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4發佈於 2024/09/24

很多時候,我們處理孩子問題行為的過程就像在玩「打地鼠」,我們是緊握槌子的玩家,孩子的各種行為問題就像隨機從洞裡冒出頭的地鼠。一旦看到了某些不當的行為,我們就對著問題敲下去,直到問題消失才罷手,這個過程就像「見招拆招」,看到孩子出現甚麼問題行為,就針對這個行為做處理。

但面對那些層出不窮、日益嚴重的問題行為,一旦採取這種見招拆招的模式,就注定限於疲於奔命、分身乏術的窘境;因為處理完一樁,後面還有好多問題等著我們。

「一個人為什麼要重複出現某些被嫌惡的行為?有沒有可能這些表面上看起來有問題的行為或態度,正是孩子在向外傳遞想被聽懂的聲音與匱乏的需求?」

​例如:說謊是為了讓自己全身而退、維持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自大是希望自己在別人的眼中是有價值的。

需求沒有對錯之分。只是在滿足需求地過程中,孩子採取的方式有可能不適當。如果想要幫助孩子調整行為,就必須先理解他的需求,才能讓他在獲得滿足、覺得安全的情況下,發自內心地改變原本不適當的行為。

——摘自 胡展誥 《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

御穆雪-avatar-img
御穆雪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