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彼得
發佈於藝文專欄

得知婉玉同學的大兒子加入了高雄前金國小管樂班,還選擇了法國號做為主修樂器;這讓我想起高中時的自己。

我高中才加入管樂社,算是很晚接觸管樂器。最早是選擇小號,後來硬是被指導老師調去吹法國號。成了屏工法國號的開山鼻祖。沒錯,我是屏工管樂第一個學法國號的社員。

那時候,社團連法國號這樂器都沒有,只有一把從不知何時就流傳下來的降E調室外用圓號,排水口有些鬆脫,吹高音過一個八度就會漏風、出現雜音。

降E調室外用圓號是採用小號的指法,只是音高不一樣 (因為樂器調性不同) ;當切換到法國號時,吃了很多苦頭。

屏工管樂沒有分部老師,只能靠學長帶學弟,可是偏偏我連學長都沒有。在那個管樂資源缺乏的年代,學習得非常辛苦。可是我們很珍惜當時所擁有的一切。

我十分認同婉玉同學的想法;我覺得學樂器必須建構在孩子是有興趣的基礎上,這樣才會學得長久。

天份固然重要,但持之以恆地用正確的方法練習才是王道。

這樣的管樂班,在學習一段時間後,應該都會有所謂的成發 (成果發表) 。做父母的,可以的話,就撥空去聽聽吧;你們的支持與鼓勵,會是他們想繼續學習並進步的動力。

我16歲加入管樂社,便對“管樂”產生極大的興趣;從主修樂器法國號,到後來自學指揮、帶管樂團;努力地學習,當然也有很多表演的經驗;可是我的父母親從來沒有到現場看過我的演出。

2008年的12月,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們自組的 C.ST (經典學生管樂團) 接到了屏東浸宣教會的邀請,前去擔任表演的團體。是在聖誕節的前夕。

主辦單位給了幾張 DM ,我帶著忐忑的心情,拿給爸媽。當下,他們並沒有給我答覆,感覺是有些敷衍的。

表演如期舉行;爸媽來了,他們終於來看了我的第一場演出;那年,我32歲。

2009年7月8日,屏工首次與外校 (台北的永和國中管樂團) 聯合演出,地點就在屏工的活動中心。除了爸媽,我還邀請了多位屏工管樂的校友;屏工的演出在上半場,永和是下半場。

爸媽再次到場看我的演出,讓我的心情更篤定了;中場休息,我還帶他們去找校長。校長大力稱讚:表現得太棒了!

帶團演出要擔任指揮,但有時因參演人數不足,也得自己扛著樂器上場吹奏;有時為了讓演出的人有充分的休息時間,還得自己當主持人串場搞笑。

我不知道我做的這些;爸媽看到,有沒有一個moment,會是以我為傲的?聯合音樂會,到場的校友們,是否有回想起自己在屏工管樂社的點點滴滴?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我所做的,就沒有白費。就算答案非我所期,我也從來沒有後悔過。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己心!

2017.08.27 於臺南住處


Kazama-avatar-img
Kazama和其他 11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Emma Tsai-avatar-img
Emma Tsai
2024/02/03
1
回覆
楓乎舞雩-avatar-img
楓乎舞雩
2024/02/03
4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