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花花老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c
src

在寫教檢作文題目時,誤打誤撞寫到了幼教的考題發現了有一種職業,叫做「扶羊人」。

在紐西蘭,牧羊人與扶羊人不同。牧羊人放牧,是為了收穫羊毛與羊肉;而扶羊人,專門在雨天尋找那些倒在地上、因羊毛吸水過重而動彈不得的綿羊。他們替羊兒擠乾毛上的雨水,避免牠們倒臥在泥濘中失溫,最終無聲地死去。


這個傳說性的職業,一度讓我想起教育現場的我們。是否也正扮演著某種「扶羊人」的角色?


在教室裡,有些孩子本身就帶著沉重的行囊而來。他們或許被貼上了「問題學生」的標籤,或許時常與規則衝突,但我始終記得「為台灣而教」信奉的話語:

「沒有所謂的問題學生,只有被問題環繞的學生。」

就像我們在驟雨中只覺得身體微涼,卻無法想像對某些人來說,那是終年揮之不去的濕氣。

你我不一定明白那場雨對他們有多沉,但我們能做的,是蹲下身,為他擦去臉上的雨水,並輕聲說一聲:「你辛苦了。」


我相信,教育不是拔除問題,也不是拯救誰,而是陪著一個人走過風雨,撐過短暫的黑夜。

成為一位稱職的扶羊人,不是因為我們多偉大,而是因為我們願意「看見」,願意在交棒給下一位老師之前,撐起一把名為「理解與尊重」的傘。


有時,一句話、一雙傾聽的耳朵、一次溫柔的陪伴,就足以成為某個孩子站起來的那個瞬間。


如果你也曾經是某個人的扶羊人,或者你曾在最需要的時候,被默默扶起過,或許你也會懂——

我們其實不需要成為英雄,只要願意走近、蹲下、伸手,就足夠了。

匿名投票
你認為自己是扶羊人的角色嗎?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