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時期的就業市場或企業文化,總是要流行一些看起來很潮、很厲害的詞,以顯得企業走在趨勢最前端。三十年前可能是「Google」、二十年前是「HTML5」、十年前是「Scrum」、最近則是「AI」,好像 JD 裡面寫上「熟悉敏捷開發」,徵到的人才各個都是敏捷專家,PSM 證照拿滿,每個人才一上工都可以當 PO 或 Scrum Master。
然後來的人可能只有跟過敏捷團隊,開過 task,跑過 sprint,至於那些「分段交付」、「最小可行性產品」,咦不是這個 sprint 做不完就往後面 sprint 推嗎?什麼時候交付,當然做完再交付啊?
組織負責人沾沾自喜認為自己是業界的敏捷開發領頭羊,在各大敏捷峰會或大外宣場合吹噓「敏捷開發有多重要」,以為穿上的是名為「敏捷開發」的華裳,但其實只是一襲國王的新衣,在瀑布流的世界中裸奔。
更有甚者,PO 沒有定 sprint roadmap,每個 sprint 就是成員把想做的工作列上去,老闆隨心情無限加功能,導致產品 roadmap 長到看不到盡頭。
看板工具的目的是在團隊內使資訊公開透明,把所有人對團隊工作的理解拉到同一個基準線,以降低溝通障礙所造成的時間損耗。結果團隊成員在例會流水帳報告工作進度,全場沒人聽得懂,直到前後端接起來送 PR 部署之後,bug 如湧泉般噴發。
每個時期的就業市場或企業文化,總是要流行一些看起來很潮、很厲害的詞,以顯得企業走在趨勢最前端。三十年前可能是「Google」、二十年前是「HTML5」、十年前是「Scrum」、最近則是「AI」,好像 JD 裡面寫上「熟悉敏捷開發」,徵到的人才各個都是敏捷專家,PSM 證照拿滿,每個人才一上工都可以當 PO 或 Scrum Master。
然後來的人可能只有跟過敏捷團隊,開過 task,跑過 sprint,至於那些「分段交付」、「最小可行性產品」,咦不是這個 sprint 做不完就往後面 sprint 推嗎?什麼時候交付,當然做完再交付啊?
組織負責人沾沾自喜認為自己是業界的敏捷開發領頭羊,在各大敏捷峰會或大外宣場合吹噓「敏捷開發有多重要」,以為穿上的是名為「敏捷開發」的華裳,但其實只是一襲國王的新衣,在瀑布流的世界中裸奔。
更有甚者,PO 沒有定 sprint roadmap,每個 sprint 就是成員把想做的工作列上去,老闆隨心情無限加功能,導致產品 roadmap 長到看不到盡頭。
看板工具的目的是在團隊內使資訊公開透明,把所有人對團隊工作的理解拉到同一個基準線,以降低溝通障礙所造成的時間損耗。結果團隊成員在例會流水帳報告工作進度,全場沒人聽得懂,直到前後端接起來送 PR 部署之後,bug 如湧泉般噴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