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2024/08/04last_publish_at社區大學學員

竹松社大「來去青旅住一晚--馬祖行」是我113年春季最後登場(第12門課)的一門課,在這之前,部份我所選的短課程已經陸續結束了。

有趣的是,我發現自己竟然帶著在其它社大課程學到的方法或視角,來體驗這次的馬祖行,雖然有點「現學現賣」之感,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證明我的確有吸收到養分,並且內化了,最明顯的就是我在樹林社大上過的「散步學」課程。

譬如:當我在拍攝馬祖4鄉5島的建築物時,不會只拍美美的房舍,一些看起來破落、混搭、但很有不同年代的思維、或是受限於時空條件
的醜房,也會被入鏡。

而像是在台灣的公園裡常見運動設施,馬祖列島也會有,但有些卻設在遠離居民日常生活區域的外圍,邊看海邊運動是很讚啦!但,誰真的會來使用呢?

而去年桃園八德社大為龍潭肯納莊園開的植物療癒課程,則讓我開始對多肉植物有感,從此我似乎開啟了多肉之眼,走到哪兒都看得見多肉。馬祖列島似乎很適合多肉啊!野生野長的尤其多。

看到牆面上貼著已泛白的「清潔衢道」紙條,就想到南港社大的「天龍國」課程,老師除了帶我們走台北市東區的水路(多已加蓋、柏油路化),我們也常去走訪廟宇及遶境路線。

如果馬祖列島要規劃一條「女路特色路線」,我認為大有可為,儘管戰地過往常被認為充滿陽剛之氣。從我2006年那趟到南竿,搭乘多次計程車都是女運匠,到這次發現一些民宿主人是女性當家,生意很好的平價麵店更是清一色娘子軍,馬祖的女性故事值得被串聯成有意義的敘事。而這個視角是來自基隆社大的「女路導覽人才培訓」。(我得自首,後來太忙沒完成培訓)

我在東引中柳村最主要的縱向階梯路沿途,看見了「馬祖藝術島」運用頹圮房舍、牆面、公共空間所建製的各項實景藝術創作,藉由藝術創作連結了歷史、連結了在地故事,一些原本看起來「有礙觀光」的破屋殘壁,取得另一種合理存在的身份而不突兀(總比假掰的漆成藍白希臘風、或什麼摩洛哥來得好)。這個則受到永和社大「藝術治療初探」的啟發--藝術創作做為管道,可以達到集體療癒效果。我不免聯想到西莒3老兵,若他們暌違35年、已經埋沒在荒煙漫草裡的「家」,若有一天要徵集他們回到西莒,共創一件大型的藝術作品,不知道會不會讓他們得到療癒?還有當年血流成河的碼頭旁階梯、整條已成綠色隧道的有容路,如果讓昔日的老兵們來共創一項藝術作品,那會是什麼?

這次,我還意外地住在海洋大學馬祖分校斜對面2天,基於「細說社大之大學社會責任」(北投社大課程),我走進這個無圍牆校園巡禮了一遍,同時也思索著,若已經倒校的馬祖社大要再重啟,海洋大學分校,會不會是一種可能?或許,工作坊式的集中課程,會比常態課程更有可能運作;而除了海大校舍,也許生意還不太好、可容納二十多人的酒吧,或是聽說可能會再重啟的刺鳥書店,都會是可能的行動教室。

儘管我是因著一門課來到馬祖列島,但實際上,我帶著在全國其他社大汲取的養分而來。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