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過了一個拚多多的廣告, 過一會又來一個
有一次還連滑了三個拚多多
這是最近我滑IG的場景
自從開始把「運輸距離」納入自己買東西的考量之一
我已經很少從國外網站買商品
不是說完全不這麼做, 而是有意識地降低頻率
(偶爾還是會在iherb買一些保健食品)
在台灣的實體店鋪, 架上made in Taiwan的比例已經很少
很多都是made in China, 再加上少數日本, 東南亞, 歐美等國家
我個人的採購習慣已經優先挑選台灣製造的商品一段時間了
這不是因為要製造對立, 而是一層一層的了解到「消費習慣帶來的影響」有多深遠
一開始是意識到「運輸距離的碳排放」可以由我個人做起
這是2024年年底我接觸碳盤查課程後有的反思和改變
與此同時, 我看待「當地小農」、「產地」也有更深的解讀
我了解到這些溯源不只是了解吃了什麼,而是對農夫、畜牧者、家禽者最直接的支持
尤其是當這些農夫、畜牧工作者、家禽工作者對植物、動物打造很友善的環境時
他們需要投入更多成本(時間和金錢)來收成時,就更需要被支持
而最直接的支持就是購買他們的商品
商品有人購買, 就有機會讓這些對動植物有飼養友善的環境繼續下去
這就是我這半年來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想做的改變,也盡可能地做到
接著是2025年川普的關稅政策
更讓我加深購買國貨有多重要的意識
川普以他自己的公式說「貿易逆差」要對其他國家加課進口關稅
中國首當其衝 因為中國的製造業太強大了
就像我們熟悉的淘寶 拚多多 想買什麼都應有盡有
在美國的連鎖超市 民生用品 玩具 家用品 鋪天蓋地都是中國來的
而且成本很低
所以中國沒在怕(就算有也不會在檯面上講)
他們說他們靠自己在國內銷售來支持自己本地的企業就夠了
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我個人認為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拚多多開始有動作了
滿49人民幣就可以免運到台灣
當然是美國市場沒了, 要趕快開發其他市場
台灣就是其中一個市場
「購買國貨為什麼重要」
假設: 每個人都買拚多多, 台灣的製造和店鋪會越來越難生存(現況已經很難生存了)
最終會面臨倒閉, 失業率會提升, 東西都仰賴進口的話, 進口商品表示掌控權不在我方, 有匯率, 政策, 運輸等因素會影響供貨穩定與否, 物價也會提升....當一個國家物價提升, 失業率提升, 經濟會好嗎? 經濟不好的國家會怎樣....?
自殺率提高? 沒有防禦力(軍事/醫療)?......我已不敢再深想,
「為什麼台灣企業現況已經很難生存了」
大家都知道的, 台灣的市場很小, 多數企業, 製造商必須仰賴出口, 接出口訂單才能有存活或賺錢機會
但台灣在國際貿易上的優勢非常薄弱
依我現職公司的商品為例, 台灣出口商品到澳洲v.s.日本出口商品到澳洲, 日本可以免關稅, 台灣則會有進口稅5%
買家(澳洲)會優先選向哪個國家購買呢?
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 還有更多國家都是這樣
因種種(政治)因素, 台灣在出口貿易很沒優勢, 偏偏又是一個多數企業需要仰賴出口才能賺錢的國家
我購買的衛生棉已經從「泰國/日本/中國製造」改成台灣製造的
台灣製造的目前只有一個品牌
要好好守護
不是要100%才叫改變, 才能影響
從可以改變的開始
買東西時選擇台灣製造很重要
買東西時選擇產地鄰近很重要
買東西時選擇動物友善很重要
和節能救北極熊一樣, 和減塑/垃圾救海洋生物一樣
所有的循環最終都會回饋在我們自己身上
(首圖為AI生成圖)
滑過了一個拚多多的廣告, 過一會又來一個
有一次還連滑了三個拚多多
這是最近我滑IG的場景
自從開始把「運輸距離」納入自己買東西的考量之一
我已經很少從國外網站買商品
不是說完全不這麼做, 而是有意識地降低頻率
(偶爾還是會在iherb買一些保健食品)
在台灣的實體店鋪, 架上made in Taiwan的比例已經很少
很多都是made in China, 再加上少數日本, 東南亞, 歐美等國家
我個人的採購習慣已經優先挑選台灣製造的商品一段時間了
這不是因為要製造對立, 而是一層一層的了解到「消費習慣帶來的影響」有多深遠
一開始是意識到「運輸距離的碳排放」可以由我個人做起
這是2024年年底我接觸碳盤查課程後有的反思和改變
與此同時, 我看待「當地小農」、「產地」也有更深的解讀
我了解到這些溯源不只是了解吃了什麼,而是對農夫、畜牧者、家禽者最直接的支持
尤其是當這些農夫、畜牧工作者、家禽工作者對植物、動物打造很友善的環境時
他們需要投入更多成本(時間和金錢)來收成時,就更需要被支持
而最直接的支持就是購買他們的商品
商品有人購買, 就有機會讓這些對動植物有飼養友善的環境繼續下去
這就是我這半年來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想做的改變,也盡可能地做到
接著是2025年川普的關稅政策
更讓我加深購買國貨有多重要的意識
川普以他自己的公式說「貿易逆差」要對其他國家加課進口關稅
中國首當其衝 因為中國的製造業太強大了
就像我們熟悉的淘寶 拚多多 想買什麼都應有盡有
在美國的連鎖超市 民生用品 玩具 家用品 鋪天蓋地都是中國來的
而且成本很低
所以中國沒在怕(就算有也不會在檯面上講)
他們說他們靠自己在國內銷售來支持自己本地的企業就夠了
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我個人認為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拚多多開始有動作了
滿49人民幣就可以免運到台灣
當然是美國市場沒了, 要趕快開發其他市場
台灣就是其中一個市場
「購買國貨為什麼重要」
假設: 每個人都買拚多多, 台灣的製造和店鋪會越來越難生存(現況已經很難生存了)
最終會面臨倒閉, 失業率會提升, 東西都仰賴進口的話, 進口商品表示掌控權不在我方, 有匯率, 政策, 運輸等因素會影響供貨穩定與否, 物價也會提升....當一個國家物價提升, 失業率提升, 經濟會好嗎? 經濟不好的國家會怎樣....?
自殺率提高? 沒有防禦力(軍事/醫療)?......我已不敢再深想,
「為什麼台灣企業現況已經很難生存了」
大家都知道的, 台灣的市場很小, 多數企業, 製造商必須仰賴出口, 接出口訂單才能有存活或賺錢機會
但台灣在國際貿易上的優勢非常薄弱
依我現職公司的商品為例, 台灣出口商品到澳洲v.s.日本出口商品到澳洲, 日本可以免關稅, 台灣則會有進口稅5%
買家(澳洲)會優先選向哪個國家購買呢?
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 還有更多國家都是這樣
因種種(政治)因素, 台灣在出口貿易很沒優勢, 偏偏又是一個多數企業需要仰賴出口才能賺錢的國家
我購買的衛生棉已經從「泰國/日本/中國製造」改成台灣製造的
台灣製造的目前只有一個品牌
要好好守護
不是要100%才叫改變, 才能影響
從可以改變的開始
買東西時選擇台灣製造很重要
買東西時選擇產地鄰近很重要
買東西時選擇動物友善很重要
和節能救北極熊一樣, 和減塑/垃圾救海洋生物一樣
所有的循環最終都會回饋在我們自己身上
(首圖為AI生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