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一段時間了,近期更適逢高中生的期中考與模擬考階段,想著攸關未來生涯方向的課題,也引發了許多青少年的困惑與迷惘,然而並非只有中學生們有這些困擾,即便念了大學,甚至畢業、就職後,也有許多人仍對自身的選擇感到茫然,「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選了又後悔的話怎麼辦呢?」、「到底對我來說什麼是重要的啊?」,這些都是小編在進行生涯輔導,或甚至會談的過程中十分常聽見的話,我們可能常常會看見其他人有明確方向而感到焦慮不安,或認為自己到了某個年紀就該要完全定下來,然而在生涯探索的過程中,我們會經歷許多的迷惘與困惑,因此今天想要先帶大家來了解一下Marcia所提到的自我認同狀態理論,幫助大家思考一下自己正處在哪個階段。
在這個理論中,我們會分為兩個軸向,分別是探索與承諾。探索指的是我們在生涯探索上,是否有尋找或覺察自身想要的生活,以及對未來目標的可能性;承諾則是指我們是否有做出明確的決定或選擇。而根據這兩個向度,則可以分為以下四種認同狀態:
1. 迷失
-此階段的人們,尚未進行任何生涯或身份上的探索,也沒有做出任何決定,對於未來的方向感到迷惘。「之後再說好了」走一步算一步是他們常見的模式,有些人可能是低興趣導致,然而有些人則可能是處在焦慮中,卻苦無沒有方法或其他人的引導,協助他們探索。因此可以透過聊聊他們的生活、興趣等,幫助他們更認識自己,進而探索不同的選項。
2. 早閉
-此階段的人,雖然很明確地做出決定,但可能是出自於父母或社會期待等因素,而非自己探索、思考過後做出的選擇。「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是他們常常會在心裡冒出的想法,有些人會因為焦慮而選擇壓抑,有些人則會以此為契機,開始思考與探索自己內在的渴望與期待是什麼。因此可以談談他們做出這些選擇的動機為何,並慢慢區分自身渴望與外界期待的差異。
3. 未定向
-此階段的人,會開始尋找與探索自己的興趣、渴望、擅長的事情或未來想要的生活為何,在這過程中可能會因為失敗或挫折,而感到高度的迷惘和焦慮。「這不是我要的,那我要的到底是什麼?」會是心裡常有的疑問,但隨著每次的嘗試與思考,會幫助他們更加限縮與確定自己所要的方向,也是增進自我了解與定向的關鍵時期。此時可以幫助他們抒發內心的不安,並整理探索後的結果,對自身的期待有更清楚的看見。
4. 定向
-此階段的人,已經開始能夠整合自身的想法、價值觀、興趣、擅長與期待等面向,並基於自我認同與現實考量而做出決定。「我知道我想要怎樣的生活,那我該怎麼做?」此時會開始思考如何達到自身的期許,也許無法找到盡善盡美的選項,但他們較能夠清楚的了解自己選擇的動機和努力的方向,進而在遇到焦慮、挫折時也較能好好的自我調適。
然而並非處在定向階段的人們,就不會感到迷惘與困惑,更尤其現在進入AI的時代,生活型態與職場生態都在快速變動,迫使我們需要不停地適應當代的環境,但基於足夠的自我探索,有助於我們安頓自身的狀態,並有能力隨時省思與調整自己的目標,因此若你也正處於迷惘的狀態時,建議可以找人聊聊,整理一下自己哦!
FB:不正鯨心理師
IG:不正鯨心理師
#生涯發展 #自我探索 #自我認同 #不正經 #不正鯨 #心理諮商 #諮商 #台南諮商 #王郁盛心理師 #高郁婷心理師 #黃琳幀心理師 #曾奕樹心理師 #溫國靖實習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