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覺得如此複雜的經濟,怎麼可能簡化到只用幾個變數就表示?當然,一定會有新的民間投資機會出現,畢竟從資本主義的歷史就看得出來。
然而,政府誘發長期通貨膨脹,故意使國家貨幣每年都貶值一點點,其經濟目的是什麼?這麼做難道沒有道德問題?我相信連我老媽都能看穿這一點。
《主席先生》
KEEPING AT IT
保羅‧伏克爾
PAUL A. VOLCKER
世異時移,現在的聯準會,還是以前的聯準會嗎?
目前總經研究儼然是門"顯學"了,特別是關於聯準會的一言一行,
哪個分行主席發言又說了甚麼,會議記錄的字裡行間又透露出甚麼或鴿或鷹的方向,該如何因應...
彷彿解讀遠古時期祭司神諭一般...
以上文字確實是刻意開嘲諷了,我也從許多講總經的自媒體上學到很多寶貴知識,但近期新聞與事件如果不能讓民眾有一絲警醒...
央行是超然獨立的機構?獨立於甚麼?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之上的「錢」權?
這本書有的只是歷史,沒有線圖或公式,許多我們過去認為關於經濟、金融的原則和基礎,在不同時空背景下,時間跨度拉的更長一點,就確實如此的牢不可破嗎?談縮減購債,只看到2008後的情況夠嗎,如果從二戰以後看起呢?
本書能了解美元走向的世界儲備貨幣地位的緣由和承擔,
當然你可以說,這是位美國人的觀點,我仍非常非常喜歡主席率真的筆法。
保羅‧伏克爾,可以說是美元脫離金本位後,建立起美元信用貨幣地位的主席,
但現在這一位,歷史又將如何評價呢?將會是結束美元地位的那位嗎?
這本書非常、非常、非常值得推薦,僅就我最喜歡的幾個章節,節錄及心得分享
三個真理:真理一 穩定的物價
今日,認同控管通膨膨脹也該有所依據後,包括聯準會在內的許多中央銀行達成了令人矚目的共識,即在政策上設下了一條新的「紅線」:在某些精心設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中,二%的增加率是可接受的,甚至是有益的,但同時它也代表了可忍受的極限。
這第16章的內容,我真心覺得所有央行官員們,都應該讀十遍以上!
"精心設計" 主席先生說的,是不是很貼切?而2%的通膨率,還真的"有益"嗎?
我對它的原理感到困惑。我當學生時,教科書裡可沒有什麼二%的目標或上限。我不知道有甚麼學術理論可以支持它。要一個數字既是目標,又是極限,未免太過困難。而且即使成功的將通貨膨脹率保持在每年二%,就意味著平均每過一個世代,物價便會上升近一倍。
這就是理財達人不斷告訴大家的,複利的威力!
照著央行**溫和**的通膨目標,意味著從你工作開始到退休,算40年好了,物價每年成長2%,到退休時物價會成長一倍(計算機按一下 1.02^40=2.2)
也就是你原本持有的貨幣購買力將減半!
嗯!人人都需要"理財",人人都要搞"投資",難道不是為通膨所逼?
接著,詳述了他對於物價指數的看法:
關於物價指數的現實面,我倒是相當清楚。沒有任何一種物價指數可以精確反映實際的消費價格變化,因為真正變化的幅度通常只有百分之零點一獲百分之零點二五。商品和服務的種類繁多、需求的變化、價格和品質的細微變化太過複雜,無法每個月或每年進行精確的計算。
看到這裡,大家可以對照自己的實際體會,那些空氣包零食以及家用品清潔劑是如何"略微調整"包裝和容量的,空氣變多一點,容量變少一些,還有一包衛生紙如何維持原本價格,但可抽取數是怎麼偷偷地降低。
在我寫下這些文字時,隨著經濟持續成長、失業率接近歷史低點,人們卻因為它比二%的目標低了百分之零點二五,就開始擔心消費者物價成長太慢!這是否意味著,即使在充分就業的情況下,也應該『放鬆』貨幣政策,或至少推遲緊縮?
當然,這根本是一派胡言。然而,中央銀行的行長們,怎麼會允許自己落入這種陷阱?光靠單一統計數據的極小變化來決定如此重大的政策,更何況這個統計數據又有無法克服的先天缺點?
一派胡言....鼓掌!!!大聲鼓掌!!!
真正的危險來自鼓勵或無意中容忍上升的通貨膨脹,以及極端的投機和冒險,並且在泡沫和過載威脅金融市場時袖手旁觀。諷刺的是,為了防止通貨緊縮,以「寬鬆貨幣」為工具,努力實現「微幅通貨膨脹」最終反而可能導致通貨緊縮。
配上最近主計處的CPI新聞數據,和明明生活中"俯拾即是"的漲價商品,韭菜們心裡都該明白些什麼了吧...
不過,身為韭菜只能自己讀完,至少清楚知道"個人"會怎樣被迫落入通膨陷阱中...
法幣的購買力只會持續流失,這就是央行宣稱*溫和*的通膨,每年*溫和*地讓貨幣貶值2% =從你錢包裡拿走2%的錢。通膨,就是一種「稅」。
請將自己每天辛苦勞動8小時的生產力所賺的"價值",存入真正能夠保值的商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