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有位50+的妹妹,和我提到一個他現在的工作困擾。
他到這個工作單位兩年了。部門內有分年輕人及中高齡兩派。
部門內有位資深中高齡同仁,覺得部門工作勞逸不均,有些人的工作態度很混,讓他看不下去。所以希望這位50+妹妹也可以幫忙將這狀況反映給主管(他已經反應過,但覺得孤掌難鳴)。
妹妹感到困擾為難,問我該如何處理較好?
──
提供幾個想法給他參考:
▋主管真的不知道現在的部門現況嗎?
這個勞逸不均狀況多久了?主管真的不知道現在的部門現況嗎?
有些主管並不是不知道部門的現況,只是有些主管不想或沒能力處理,所以不想捅破這個馬蜂窩。因為捅破了可能更難收拾(比如人員反彈或進而離職等)。
▋打小報告前提:評估主管是否有處理能力與智慧
向主管反應一些部門內問題,其實非常考驗主管的魄力與處事智慧。
•主管知情嗎?
•主管有想面對處理嗎?
•主管有能力可以面對處理?(懂得保護反應者,處事細膩)
有的主管處事很直接粗糙,不懂得保護反應的員工,反而會讓你成為炮灰。
所以我覺得應該要先評估主管的狀況,再決定是否反應問題。以免發生“所託非人”的憾事。
▋對工作的看待,存在世代的差異
我也問這位妹妹,這位資深中高齡同仁是否覺得比較混的人員多是年輕人呢?
時代差異不同,對工作的觀念也不同。
X世代的我們,與現在Z世代工作觀早已不同。兩個世代對工作的看待差異頗大。
所以用X世代的眼光來看待Z世代的人,兩相比較總會覺得有所落差。
懂得欣賞看待彼此的優點,而非缺點,也是很重要的共事藝術。
▋我的經驗分享
之前當我遇到同仁向反應一些部門狀況時,首先會謝謝同仁的告知與信任,以及想讓部門更好的心意。
再來,我會針對同仁的反應問題狀況做觀察與資訊收集(是否真的如反應同仁描述的狀況發生)。
然後,我才會針對觀察到的相關同仁做私下個別約談,告知我觀察到的現象(而非抖出反應者)。
在處理前,也會做好面談話術,與準備各種情況的因應對策。(如對方提離職等)
兩個世代的工作觀差異,兩個世代各有各的優點,主管也需要扮演溝通橋樑,協助青銀共融。
──
分享的這幾個面向後,我感覺到妹妹心中已經有想法定見了。
你的職場也遇到類似的困境嗎?
初步提供分享幾個角度給大家參考囉!
圖片來源:網路
前兩天有位50+的妹妹,和我提到一個他現在的工作困擾。
他到這個工作單位兩年了。部門內有分年輕人及中高齡兩派。
部門內有位資深中高齡同仁,覺得部門工作勞逸不均,有些人的工作態度很混,讓他看不下去。所以希望這位50+妹妹也可以幫忙將這狀況反映給主管(他已經反應過,但覺得孤掌難鳴)。
妹妹感到困擾為難,問我該如何處理較好?
──
提供幾個想法給他參考:
▋主管真的不知道現在的部門現況嗎?
這個勞逸不均狀況多久了?主管真的不知道現在的部門現況嗎?
有些主管並不是不知道部門的現況,只是有些主管不想或沒能力處理,所以不想捅破這個馬蜂窩。因為捅破了可能更難收拾(比如人員反彈或進而離職等)。
▋打小報告前提:評估主管是否有處理能力與智慧
向主管反應一些部門內問題,其實非常考驗主管的魄力與處事智慧。
•主管知情嗎?
•主管有想面對處理嗎?
•主管有能力可以面對處理?(懂得保護反應者,處事細膩)
有的主管處事很直接粗糙,不懂得保護反應的員工,反而會讓你成為炮灰。
所以我覺得應該要先評估主管的狀況,再決定是否反應問題。以免發生“所託非人”的憾事。
▋對工作的看待,存在世代的差異
我也問這位妹妹,這位資深中高齡同仁是否覺得比較混的人員多是年輕人呢?
時代差異不同,對工作的觀念也不同。
X世代的我們,與現在Z世代工作觀早已不同。兩個世代對工作的看待差異頗大。
所以用X世代的眼光來看待Z世代的人,兩相比較總會覺得有所落差。
懂得欣賞看待彼此的優點,而非缺點,也是很重要的共事藝術。
▋我的經驗分享
之前當我遇到同仁向反應一些部門狀況時,首先會謝謝同仁的告知與信任,以及想讓部門更好的心意。
再來,我會針對同仁的反應問題狀況做觀察與資訊收集(是否真的如反應同仁描述的狀況發生)。
然後,我才會針對觀察到的相關同仁做私下個別約談,告知我觀察到的現象(而非抖出反應者)。
在處理前,也會做好面談話術,與準備各種情況的因應對策。(如對方提離職等)
兩個世代的工作觀差異,兩個世代各有各的優點,主管也需要扮演溝通橋樑,協助青銀共融。
──
分享的這幾個面向後,我感覺到妹妹心中已經有想法定見了。
你的職場也遇到類似的困境嗎?
初步提供分享幾個角度給大家參考囉!
圖片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