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記洋行-avatar-img

喬記洋行

938 位追蹤者
「每一篇文章都經嚴格把關,絕不添加鴉片。」無鴉片評論是喬記洋行針對文化商業開啟的專欄計畫,目的是藉由策略分析,讓更多商業人與文化人理解跨界應用;更以此提供企業實踐與決策建議。我畢業於巴黎高等商院 HEC Paris MBA,主修策略;台灣大學財金與外國文學系。旅居歐洲多國,目前任職於倫敦。
avatar-img
942會員
85內容數
商業知識應用的範圍極廣,文化價值交換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市面上較少針對廣義文化企業的系統性地整理,也較少評論者以管理角度提出讓這些企業能夠有機發展、自給自足的思考方針。我將自己定錨為人文與商業相輔的實踐家,希望藉由所學提出應用策略框架,使更多亞洲文化商業體能用嶄新的角度,帶來下一波的文藝復興。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以哲學家康德每日散步的習慣為例,說明規律的生理活動如何影響心理狀態。作者分享自身經驗,如何在疫情期間、居家辦公以及過勞狀態下,透過散步舒壓、改善情緒,並引用Amy Cuddy教授的研究,說明如何運用「弄假成真」的策略來提升心理韌性。文章也呼籲遠端工作者,應重視規律的生理活動,例如散步維持身心健康。
本文探討全職遠端工作可能導致過勞的原因,並分享作者個人經驗。作者在疫情期間開始全職遠端工作,起初享受在家工作的便利,但隨後卻因空間概念的混亂,導致工作與生活界線模糊,最終心理過勞。文中分析辦公室與居家環境的差異,以及如何打造適合全職遠端工作的空間,並強調個人狀態與居家環境的配合。
avatar-avatar
Carry Kuo
身為創作者,我深刻體會在家工作時的壓力,因為模糊了工作與生活的界線,總會逼自己多做多產出,提升了過勞的機率。需要更多的自律來調整~
付費限定
本文深入探討在談判中如何有效使用情緒進行交流與衝突解決。以個人經驗為基礎,解析困難對話中的各種策略與技巧,並分享一則真實的談判案例,分析各方的隱藏資訊及其對結果的影響。通過沙盤推演與策略規劃,讀者將能學習如何掌握談判技巧,以達成最佳結果,並有效處理可能出現的爭議與衝突。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西洋職場中承擔並給予回饋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科技產業中,回饋系統如何促進團隊合作及個人職涯成長。文章強調了正式與非正式回饋的區別,以及有效回饋的特徵和方法,並指出如何在東亞文化背景下調整回饋策略以更好地融入西方職場。最後闡述了回饋不僅在職場中重要,也同樣適用於個人生活,協助建立健康的關係。
Thumbnail
因為職場上的組成是非常多個世代的,以及在跨國經驗中是跨文化的。世代隔閡、文化隔閡、機能隔閡、語言隔閡。每一層隔下去,當我沒有辦法確信資訊傳達正確的時候,我寧願選擇多溝通,以及你說的「關注心理細節以及無死角溝通」。 舉例來說,擁有決策權的人,決定這個專案是否要推進的,可能是大你二十歲的業務經理,他熟悉的是跟客戶互動以及理解銷售;需要從你專案獲得資訊後建立全球模型的工程師,可能是法國工程師,她懂的是西歐邏輯與系統內部的設計模式。 對「台灣」、「年輕」、「講中文」世代來說有溝通效率的媒介,並不是這麼普世的。甚至在台灣社會裡面,要跨世代溝通都需要時間。就算我在台灣職場,我也不能說我永遠知道隔壁組的同事在意的資訊是什麼,要怎麼說服他。這個難度一到國際職場更是會指數型上升。 換個角度來說,不做到這些東西,承擔的就是被誤解、被低估、被蒙蔽的風險。而多加解釋,反而更不效率。 其實我寫這一系列文章,想要提及的事情是,這甚至不是「卷不卷」的問題,而是這些溝通技能本來就是要被訓練的,但是在台灣學術體系以及職場體系裡被嚴重低估,也就是合格標準太低,讓很多人根本沒機會看到這是個問題,更別提精進。這也連帶讓很多人出了國,或甚至不以個人來講,企業出海競爭,立刻就會碰上很大的溝通門檻,因為國際市場根本「聽不懂」我們要講什麼,更別提獲得機會跟資源。 當然,如果一個人的目標是在同質性很高的環境裡生活,比如學生與同儕就是同質性很高的群體。那以上就不是特別要精進的技能,因為其他人很容易就可以懂。 簡單回應,把脈絡補齊。
在臺灣文化中,拒絕與表達負面意見常帶來心理壓力。本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國際職場中汲取經驗,學習有效地面對和處理衝突。透過 Adam Grant 的觀點,我們瞭解衝突不一定是負面的,反而可成為增進理解和創造性的催化劑。學會有效的衝突管理,或許可以使我們在工作和人際關係中更具優勢。
本文探討了為何許多人在接到電話銷售推銷時,難以果斷拒絕的心理與文化因素,揭示了「拒絕否定」策略的運作方式,以及不同文化背景如法國、美國對拒絕的影響。特別是在臺灣,為何常見的回應是委婉的拒絕而非直接說「不」。透過案例分析和文化反思,本文提供了更深層的理解,並提出明確拒絕的可能性會帶來更有效的雙贏局面。
Thumbnail
感謝分享,原來一個yes 跟 no 之間有這麼多故事跟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花旗銀行的電話業務行銷方式是否就是知悉台灣人的soft no文化而採取拒絕否定的策略...Orz
自 2019 年搭上去巴黎的飛機起,至今我已經在歐洲生活快滿五年。 這五年期間,我在三個不同的國家生活;歷經震撼世界且必當在二十一世紀歷史留下一筆的 Covid-19,在封城與遠端的生活裡見證歐洲職場與生活模式的轉變;也同時見識到了 Meta 作為大型集團如何開了裁員的第一槍,讓整個科技職場像海嘯
Thumbnail
期待續作
付費限定
本文深入分析巴黎世家的視覺操作策略,探討其對當代中國攝影潮流的影響。攝影師張瑋利用具體案例,如任航與馮立的作品,揭示了硬光直打、高飽和度色彩等獨特風格如何在商業與社會脈絡中被解讀。文章亦回顧了巴黎世家如何在全球市場中實踐這些策略,以及其面對的文化挑戰。整體而言,這是一篇關於視覺語言演變的探索。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