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講師上完課,主辦單位都會發放「學習意見回饋調查表」,作為收集課堂成果的依據。
其實,課程上的好不好,講師自己是心知肚明的。
因為從學員的「表情」與「行為語言」會訴說一切。
所以,不用等「驗屍報告」出來,才能掌握學員學習狀態。
──
▋講師的用心在「課前」
當講師接受課程委託時,你是拿著千篇一律的教材一招半式闖天下,還是「你會願意將教材做客製化嗎?」
「你會願意進行課前訪談,收集委託單位的問題或需求,甚至將企業的實際現況案例也設計到這次的課程案例討論嗎?」
企業的許多學員學過卻不知道如何運用。所以如果能拿企業本身案例舉例或做案例討論教學,我相信企業的課程滿意度一定會大大上升。
▋「破冰」的重要性
許多學員是被逼來上課的。所以一開始是需要進行破冰,破除阻力,甚至讓有些抗拒者當發現課程對他的好處,然後進而願意轉換心態或降低抗拒而主動參與。
此時千萬不要為活動的活動。許多人都會帶一些活動,可是千萬不要帶與課程無關的活動。
許多講師多少都會受到學員的上課態度影響。除非漠視不理,但我還是建議講師不要視若無睹,而是積極的去面對處理。
如何做好引發學習者動機,是講師的最大考驗。
好的開場,就是成功的一半。這部分也是我以往上課花最多心力的地方。當這一關過了,課程就比較可以順暢開展了。
▋課程進行時,授課與活動穿插
完成開場開始進入授課後,除了教授知識外,也需要穿插一些對應的教學活動。
因為每個人的專注時間有限,如果只是單向式的教授,對方很容易陷入「昏迷」狀態。然後課室氛圍也會變得非常沉悶。
但是,課程活動的比例要稍加注意。畢竟課程的主題是知識、觀念或態度的傳授,活動是搭配學習,活動設計也需與教授主題密切有關,也不宜過多活動喧賓奪主,反而也易造成失焦。
▋課程中段與收尾:鞏固學習、學習運用
在每一個段落停下來做重點複習,或透過相關教學手法來確認學員學習狀態,並也留點時間給學員做提問。這時可以出一些問題來確認吸收狀況。
講師在備課的時候要伸縮有度。我自己以往備課時大概是80 %到130 %。
依據學員的狀態,哪些一定要教?那些部分可教可不教?
如學員吸收良好,就可以做補充教材;如學員消化不良,就先予以保留,以先鞏固基礎知識為主。
▋收集相關人員的意見回饋
如果HR有跟課,可以下課與HR交流,了解HR的反饋。
其實從HR的語言,也可以知道你的教學狀態如何。
如HR給你非常正向且具體肯定的回饋,那就表示你教的真的很不錯。但如果HR給你的是一個禮貌性的語言,你就知道可能授課狀況就是還好而已。
下課也可以走走,或與學員詢問交流。
當學員覺得你是個有料的講師,你的下課時間或課程結束後都會有學員圍繞你問問題,你也可以藉此得知這個課程的反饋狀態。
──
我總是從學員的課堂上的面部表情,以及肢體語言,就立即收到課堂學員滿意度的回饋。
當你看到「久旱逢甘霖」的眼神,以及好想聽課的面容,他們多半會主動把手機或電腦收起來。這些都是你的課程學員滿意度的訊號。
所以只要你好好看著你的學員,觀察你的課堂氛圍,其實完全不需要仰賴紙本的調查,因為這些訊息隨手可得且訴說著一切。
授課的回饋其實就在你眼前,只要你好好用心觀察。
就用本文與講師的你,我們一起共勉吧!
圖片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