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世界的分裂
(舊文翻修|《十字軍東征首役》讀後感⑥)
一扇門,開與不開,決定了兩個文明的命運。
當十字軍大軍抵達君士坦丁堡城下,
他們期待的是盟友的歡迎,
但迎接他們的,卻是一座沉默的城門——緊閉,警戒,沉重。
拜占庭人從城牆上注視這群來自西方的信仰之師,
眼神中沒有敬意,只有懷疑。
在拜占庭眼中,這些來自拉丁世界的戰士粗野無紀、信仰狂熱、貪婪無度;
而在十字軍眼中,這個東方帝國虛偽、怯懦、權謀至上,根本不配稱為「基督信仰的守門人」。
信仰,原本是聯繫兩者的語言,
如今卻成為誤解的遮羞布。
阿列克修斯要求十字軍發誓,若奪回失地,應歸還於帝國——
這項條件,在東方人看來,是秩序與法律的延續;
但在西方戰士看來,卻是一種無恥的要脅。
雙方的嫌隙,不只在信仰與語言,
更在於最現實的補給與管控。
阿列克修斯嚴格規範糧道,不允許十字軍私自行動、搶奪城鎮,
這在他看來,是保護帝國,也保護盟友;
但在西方人眼中,這是一種羞辱與不信任。
他們飢餓、焦躁,開始質疑:
「既然我們為你而戰,為何你不為我們鋪路?」
補給不再只是後勤,
它成了彼此仇視的燃料,
讓信仰的語言愈來愈蒼白,
讓「城門之下」的距離,不再只是地理上的幾步之遙。
這場裂痕,不只是文化與制度的差異,
而在一次次實戰中,被撕開得越來越深。
在尼西亞,拜占庭軍隊與塞爾柱人暗中達成協議,
在十字軍即將攻下城池前,搶先進入收下城牆——
對帝國而言,是策略;對西方人而言,是背叛。
而在安條克,當十字軍歷經數月圍城、瘟疫與飢餓,
終於攻陷這座堡壘後,博希蒙德拒絕履行對阿列克修斯的誓言,
他宣布安條克為自己所有,建立拉丁統治。
從此以後,誓言只是形式,信仰只是幌子,
拜占庭,成為「應該被超越的舊盟友」。
在城門之下,兩個世界終於說出彼此心中的話:
「我們,從來都不一樣。」
【分享你的看法】
如果你是阿列克修斯,
面對這樣一群渴望征服、又不願受控的援軍,
你會選擇信任他們嗎?
【導讀下一篇】
下一篇:【安條克之斷】
十字軍的貪婪正式吞噬盟約,信仰只剩空殼,背叛的號角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