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演化之聲 The Sound of Evolution
發佈於討論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c
src

細嘴杓鷸(Numenius tenuirostris)是一種遷徙性鷸科鳥類,曾具有廣泛的繁殖與過冬分布。牠們的體長約40公分,翼展約80公分,主要繁殖區位於俄羅斯的西西伯利亞至哈薩克北部。非繁殖期的細嘴杓鷸的活動範圍涵蓋東歐、中亞、地中海盆地及北非沿岸。牠們身上有深棕色斑點,頭部和後頸帶深棕色的條紋,下部偏白色,繁殖期的斑點會更多。與許多鷸科鳥類相似,牠們喜歡在沿海潟湖、鹽沼等位置尋找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最後一次細嘴杓鷸的目擊記錄是在1995年2月23日的摩洛哥的梅爾加澤爾加濕地(Merja Zerga),而1997至1998年間仍有零星的未經證實報告,但無法提供具體的影像證據。在此後,細嘴杓鷸再也沒有任何目擊紀錄。研究人員格雷姆·布坎南(Graeme Buchanan)藉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滅絕概率評估框架(extinction probability framework)推測細嘴杓鷸已滅絕的機率高達96%,符合IUCN對「滅絕」物種的分類標準,並估算細嘴杓鷸極可能已於20世紀末滅絕。(即使IUCN目前仍將牠們認定為「極危」)


細嘴杓鷸的滅絕涉及多種因素,包括繁殖地喪失、獵捕與遷徙停歇地環境退化等。繁殖的所在地,西西伯利亞與哈薩克北部,在20世紀後期經歷大規模農業擴張,導致適合繁殖的空間迅速減少。此外,狩獵也可能是其中一種重要滅絕因素,歷史上細嘴杓鷸曾在越冬地被廣泛獵捕,甚至成為博物館收藏品的目標,這種壓力加劇了物種數量的減少。


細嘴杓鷸的滅絕證明即使是分佈廣泛的物種,也可能在不到一百年內就消失。與細嘴杓鷸生態位相似的同屬物種愛斯基摩杓鷸(Numenius borealis)已被列為極危。為避免其他受威脅的鳥類重蹈覆轍,國際合作和技術應用至關重要。細嘴杓鷸的案例表明,僅針對單一地區或部分範圍的保護措施是無效的,必須考慮物種全生命周期的需求,並在繁殖地、遷徙通道及越冬地同步實施保護,才能確保生物的長遠存續。


水也佑 編


圖一:感謝Huub Veldhuijzen van Zanten提供
圖二:感謝Henrik Grønvold提供


參考文獻:

Buchanan GM et al. (2025). Global extinction of Slender-billed Curlew (Numenius tenuirostris). Ibis.

雅米-avatar-img
雅米和其他 22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