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曾針對台北市內湖社大自創校起,持續任課15年不間斷的17位教師做過訪談,發現:
1.原本另有全職工作的老師,在5、60歲剛退休後,增加任教社大之數量(家數增加、課程數也增加,從2家變3家,從2門變3~4門課)
2.原本就以社大為主要職場者,在接近或超過60歲後,減少授課家數、課程總數,只在感覺最友善的單一社大任教,集中多教幾門課(4~5門)
3.把在社大授課,當做自己職場退休後對社會的奉獻、保持社交網絡的其中一種管道(每週2門課)
4.在社大資歷深、任教社大總數多的環境教育教師,想自己建置可知識共享的資料庫(從1998年就投入社大,幾乎在任教社大一開辦就開課,跟多所社大都有革命情感)
5.滿70歲後,交棒給弟子,把更多時間給家人
6.在生命的最後一天,仍跟社大學員在一起
我也在這樣的訪談中發現,社大教師是沒有退休年齡上限的,只要心智正常(即使身體部份失能、曾中風亦無妨)能勝任,並有學員願跟隨,有可能授課到85~90歲。
我因此在6/29的一場新莊社大擴大課程發展討論會,提出:
「既然一生有可能在社大持續教學達30~50年,社大教師是否該有在社大教職的生涯規劃?」
這個議題從前沒人想、沒人討論就算了,竟然我得到的回應是:
不能想、不敢想,想了就會做不下去,只能看看當下能做什麼,就去做。
也有人說,只能看看當下這個學期課能否開成?學員人數是否夠多、鐘點費不會被打折,實在沒力氣去想更遠的未來。
這陣子,我就延續這個議題進行幾位跨校任教的資深教師訪談,希望讓一些在社大持續任教達20年以上的教師,有個「敢想像的縫隙」。
對,還只能是「縫隙」而已,
說未來,太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