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集想跟大家分享,三篇Emily Dickinson的日記:
一、沒有一個舞臺能讓我搬演自己的戲,但思想本身就是自己的舞臺,也定義著自己的存在。記錄一個就是同時記錄另一個,就像將開得最美的鮮花夾在書頁間一樣。所以,讓這個日記成為給自己的信吧,這樣就無需回信。
二、但是我有我的世界可以說話,所以我用信件來表達自己的愛。我從不打算寄出去,就讓紙頁吸收我的痛就好。努力追求一顆不可得的心靈讓我十分疲乏,接著我好像聽見細微的警告,說愛情不能與智慧長存。這樣的選擇對我而言太過困難,幾乎快將我的心撕裂。但是這些年來的成長帶來了平靜,也撫平了身體的傷痕。
三、肉體的相伴並不能減輕孤獨,如果不能瞭解彼此。雖然「兩人合而為一」,但這樣的陪伴還是可能失敗。與自己作伴是最高的快樂,我們內在的聽眾就是我們的好朋友。
這三篇日記,你有何感觸呢?對你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呢?
日記節選,充滿了她獨特的思想和情感,值得我們深入反思。
1. 思想的自給自足與內在世界的豐盛:我們是否也過於依賴外在的肯定?我們是否花足夠的時間去探索和滋養自己的內在世界?當外在環境不順遂時,我們能否回到內在,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和意義?
2. 書寫作為一種自我對話與情感抒發:我們是否有健康的管道來處理自己的情感?我們是否習慣於將情感壓抑在心中?書寫日記、寫信給自己(不寄出)等方式,可以成為我們清理內心雜亂、面對痛苦和理解自己的工具。
3. 追求不可得心靈的疲乏與愛情的限制: 我們是否也曾為了不可得的關係而耗盡心力?我們對愛情的想像是否過於理想化?真正的愛與智慧是否能夠共存?如何在情感關係中保持自我和獨立思考?
4. 成長帶來的平靜與身體傷痕的撫平: 當我們面對困難和傷痛時,是否能相信時間和成長的力量?我們是否能在經歷痛苦的同時,意識到這也是一種成長的機會?
5. 肉體相伴的局限與與自己作伴的最高快樂: Dickinson 認為「肉體的相伴並不能減輕孤獨,如果不能瞭解彼此」。這點出了情感連結的核心在於心靈的相通和理解,而非僅僅是物理上的靠近。即使身邊有人,如果無法理解,孤獨感依然存在。 她進一步提出「與自己作伴是最高的快樂,我們內在的聽眾就是我們的好朋友」。這是一種深刻的內省和自我接納的體現。她認為與自己的內心建立連結,聆聽內在的聲音,才是最真實和持久的陪伴。我們是否害怕獨處?我們是否習慣於向外尋求關注和陪伴,而忽略了與自己內心的對話?如何培養與自己和平相處的能力,成為自己最好的朋友?
這三篇日記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們得以窺見 Emily Dickinson 豐富而複雜的內在世界。她關於思想、書寫、愛情、成長和獨處的思考,挑戰了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並引導我們反思自己與內在的關係、與他人的連結以及對生命意義的追求。 這些文字提醒我們,真正的豐盈和快樂可能來自於對自身內在世界的探索和滋養,以及與自己建立深厚而真誠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