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武帝」諡號,幾乎都象徵著「開疆拓土」的非凡功績,這些帝王們以氣吞山河之勢,譜寫了各自時代的輝煌篇章。
譬如,漢武帝劉徹以雄心壯志開拓疆域;魏武帝曹操以奇謀巧智席捲北方;晉武帝司馬炎一舉終結三國鼎立局面,完成統一大業。
而在中國南北朝的動蕩尾聲,北周武帝宇文邕則憑藉卓絕的雄才大略,劃下了歷史濃墨重彩的一筆。
宇文邕於公元577年,率大軍勢如破竹攻滅北齊,結束了北方的分裂局面,為再度大一統奠定了穩固基石。
翌年,他更以無畏之姿,統率五路大軍北伐突厥,卻不幸因病驟逝,年僅三十六歲,讓這位才華橫溢的英主猝然殞落,留下一段未竟的雄圖壯志。
578年,宇文邕駕崩,太子宇文赟繼位,是為周宣帝。然而,這位年僅二十歲的新帝,因少年登基而毫無節制地釋放壓抑已久的欲望。
登基伊始,他不顧朝廷禮法,荒淫無度,沉溺於酒色,肆意營造宮殿,並對臣民施以苛刑酷法。
他甚至派親信監視大臣,稍有不滿便濫殺無辜,包括手足至親的皇叔齊王宇文憲亦未能倖免。國勢由此日漸衰落,北周進入了命運的下坡路。
579年,宇文赟將帝位禪讓於其長子宇文闡,自稱「天元皇帝」。然而,宇文赟仍掌握實權,並在全國廣選美女以充實後宮,其間,陳山提的第八女陳月儀和元晟的第二女元樂尚最得寵愛。
他沉醉於奢華與享樂,極盡鋪張浪費,使得國家政治更加敗壞,社會矛盾日益激化。
就在同年五月的一個夜晚,天空劃過一顆如雞蛋般大的流星,拖著一丈長的尾焰,從氐宿升起,向西北方掠過,最終沒入皎潔的月輪,瞬間隱沒於夜空。
這一異象被記載於《隋書·天文志》,後世將其解讀為北周國運將衰的預兆。
這一年冬天,十二月的寒風如刀,甲子日,皇帝還宮時,正值冰雪覆蓋,天地間一片銀裝素裹。
他御臨正武殿,召集百官、宮人以及內外命婦,盛設宮宴,大列華美的歌舞和婀娜的妓樂。
宴席間,更別出心裁地邀請胡人獻上一場奇特的「乞寒」表演。胡人裸露上身,用冰冷的水相互澆潑,在寒風中舞步飛揚,場面既震撼又奇趣,贏得滿堂喝彩。
年僅七歲的北周靜帝宇文闡親自觀賞這一獨特的「乞寒舞」。這種舞蹈,又名渾脫舞,亦稱潑寒胡或蘇摩遮,源於西域的民俗風情,最早見於《文獻通考•樂考•夷部樂》的記載:
「乞寒本西國外蕃,其樂大抵以十一月裸露形體,澆灌衢路,鼓舞跳躍而索寒也。」
乞寒舞誕生于新疆及康國(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一帶)的廣袤天地,那裡炎熱乾燥,人們每逢臘水之際,便以這種象徵性的舞蹈祈求天氣轉寒,期待來年風調雨順。
舞蹈過程中,男女赤裸上陣,伴隨著大鼓、琵琶、五弦、箜篌、笛子等樂器的節奏起舞。他們且歌且舞,用冰冷的水互相潑灑,笑聲與水聲交織,歡快的場面充滿了生命力。
乞寒舞不僅展現了古代西域人民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也蘊藏著他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
這一獨特的舞蹈風俗在北周時期已傳至中原,且在文化開放的唐代更是達到了鼎盛。
《北周書•宣帝紀》明確記載靜帝觀看此舞的盛況,而唐代的《醉渾脫》大曲也被視為乞寒舞的藝術延續。
其中,衍化而來的《潑寒胡戲》將西域民間的原始情感與中原宮廷的精緻風雅融為一體,風靡一時,甚至受到武則天與中宗的青睞。
580年,宇文赟因縱欲過度,最終不治而亡,時年僅二十二歲,諡號宣皇帝。他的早逝為北周的滅亡埋下伏筆。
次年,權臣楊堅廢黜靜帝宇文闡,正式建立隋朝,北周從此走入歷史的塵埃中,成為世人追憶的過往一頁。
這段歷史中,武帝的輝煌與宣帝的昏庸形成了鮮明對比,宛如日月交替般,映照出朝代更迭間不可抗拒的興衰規律。
流星劃空,既是一次壯麗的天文現象,亦似警鐘敲響,將北周王朝的宿命定格在歷史的星空下,訴說著那一抹蒼涼與無奈。
【原文】
《隋書·天文志》
北周靜帝大象元年五月癸丑,有流星一,大如雞子,出氐中,西北流,有尾長一丈許,入月中,即滅。
《北周书·宣帝纪》:
大象元年十二月甲子還宫,御正武殿,集百官及宫人、内外命婦,大列妓樂,又縱胡人乞寒,用水澆潑為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