轉效應」(Reversal Effect)。
反轉效應,證明了,雖然表現良好,但是在未來的股價卻要進行修正,而表現雖然不好,但是股票竟然是回溫。這也代表著投資人本身是「不理性」的「過度反應」了 。
很金融行為學來看,去追飆股,是我們在投資時心理上有一些不理性的因子:
許多投資者都會過度自信,認為自己能夠在高點之前到達前,成功退出市場。他們相信自己的分析和判斷超越了市場平均水平,能夠預測股價的變動。我們都相信自己不會是最隻老鼠,才會投入沒有在自己投資計劃中的飆股。
人類天生有跟隨眾人腳步的傾向,當看到其他人成功地通過追逐飆股獲得豐厚利潤時,自己也會不由自主地想模效。因為人們不想錯過所謂的“賺錢機會”,因此即使知道風險,也會跟隨大眾行動。 Fear of Missing Out(FOMO)的心態是指投資者雖然知道在獲取潛在獲利機會是有風險的,但在看到其他人成功地從飆股中賺錢時。這種心理會驅使我們在明知道股價已在高點時,仍然危機入市。
除了上述兩種投資心理上的行為,部分的朋友喜愛的是短期投資,人們想在短期之內,賺取極大量的利潤,而確實可能有不到一成的短期投資人,可以在極短的時間之內,承受極高的風險,獲得可觀的利潤。
我們都是普通的投資人,在投資上最多就是來自於媒體,極少數的人會去研究財報,或是公司內部經營團隊的人,更多的資訊是來自新聞報導或是朋友推薦,而這些行為,不能稱之為理性的行為。而更多時候,人們往往會隱瞞對於自己投資不利的資訊,例如,追了飆股,卻被套了三年之內的資訊,或是追了飆股,卻碰到了股價正開始,最後賠錢或是花了一堆的時間卻小賺的事實。
人是健忘的動物,我們往往只記得,自己成功的投資,而試圖去遺忘那些,我們不願想起的錯誤。我們認為自己理解過去的路徑(飆漲) 而認為自己可以確定未來的走向(即使在資訊不對稱之下)。在這個過程中,整個行為變的不是「投資」 而是「投機」。在媒體大幅度地渲染一些成功的案例之後,而認為這樣的行為可能可以導致獲利。媒體沒有告訴你的事,台股的短線的從2021 至 2023 交易所有投資人的交易總合共賠了 435 億 至 239 億不等。有人賠錢才會有人賺錢。
處置效應是由 安德列亞·弗吉尼(Andrea Frazzini) 。處置效應是指投資者在買了股票後,會傾向於過早賣出盈利的股票,而過晚賣出虧損的股票。
這種行為偏差是由投資者想要提早實現收益並避免損失的心理驅動的,而這樣的心理在追飆股的時候,會更加的劇烈,所有的人都想要提早賣出。你可以想像,在山頭上的人心理上是有多麼的煎熬。這樣的壓力,會在某一個瞬間一起潰堤。到時候,你想要賣也賣不掉。
對於追飆股我是真心的不建議,因為在短期要承擔高風險而獲取高獲利這個事,並不是很好。法馬博士已經告訴你,我們取得的資訊都是弱勢的資訊,而過度反應提出的是,飆股後來漲的,都是由不理性的群眾的過度反應,才會在已踏實的股僄上飆漲,在這個過程中,你或許會有賺到一些錢,但是在最後的處置效應心理作用下,除非你的自制力極強,基本上,10個進去有 9 個沒有辦法活著回來。因為資訊的不對稱,你只會看到成功者的故事。這個是投機或是投資,我相信每個人心理都明白,但之前說過投資是很私密的事,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你得要小心自己不要成為跟著大家跳下懸崖的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