滷肉飯(或肉燥飯)是台灣國民美食、最普及的國民小吃,大家應該都認同吧!
滷肉飯的起源沒有文獻記載,但據說因為早期生活貧困,一般人買不起大塊豬肉,而會去肉攤跟老闆要一些切剩的皮、油和肉末肉屑,切碎後用醬油和油蔥酥滷一鍋配飯吃,戰後小吃店開始蓬勃發展,並以此改良成美味的滷肉飯。
在<吃的台灣史>這本書上,有看到一個滿有趣的冷知識,我們在有些地方會看到「滷」字用「魯」字取代,但魯其實並沒有滷的意思,而是指愚鈍的意思,所以嚴格說起來「魯肉飯」是不正確的寫法。可能因為台灣最大滷肉飯品牌用了魯字,大家久而久之也習慣了~~
北部的滷肉飯,主要是強調皮、油脂、肉三者兼具,傳統會把這三者用手切的方式切碎,而有些會直接拿皮油肉三者兼具的五花肉切細小絲狀,但成本售價相對於高一些。
南部的肉燥飯,則是以皮、油切丁為主(常見是用豬背脊的皮和油),因為幾乎沒有瘦肉,所以價格相對便宜,膠質也豐富,滷汁相當黏嘴。
市面上也有看到像是牛舌肉燥飯、帶皮松阪滷肉飯等等創新料理,但畢竟「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碗滷肉飯」,就像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肉粽一樣,只要自己覺得美味就好~~
回到我們的黏嘴滷肉燥,我們比較偏向北部滷汁皮、油、肉兼具,但刻意降低油脂的比例;肉的部分也是選用較脂肪含量較低的前腿肉取代五花肉,切碎後加醬油,拌點紅蔥頭、豬油開始滷,因為久滷後皮會釋放出大量膠質,故滷汁香噴黏嘴不油膩,不負擔的口感非常適合全家老小一起享用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