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浪子傳說的一百種生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c
src

今天有學生問我:「老師,我聽別人說模擬考通常都比會考難,你怎麼看?」 我不是直接回答「對」或「不對」,因為我覺得這個問題,其實不是現在該優先去思考的事情。 我反問:「如果現在就預設會考比較簡單,萬一當天拿到的試題,比預期的還要難,那會不會因為心理落差太大,反而慌了手腳、失去判斷力?」 這就像心理學裡說的「預期效應」,當你對結果的預期太過美好,一旦現實與期待不符,你的情緒與反應就會大幅震盪,甚至會影響你實際的表現。 所以我跟學生說:「現在要做的,不是去想到底會考比較簡單還是比較難,而是要在平常的訓練裡,建立起自己的應對策略。」 什麼策略? 就是當面對一道不熟悉的數學題目時,要有辦法冷靜下來,去思考:「我該從哪個條件下手?這題可能是什麼觀念?我可以怎麼拆解?答案選項裡有沒有提示?然後合理的猜?」 要訓練的是「遇到不會的題目時,腦袋該怎麼運作」的那套邏輯。 這就是 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在真實學習情境中的應用。面對不會的題目時,不是退縮,而是視為挑戰、作為成長的契機。你越能從錯誤或者困難中練習拆解,就越能建立一套有效的策略。 我常常跟學生說,你們一直喊:「老師又要考試了!」、「每天都在寫考卷好煩喔!」 但試著換個角度去想: 練習題目不單純是「考試」,而是「一種訓練」。 如果你今天是打棒球的,你不會只靠一場比賽決勝負,你要透過不斷地練打擊、練守備、練體能。 如果把會考當成是一場重要的比賽,你是比賽的選手,那麼模擬考題本、題目、每一次的練習,就是讓你一次又一次在「不會的時候」試著突破、進步的機會。 另外,我也舉了 大谷翔平 的例子給學生聽 他設定自己要投出160公里的速球,但他知道,光是訂160公里這個目標很可能會落空。 所以他把目標訂得更高,訂成「163公里」。他說:「因為我想要丟160,最後搞不好連160都不到;但如果我設定在163,最後即便只到160,那我至少也達到了原本的目標。」 這背後其實就是 目標設定理論(Goal Setting Theory)在運作:當你設定一個具挑戰性、但又合理可達的目標,會比只設一個保守、容易達成的目標更能激發潛力與努力動機。這也是為什麼我總希望你們要「定高標準,拉高底線」。 你想考A,就要用A+的心態來準備。 你想上第一志願,那你的努力絕對不能只是「勉強及格」。 如此一來,當目標設定高一點點,就會更加努力得去嘗試與突破,如果不幸失常或者失誤,那可能只是落在自己最原先設定的目標。又如果設定的高一點點的目標達成了呢?表示經過這段歷練,你更加強大了! 所以我一直告訴學生:我教的不只是數學而已,我教的也是人生。 數學是工具,是媒介;我想傳遞的是,透過數學解題的經驗,在未來面對難題時,能運用類似的策略去拆解問題、分析條件、應對挑戰與反思整個歷程。 這也呼應了Stephen Covey《#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到的「以終為始」的思維。 真正的學習,不是為了考試而考試,而是為了更長遠的人生成就在做準備。你現在養成的邏輯力、抗壓力、思考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未來在職場上、在人生轉彎處,都是你可以倚靠的武器。 會考只是人生的其中一站,但你從這一站養成的思考習慣、抗壓能力、解決問題的思維邏輯,這些才是你能帶著走一輩子的。

御穆雪-avatar-img
御穆雪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