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訪客
如何權衡歷史河流圖與未來展望?
這是一個關於「取」與「捨」的藝術,而非單純的數學加權。
何時該「取」歷史數據?
當一家公司業務穩定、產業格局不變時(例如:食品、電信、公用事業),本益比河流圖是您最好的朋友,因為「均值回歸」的規律大概率會發生。
何時該「捨」歷史數據?
當公司遇到結構性轉變時(無論是向上或向下),歷史數據的參考價值會急遽下降。鈺邦搭上AI浪潮是「結構性向上」,此時就必須大膽地將分析重心放在未來。
我們的取捨策略是:
將「未來展望」作為價值錨點:我們的估值(22x-32x)主要錨定在未來61%的超高增長率以及其強化的產業地位上。
將「歷史河流圖」作為風險參考:歷史倍數區間(例如15x-20x)並非毫無用處。我們可以將其視為一個「熊市情境」或「成長故事證偽」時的價值參考。也就是說,如果AI的需求被證明是個泡沫,鈺邦的增長故事被打回原形,那麼它的本益比才有可能會回落到歷史區間。這幫助我們理解潛在的下行風險,而不是用來決定我們的目標價值。
結論
投資者的工作,正是在於判斷當下的變化是「週期性」還是「結構性」。我們投入大量篇幅分析產業與公司基本面,得出的結論是鈺邦正經歷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變革。
因此,我們選擇給予一個反映其未來巨大潛力的本益比倍數,而非一個被過去的平庸所束縛的倍數。這並非盲目樂觀,而是基於對其增長率、獲利品質、產業地位已發生根本性質變的判斷。
希望以上的說明,能完整解答您的疑惑。再次感謝您提出的深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