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兒子寫作業的時候,他經常會把自修上的內容讀出來給我聽,然後詢問我的意見,今天提到了某位作家對「成熟的人」的定義,經過一番討論之後,我們對那個題目選定了答案,但兒子納悶為什麼學生們應該要知道這位作家的想法,為何不是其他人。
兒子對台灣早期的作家不太熟悉,但推論會被自修提及就應該是有名的人,不過比起古代或外國的知名作家,這位作家並不是孩子們從小較常聽聞的人物。他也不解為何近年來教育部要求各科教材內容皆應多以「台灣」為主,例如明明成語就來自中國歷史,基本上無從切割。
我聽他提了這樣大的問題,心想 真是的,每次寫個自修就淨扯些題外話,那自修要到哪時候才寫得完呢?趕緊在每個空格裡填入答案交差,然後接著做下一件事啊你!
其實我心知肚明他這個人是不會善罷甘休的,於是簡短地回答說 任何人有值得一提的見解都可以拿來討論呀!
兒子說 那為什麼要拿作家而不是其他人的意見來討論呢?
我說 自修出版社的編輯老師們會選用這位作家的論述來出題,大概是因為他是中文系教授又是知名暢銷作家,不論是從教授的地位還是書籍暢銷度來推論,這個人廣受認可應該是沒有疑問的吧!所以拿他的論述來出題很正常啊!
大家覺得呢?我想家長對自修內的出題通常不太有意見的吧?!不過小孩就是想問個明白(或純粹想拖延),總之他又問說 只有讀書人的意見值得討論嗎?
我回答 因為讀書人的論述,尤其是國文老師的文字邏輯通常是比較嚴謹的,引用起來也容易。再說愈早期,台灣能有錢受教育的人就愈少,有錢人能接觸到的世界也通常比窮人廣泛,所以他們本身就等同於知識見聞的結晶啊!
我知道我的後段論述略有偏頗,但自古至今,資源不平等就是存在的,並且深深影響了大多數人的學習樣態,所以大致上應該算是正確的。希望兒子能欣然接受並且乖乖提起筆繼續去寫下一題。
唉~平常聽人講話都只聽半句,為什麼這種時候偏要去推敲字句呢!這不是找碴什麼是找碴?!總之兒子不服氣我說只有家境好的人能讀書這個論調,他立即舉了幾個古今窮書生的例子出來以資證明,並且慣例性地催促我給個像樣的說法。
好吧,對方都放馬過來了,我也不能在攻防戰中輕易敗下陣來,於是回應他「真正窮,就不可能當書生。」
我承認古今都有生活困苦的讀書人,但即使是在有國民義務教育補貼、書籍相對便宜、網路資訊發達的今天,那些必須煩惱下一餐是否有著落的人都幾乎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受教育,更何況是古代人或落後地區的人。
姑且不論拿不拿得出買書買文具配備的錢,人要讀書,就必須要有閒置的時間和精力才做得到,多多少少也需要有人指導,這些都是資源,沒有資源的人是不可能讀書的。有些人或許有幸得到他人的各類資助,但其實這算是有人代付了部分的學習成本,這樣的人算是有資源的人,至少相對於沒能得到任何幫助的人來說,負擔還是較輕的,真正窮困的人是不可能成為書生的。
另外,在補助下勉強學習的人,多數學習效果也會受限。為什麼呢?因為關於謀生的各項雜事會不斷擾亂他的心神,令他很難專注於學習,除非他有異於常人的定力。還有,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時時會需要新的資源作為輔助,那麼這個人也得是個貴人磁鐵,隨時讓周遭的人忍不住想伸出援手才行,只要一卡關就很難繼續深造了。一直有人幫,就是一直有人給資源,那麼這個人就應該算是有尚有餘裕可以學習的人,而不是真正沒有資源的窮人,環境資源起跑點低的人,是真的沒法兒成為讀書人的。窮孩子憑靠體力長時間工作換取難以溫飽的微薄薪資,又甚或還有親人需要照看,試問他要如何讀書呢?
兒子似乎接受了我的觀點,至少暫時沒找到能夠反駁的點了,不過他也不會因此就閉嘴,而是又開始扯別的話題,但被我擋住了,因為再耗下去就真的不用寫自修了,最後他在家長的淫威之下乖乖就範,結束了這一回合。I w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