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語言流變以及文化,我剛好有件熱騰騰的故事可以分享。我近幾日從倫敦飛來華盛頓 DC 出差,小組晚餐時,看到餐廳菜單上同時有 Starter跟Entrée,百思不得其解:Entrée是法文,而在現在的法國,entrée代表的意思就是前菜或是開胃菜。但同時,Starter 在英文裡也代表前菜——到底為什麼美國菜單上會同時有兩個叫做前菜的類別呢?
長期居在英倫與歐陸的我當時腦中浮現了兩個互相打架的想法:其一,是我可以用法文主體以及歐洲文化中心的思維,直接幫美國套上學藝不精的例子,開始批評文化水準;其二,則是暫停我的第一個想法,往後退一步——就算這個字的確來自法文,或許它已經因為落地而有新的文化含義,不如先對未知做點功課。
果然,靠著谷歌、在美國長大的法裔網絡、講法文在美國工作的台灣朋友,我們找到答案:法餐文化是在十九世紀末傳入美國的,當時一頓餐有十五道菜,每道都有名字,而entrée是肉類大菜的前一道。隨著法式餐飲開始在大西洋兩邊流變,一百多年後,法國用entrée代指前菜,但美加反而用此代表主餐。英國則是因為地緣相近,菜單採用如今的法國用法。
兩者在各自的文化語境裡,其實,都是對的。
我為自己上了一課:在看到了與自己習慣不同的語言用法時,不要這麼容易跳進了二元對立,相互批判的陷阱裡。人類的歷史是複雜的,語言是複雜的,文化是複雜的,貿易也是複雜的。其他人不習慣這樣用,或是我不習慣這樣用,沒有必要臉紅脖子粗對罵——往後站一步,相互理解背後的成因,尊重多樣性,這才是人類文明之所以豐富多采而迷人的原因。
我最近看到 Threads 上明明這麼多繁中用法,無論是地域差異(香港、台灣,以及移居不同地方或是自主學習的繁中使用者)還是書面/口語差異,還是古今差異,實在沒有必要直接站上一個獨佔代表性的高地開始指著對方批評正統與否。多元開放既然是台灣引以為傲的社會價值,還是希望大家可以冷靜一點,用尊重的心情面對變異。
我們需要的是創造盟友,而不是創造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