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文與走向自由工作者兩件人生大工程同時進行狀態,還要顧及生計,原以為把時間用到極致,排滿行程能走愈快。
結果行程像打仗,真正進度卻少得可憐,因焦慮讓思緒更不清晰,陷入「一直動,卻沒大躍進」的失落。
直到我把自己論文中引用的英國哲學家 Bertrand Russell(1932)在 In Praise of Idleness 裡的觀點,實驗在自己身上,生活才開始有了轉變。
羅素說,現代人根本不需要花那麼多時間在工作上,我們已生產了大量不需要的東西,且過長時間的勞動制度反而讓一部分勞動人口閑置,在不損害文明的情況下分配時間給閒暇才是幸福生活與獲得創造的根源。
於是我開始實驗「每日工作4小時」的生活哲學——每天只輸出4小時,每週約工作 5天。
兩小時處理論文,兩小時做成為自由工作者的事,其餘時間留給瑜珈、靜坐、吃飯、放空、走路、學習…讓自己有餘裕地活著。
漸漸發現,當我放下「拼盡全力」的壓力,讓休息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不但焦慮減少,反而看到一點微小踏實的進步,也因那些微小踏實進步,開始長出自我信賴感。
放下效率至上、快才會走向成功的認知,改用一種善待自己的節奏來活出喜歡的樣子。
在論文與走向自由工作者兩件人生大工程同時進行狀態,還要顧及生計,原以為把時間用到極致,排滿行程能走愈快。
結果行程像打仗,真正進度卻少得可憐,因焦慮讓思緒更不清晰,陷入「一直動,卻沒大躍進」的失落。
直到我把自己論文中引用的英國哲學家 Bertrand Russell(1932)在 In Praise of Idleness 裡的觀點,實驗在自己身上,生活才開始有了轉變。
羅素說,現代人根本不需要花那麼多時間在工作上,我們已生產了大量不需要的東西,且過長時間的勞動制度反而讓一部分勞動人口閑置,在不損害文明的情況下分配時間給閒暇才是幸福生活與獲得創造的根源。
於是我開始實驗「每日工作4小時」的生活哲學——每天只輸出4小時,每週約工作 5天。
兩小時處理論文,兩小時做成為自由工作者的事,其餘時間留給瑜珈、靜坐、吃飯、放空、走路、學習…讓自己有餘裕地活著。
漸漸發現,當我放下「拼盡全力」的壓力,讓休息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不但焦慮減少,反而看到一點微小踏實的進步,也因那些微小踏實進步,開始長出自我信賴感。
放下效率至上、快才會走向成功的認知,改用一種善待自己的節奏來活出喜歡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