つゆとおちつ ゆときへにし わがみかな なにわのことも ゆめの又ゆめ
如朝露降臨,隨露珠消逝,此即吾身。大阪繁華往事,宛如夢中之夢。
豐臣秀吉是日本室町幕府之後,首次以「天下人」的稱號統一日本的戰國三傑之一(另外兩位是織田信長、德川家康)。
豐臣秀吉出生于天文六年二月六日(1537年3月17日),他的出生地是尾張愛知郡中村一個貧困的農家。原名藤吉郎,幼時昵稱日吉丸。
他的父親木下彌右衛門曾是織田信長父親織田信秀的鐵炮足輕,因傷致殘後回家務農,不久因傷重去世。
秀吉的母親阿仲隨後帶著秀吉和姐姐阿友改嫁,生下了弟弟秀長和妹妹阿旭。
然而,繼父竹阿彌性情粗暴,經常對秀吉拳腳相向。少年秀吉因與繼父不和而離家出走,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早期流浪與嶄露頭角
秀吉的早年生活充滿艱辛。他在尾張、三河、駿河等地活動,曾是個謀求武士職位的浪人。
在旅途中,他展現了非凡的聰明才智和商業頭腦,比如將永樂錢換成便於攜帶的木棉縫針,再轉賣獲取利潤。
他在美濃結識了土豪蜂須賀小六,兩人成為好友。後來,他進入遠江國松下嘉兵衛家中幫傭,因工作勤奮被提拔為出納管理員。
儘管因同事嫉妒而遭解雇,秀吉始終感激嘉兵衛,並在稱霸天下後回報了他。
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秀吉回到尾張,投奔織田信長。他最初是足輕,憑藉聰明才智逐漸得到信長賞識,最終成為下級武士。
在永祿三年(1560年)的桶狹間合戰中,秀吉表現出色,此後地位不斷上升。
崛起之路
永祿九年(1566年),秀吉臨危受命修築墨俁城,成功完成任務並傳說是「一夜築城」。此事使他進一步受到織田信長的重視。
之後,他招降美濃三人眾,並協助織田信長攻克稻葉山城,統一美濃國。
永祿十一年(1568年),信長以援助足利將軍為名出兵上洛,秀吉改名為木下秀吉,逐步參與更重要的軍事行動。
元龜二年(1570年),在金崎殿后戰中,他保護信長和德川家康安全撤退,顯示了卓越的指揮能力。
天正元年(1573年),信長擊敗淺井長政後,封秀吉為近江長濱城主,領有二十二萬石。他改名為羽柴秀吉,成為信長手下的重要大將。
中國攻略與轉捩點
天正五年(1577年),秀吉受命攻略中國地方,以姬路城為據點。他採用長期包圍戰術攻克鳥取城、高松城等據點。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被明智光秀殺害。秀吉迅速與毛利軍講和,展開「中國大返還」,在短時間內率軍擊敗明智光秀,奠定了其權力基礎。
在1583年的賤岳之戰中,秀吉擊敗柴田勝家,徹底控制織田家的勢力。
統一日本的道路
天正十一年(1583年),秀吉開始建造大阪城,以鞏固自己的權力基礎。
天正十二年(1584年),他與德川家康爆發小牧·長久手之戰,儘管戰事膠著,秀吉通過外交手段迫使家康和織田信雄議和。
秀吉隨後著手平定四國、九州等地,將日本大部分領土納入控制範圍。
1585年,他被任命為關白,並正式改姓豐臣,進一步鞏固了地位。
1590年,秀吉通過小田原征伐擊敗北条氏,完成日本的統一。
晚年與影響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治國有方,使多年戰亂的日本暫時實現了國泰民安。他見國內局勢已趨穩定,便萌生了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的雄心,決心在比日本更廣闊的舞臺上一展抱負。他的計畫是先征服朝鮮,繼而攻佔中國,再遠征印度。
文祿元年(1592年),豐臣秀吉以西日本各大名為主力,集結十四萬兵力出征朝鮮。戰爭初期,久經戰陣的日軍氣勢如虹,攻勢淩厲,以驚人的速度接連攻佔朝鮮王京漢城和陪都平壤,並迅速佔領朝鮮境內多座重要城市,兵鋒直指明朝邊境。
面對險境,朝鮮國王迅速向明朝求援。豐臣秀吉於5月攻佔漢城後便籌畫遷都北京,將北京周邊十地劃為御用之區,分封公卿並給予豐厚俸祿,同時許諾麾下將領以原領地十倍的賞賜。更計畫命豐臣秀次為大唐(中國)關白,日本關白由羽柴秀秋或宇喜多秀家擔任,而朝鮮則交由羽柴秀勝或宇喜多秀家統治。
文祿元年(1592年)12月,明神宗派遣遼東總兵李如松為提督,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為經略,率領四萬餘明軍跨越鴨綠江,馳援朝鮮。明軍與朝鮮三道水師提督李舜臣等展開協同反擊,日軍的攻勢被遏制。平壤之戰後,日軍在漢城清點兵力,僅餘六千五百二十人。豐臣秀吉無奈之下,與明朝展開和談。
慶長三年(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因病辭世,卒於伏見城。臨終之際,他委託五大老輔佐幼子豐臣秀賴,試圖通過合議制度壓制德川家康的勢力抬頭,以確保豐臣政權的延續。然而,僅五年後,德川家康便登上征夷大將軍之位,豐臣家逐漸衰落。
慶長十九年(1614年)至慶長二十年(1615年),德川家康發動大阪冬之陣和大阪夏之陣,最終徹底摧毀了豐臣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