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呂人造

前幾日,我和姐姐隨意轉到新聞頻道,無意間看到了關於「烏俄戰爭」的報導。我心中暗自低語、感到疑惑:「原來戰爭還沒有結束嗎?」姐姐隨口問道:「到底為什麼會有戰爭啊?」我回答:「我也看不懂。」話題就這樣結束了,彷彿這場戰爭與我們無關一般。幾天後,我帶著所剩不多的求知慾與好奇心,借來了這本《烏克蘭的眼淚》。

本書作者奧爾加·格里班尼克(Olga Grebennik)出生於烏克蘭,大學主修建築,現為繪本作家。本書是她的戰時日記,記錄了她如何在戰火中帶著兩個孩子逃亡的經歷。她用一支鉛筆寫下並描繪戰爭帶來的種種景象,也記錄了兩次令人心碎的離別—第一次,是與母親、爺爺、奶奶及熟悉的家鄉分離;第二次,則是因戒嚴令的發布,丈夫無法與她們同行。

讀完這本書,我仍對戰爭的起因感到疑惑,無法理解究竟有什麼「合情合理」的理由可以支持戰爭的發生。然而,這本書讓我從「戰爭發生在某個遙遠的地方」的想法,轉變為「戰爭就發生在此時此刻」的感受。書中有一個有趣的觀點—作者認為,人不應該以「民族」來區分彼此。這個觀點源自她的親身經歷:
一名俄國女子在芬蘭生活了三十年,並在作者逃亡的過程中提供了許多幫助。然而,戰爭爆發後,這名女子的許多朋友卻選擇與她疏遠,只因她的俄國血統。

📍個人觀點
我認為「民族」確實是一種區分方式,因為它承載著一個人的文化、習俗與信仰。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記住—無論來自何種民族,我們同為「人」。

投票
家鄉發生戰爭時,你會選擇留下,還是逃亡?
呂人造-avatar-img
呂人造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