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如炬
last_publish_at隨雲筆談
更新於 發佈於

善惡之辯

- 地藏菩薩的悲願


無論你是佛教四眾弟子,或是並非佛教徒,相信也曾聽過〔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句地藏菩薩所發大願的句子。


而〔人之初,性本善〕這一出自《三字經》、口號式的朗誦語句,在我們求學階段,就是常常耳聞的《性善論》,經過孟子闡揚,更成為中國儒家的主流思想。性本善論者,基本上主張人性在先天上,具有某些稱之善的道德性質,運用到人倫關係上,就存在於仁、義、禮、智、信的德性五常之中。近代學者牟宗三則直接以〔仁〕為善的代表,而對性本善下了以下的註腳:(道德的善就在性之中,或者說,性就是道德的善本身)。


相反的,同為儒家代表人物,卻批判孟子持相反主張〔性本惡〕的荀子,除著有《性惡篇》《正名篇》,提出人之本性趨向惡、作惡比行善更容易之外;更有奉行其學派,實踐到社會與政治事務上的弟子,例如集法家大成的韓非子、秦朝的著名丞相李斯等。


質言之,性善或性惡的區別:孟子的性善辯證是著眼於〔動機論〕,而荀子的性惡辯證則是著眼於〔結果論〕;當然,這也會衍生出《性無善,無不善》的那些非本體論。至於西方社會的觀點、所風行的〔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自然不以人之善為思想基礎;而在信仰的宗教上(主要是基督教及猶太教),則以自存的〔原罪〕為出發點,認為如任其無限發展,會作出損人利己的事來,因此,每每強調〔懺悔〕改過的重要性。


話說回來,地藏菩薩在六道中,百千方便而度罪苦眾生,不辭疲倦地實踐其悲願的同時,我們在《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當中,似乎也讀到祂對人性善惡果報的疑惑?俗話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觀察世間是非曲直,有公正的衡量標準嗎?


我們若從佛教的《佛性論》來解釋,或可得到較易釋懷並接受的答案:《地藏經 • 卷中第七品》地藏菩薩白佛言:(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地藏經 • 卷下第十品》(我觀業道眾生,校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於是,佛告地藏曰:(是南閻浮提眾生,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億化度,隨其根性而度脫之。)經過世尊此一開示,地藏菩薩豁然開通,遂遵照佛陀囑咐:(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墮在諸惡趣),以履行祂的悲願,使得眾生念念修行、自然於無上道永不退轉。在善與惡的兩端之間,人人都具佛性,只是被一時的無明*所蒙蔽,在這裡,我看到佛法充滿對治人性惡習的智慧!


*註:〔無明〕佛教術語,梵語 Avidyā,即闇昧事務,為一切苦之根本。聖嚴師父:無明是煩惱的意思,因為沒有智慧、沒有慈悲心,所以常常會作繭自縛、自害害人。


如炬 2025.1.5

地藏法會後記

小愛-avatar-img
小愛和其他 3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