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知北遊》◎原文節錄: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
今彼神明至精,與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圓,莫知其根也,扁然而萬物自古以固存。六合為巨,未離其內;秋豪為小,待之成體。天下莫不沈浮,終身不故;陰陽四時運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萬物畜而不知。此之謂本根,可以觀於天矣。」
●白話釋文(傅佩榮):
「天地有全然的美妙,卻不發一言;四時有明顯的規律,卻不必商議;萬物有既定的道理,卻不加說明。聖人,就是要存想天地的美妙,而通達萬物的道理;所以至人無所作為,大聖不會妄動,正是觀察天地的緣故 。
上下四方雖然廣大,卻超不出它的範圍;秋天野獸的毫毛雖然細微,也要靠它才組成形體。天下萬物無不起起伏伏,不會始終如一;陰陽變化、四季運行,各自有其秩序;昏昏暗暗的樣子,好像不在卻又存在;自動自發的樣子,不見行跡卻有神妙作用;萬物受到養育而毫不知情。這就稱為本來的根源,可以由此觀察自然了。」
●白話詮解(傅佩榮):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就這樣一句話,特別提到聖人。事實上,聖人是悟道的個人。所以後面特別提到「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
人活在世界上,只能觀察天跟地,這兩個是自然界最大的範疇,所有的一切都在天地之間。那麼,你真的要想悟道的話就從這邊開始,所以它裡面大部分談的內容都在這範圍之內。
所謂「天地有大美」,是因為它是跟「道」比較接近。還記得《老子·道德經》第25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要效法地,再往上是天,再往上是道。人在天地之間當然從天地裡面看到無限的美妙,但它不需要說話,真正的美是超越言說的,更不要說道了。所以「天地有大美」。就看你有沒有美感的眼光,因為這一切都來自於道,是最真實的。
我們學習莊子到現在,一再強調道家的思想是我要追求真實,絕對的真實;掌握真實之後,所有相對的真實都值得欣賞;所謂的美就是值得欣賞。我們也知道談到「美」都很有個人的差異性:有些人喜歡山水,有些人喜歡人物,都有各自美學的特色。但是,「天地有大美」。萬物都在天地裡面,所有的一切只要存在,都值得欣賞。為什麼?都來自於道!
你不能說,我一定要去某些風景特別好的地方、知名的景點才能夠悟道,那樣的話就沒什麼太大的希望了。你要在任何地方感受到「存在就是真實」。它會帶給你深刻的喜悅,因為你可以欣賞它;欣賞它就是要化解:人類的認知的分別所造成的各種差異。超越這些差異,所有的一切都來自於道又回歸於道,就可以從萬物裡面看到「道」的無限的表現。
它在裡面提到:六合(上下四方)這麼大,秋毫這麼小,都在它裡面;“天下莫不沉浮,終身不故;陰陽四時運行,各得其序” ;最後提到“本根” 。記得《莊子‧大宗師6.5 》裡面描寫道的時候就用一個字叫做「自本自根」。這邊又再一次出現,這次稱為「本來的根源」。這個了解之後可以去觀察天了,天就是自然的整體。所以,從這一章的內容,我們確實得到很多啟發。
上述白話釋文及詮解皆節錄自:傅佩榮│【知北遊】第150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Himalaya喜馬拉雅
https://m.ximalaya.com/sound/552983013
●上文未釋注者參如下--郭慶藩《莊子集釋》
今①彼神明至精,與彼百化【一】,物已死生方圓,莫知其根也【二】,扁然而萬物自古以固存【三】。
【一】【注】百化自化而神明不奪。
【疏】彼神聖明靈,至精極妙,與物和混,變化隨流,或聚或散,曾無欣戚。今言百千萬者,並舉其大綱數爾。
【二】【注】夫死者已自死而生者已自生,圓者已自圓而方者已自方,未有為其根者,故莫知。
【疏】夫物或生或死,乍方乍圓,變化自然,莫知根緒。
【三】【注】豈待為之而後存哉!
【疏】扁然,徧生之貌也。言萬物翩然,隨時生育,從古以來,必固自有,豈由措意而後有之!
【釋文】《扁》音篇,又音幡。
--
●其他補充資料:
-郭慶藩《莊子集釋》
https://www.chineseclassic.com/content/486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蔣勳(於2005年11月10日,「美的沉思」獲金鐘獎次日)
https://www.ylib.com/hotsale/life_esthetics/author_w.asp
-「天地有大美」的道家天道觀.下│張麗珠(文章日期:2022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