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方格子機器人事件的時候,其實聽到不少聲音都希望方格子「立即做出即時有效的措施」而且最好「要能永遠解決掉這個問題」。
這讓我有種既視感,是社會在追求平等、秩序、規範、公平、權利等各項議題時,大眾輿論無不透露出希望能有一勞永逸的解方,可以立即性改善與解決所有問題;而這導致很多人對於法律建構的前提,以及粗糙立法的後果毫無概念,甚至沒有了解的意願。
「他們只想立刻得到答案」,這幾乎是現代人類的通病。越來越少人注重並且深入瞭解「長遠架構才能穩定秩序」的道理。
很好笑的是,很多人後來推崇、讚賞,說著「你看這樣不是很好嗎」的政策和措施,其實絕大多數都是從基礎慢慢建立起制度;只是他們真正展現成效的時間點可能是幾個月、幾年後,過程如何緩慢推進、逐一改造生態結構,一般人不會知道、沒辦法察覺;而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根本不曉得,他們讚許的好政策,其實是漫長的構築與累積才得以成就。
「累積」、「基礎」,夠敏感的人應該會發現,這兩個詞彙我過去談寫作時常使用。這不單單是出自寫作領域的感想,其實更是體察社會與政治現實後的徹悟。
當你越了解世界如何運轉,你會越明白那股盲目期盼一勞永逸的風氣,實際上是有害的、對建立秩序沒有幫助。
可是現實是,即便是實際走跳社會、也親身體會甚至參與過建構基礎的人,也未必能完全擺脫一勞永逸的思維。就好比說,在企業領域待得夠久的人,來到寫作領域就會完全忘記打好寫作基礎的必要性。能真正妥善活用自身經驗與專業的,其實少之又少;更遑論將這份經驗,拿來看待改革與建立秩序這回事。
寫到這裡,為何我要談到小說一一因為小說就是個聰基礎建構起來的龐大故事載體。寫得越久,你越能感受到不論是人物性格、故事情節、動機、事件的起因、以及設定方面的歷史和文化等等,都需要耗費心力去虛構它的根基。
越是在乎這些根基的價值,就越能寫出有說服力的故事。反過來說,輕忽基礎,就只能寫出貧乏空洞的敘述;而後者這類人,通常又很喜歡一勞永逸的寫法,也就更容易寫出一整團災難。
前陣子方格子機器人事件的時候,其實聽到不少聲音都希望方格子「立即做出即時有效的措施」而且最好「要能永遠解決掉這個問題」。
這讓我有種既視感,是社會在追求平等、秩序、規範、公平、權利等各項議題時,大眾輿論無不透露出希望能有一勞永逸的解方,可以立即性改善與解決所有問題;而這導致很多人對於法律建構的前提,以及粗糙立法的後果毫無概念,甚至沒有了解的意願。
「他們只想立刻得到答案」,這幾乎是現代人類的通病。越來越少人注重並且深入瞭解「長遠架構才能穩定秩序」的道理。
很好笑的是,很多人後來推崇、讚賞,說著「你看這樣不是很好嗎」的政策和措施,其實絕大多數都是從基礎慢慢建立起制度;只是他們真正展現成效的時間點可能是幾個月、幾年後,過程如何緩慢推進、逐一改造生態結構,一般人不會知道、沒辦法察覺;而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根本不曉得,他們讚許的好政策,其實是漫長的構築與累積才得以成就。
「累積」、「基礎」,夠敏感的人應該會發現,這兩個詞彙我過去談寫作時常使用。這不單單是出自寫作領域的感想,其實更是體察社會與政治現實後的徹悟。
當你越了解世界如何運轉,你會越明白那股盲目期盼一勞永逸的風氣,實際上是有害的、對建立秩序沒有幫助。
可是現實是,即便是實際走跳社會、也親身體會甚至參與過建構基礎的人,也未必能完全擺脫一勞永逸的思維。就好比說,在企業領域待得夠久的人,來到寫作領域就會完全忘記打好寫作基礎的必要性。能真正妥善活用自身經驗與專業的,其實少之又少;更遑論將這份經驗,拿來看待改革與建立秩序這回事。
寫到這裡,為何我要談到小說一一因為小說就是個聰基礎建構起來的龐大故事載體。寫得越久,你越能感受到不論是人物性格、故事情節、動機、事件的起因、以及設定方面的歷史和文化等等,都需要耗費心力去虛構它的根基。
越是在乎這些根基的價值,就越能寫出有說服力的故事。反過來說,輕忽基礎,就只能寫出貧乏空洞的敘述;而後者這類人,通常又很喜歡一勞永逸的寫法,也就更容易寫出一整團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