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雖然不知道最近總預算案大家怎麼只在乎補助用在哪,不過還是簡單講講補助的用處在哪。
其實依照不同產業,補助的效益也各自不一樣。我們單單談論在文學創作這塊好了,補助其實就是一門支持手段,讓創作者可放心創作,把作品生出來。
乍看之下補助似乎就是爽拿錢爽爽創作;如果真是如此,我就不會連續投了好像五年還六年的青年創作獎勵,一次也沒上了。
是的,補助不是說你投了就一定拿得到錢。相關的公家機關是會找相關領域的專家來擔任評審,審核符合計畫初衷且具特定價值(文化面、商業面)的補助申請案。所以大家不要看喔今年又一批創作者領到錢囉,其實背後大概刷掉了幾百幾千人,呵呵(哭
那如果順利拿到補助呢?以青年創作獎勵為例,他有要你寫計畫期程,而通常是一年。也就是說,在你申請計畫的這一年內時間,你必須完成作品。如果期限內未完成可以展延,但是展延不能再申請補助經費;另外,如果單一作者有複數案件通過,也僅能依其中一個案件領取補助。假設你今天申請三個案件,三個都通過了,但你只能領一個補助案的補助(然後申請通過好像是不給抽回的喔>.0,你過了就是過了,要依約完成)
之後順利完成作品,文化部都有相關的流程要跑,這因為我沒跑過就不知道。但據我瞭解的是,最後會有作者與各家出版社的媒合會,讓作者有機會在各出版社面前介紹作品,尋求出版機會。但如果你在媒合會以前已經有跟出版社談到簽約了,好像就不用跑這段──沒錯,在計畫期程內你是可以找出版社的。之前問過擔任評審的作家,他說其實文化部非常希望你主動接觸出版社的。
如果作品成功出版,一定要打上本作品由文化部獎勵巴拉巴拉的,代表這作品就是從這項計畫出來的。
說到這裡,應該就差不多能理解補助的用意是在挖掘作品。
那有人質疑說,被補助的作品到市場經得起考驗嗎?
好問題。事實上市場會怎樣,不是誰能說得算。即使今天評審認為有趣,但在市場上未必表現很好;可是反過來說,評審也無法輕易否定這個可能性,而政府單位也不敢隨便否定;這也是為什麼會有補助案可以讓創作者申請。至於市場如何,只有作品真的上市才知道。
其實大家不要看近幾年台灣文化產業逐漸蓬勃,這只是「短短不到十年好不容易創造的成果」。原本的市場狀況其實是非常斷裂的,像我之前不是告訴過大家,當年2016~2018還沒有寫作平台,創作者過得很辛苦嗎?就是因為整體環境很差,然後大家都在想辦法卻也想不出個所以然。
這邊的「大家」當然包含「出版社」。沒錯,當年連產業內的出版社都覺得頭痛,曾經連續辦好幾次輕小說比賽的角川甚至直接取消比賽,就知道這段期間是產業寒冬;現階段大家所知的市場,已經是比過去好上數倍的狀態。但大家當然希望不要比爛、能繼續更好下去。而這也是為什麼今天很多出版業界相關人士會跳出來,因為他們都擔心文化產業好不容易活絡的市場就此斷頭。
由此可見,市場單靠「產業」與「消費者」是完全撐不下去的。而這也是為什麼「政府」的角色是必要的。
事實上,「補助」只是支撐整個文化產業其中一項影響力最微小的手段而已。真正重要的其實是其它支持性預算,比如辦活動、行銷宣傳、場地以及跨國參展等繽紛複雜的瑣碎事項;但正因為政府有相關資源與人力應付這類瑣碎內容,才可以讓產業、創作者、消費者能更舒服的維持市場熱度──韓國的偶像文化就是這麼來的。
簡而言之,政府的責任是協助「打理環境」。綜觀各國之所以存在特別強盛的產業,那通常都是因為政府出非常大的力氣在擺平產業遇上的困境;你就想像他們是某塊地的主人,要租給農夫作田,主人先把地上的雜草雜枝石頭清乾淨,這樣農夫就不需要自己在掏錢出力清理了。
類似的概念不只是文化產業,在不同產業都是如此;而這也是為什麼工業總會要跳出來,養豬協會要跳出來,媒體業、醫療相關的團體據說這兩天也跳出來。如果你不服氣,那去跟這些業界人士爭執吧,你就祈禱你住院時護理師不會在插點滴打針時故意打得特別用力LM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