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鼻一定得尖尖的嗎?那我問你?鼻子沒有尖角還算是犀牛嗎?那我問你?長兩根獠牙算是犀牛還是野豬?在過去,筆者曾經和大家介紹過很多酷似犀牛的物種,像重角獸、雷獸等,但其實犀牛家族也有很多有趣的物種,完全不輸其他裝甲巨獸,今天就來跟大家介紹一種有著獠牙的怪異犀牛--大唇犀
奇怪的地包天長相,關於大唇犀的外貌與生活習性?
大唇犀屬,學名Chilotherium,是一群從中新世繁盛至上新世的大型犀牛,屬於犀科無角犀亞科。說到這種動物,就不得不提到牠們那誇張的下顎。和今天的犀牛不太一樣,牠們沒有角蛋白構成的犄角。取而代之地,牠們的下門齒如同大象一般,突出形成獠牙。關於這對獠牙的用途眾說紛紜,最主流的說法認為與性選擇有關。這對獠牙可以在求偶的時候起到打鬥與性吸引的功能。
除了長相十分有個性,大唇犀的生活環境也十分與眾不同。牠們不以草原為棲地,而是類似今天的貘,在沼澤與森林邊緣生活。根據對頭骨化石的分析,古生物學家推測大唇犀生前可能長著兩片靈活的嘴唇。這兩片靈活的嘴唇不僅能保護下方的獠牙,還能協助取食沼澤內豐美的水生植物與岸邊的嫩葉。
沒有角又長相怪異,古生物學家如何鑑定大唇犀?
既然大唇犀的外貌和習性與現生犀牛差異如此巨大,古生物學家如何確定牠們就是犀牛呢?其實,犀牛家族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可以幫我們鑑定牠們的身份,那就是牙齒。犀牛的臼齒有著獨特的兀字型紋路,這個紋路源自於牙齒砝瑯質與牙本質摺疊的結構,可以增加犀牛牙齒使用的壽命,避免過快的磨損。在哺乳類家族中,不同的物種也會形成不同的花紋與形狀,這種特性剛好可以幫人們鑑定哺乳動物之間的親緣關係。
這麼有特色的犀牛從何而來,為何消失?
關於大唇犀的起源,學界普遍認為牠們來自歐亞大陸南部,大約是在現今南亞的西瓦立克地區。牠們的祖先類群大概在中新世中期出現,隨著溫暖潮濕的環境逐步擴散到中國、蒙古、俄羅斯等地,並在中新世晚期分散到整個歐亞大陸。在這段大遷徙期間,大唇犀至少分化出三種以上不同的物種,每一種都是當地的優勢物種。
就像所有的好故事終究會來到尾聲一樣,大唇犀的演化歷程也是如此。隨著喜馬拉雅山的隆起,地球氣候開始進入一連串的冰河時期。原先濕潤的氣候開始變得寒冷乾燥,大唇犀賴以維生的沼澤水草逐漸被乾燥的草原所取代。更要命的是,大唇犀並沒有演化出咀嚼粗糙植披的能力,導致牠們在面對新崛起的禾本科植物區,顯得毫無招架之力。
屋漏偏逢連夜雨,在大唇犀族群面臨生死交關的時刻,另一支犀科動物崛起了,並從遙遠的非洲來到歐亞大陸,牠們就是現今犀牛的祖先類群。與大唇犀不同,這支犀科族裔更加適應草原的環境。牠們與其他先進食草動物的出現,進一步壓縮了大唇犀的生存空間。最終,在上新世早期,這群獨特犀牛類群就這樣倒在浩瀚的草原上,徹底消失在地球上。
到這裡,有關大唇犀的介紹就在此告一段落。和大多數遠古犀牛的故事一樣,牠們的演化故事並沒有隨著滅絕而完全消失。在數萬年後的今天,有另一群動物持續譜寫屬於牠們的生命史詩,並持續歌頌獨屬於這個族裔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作者:Rodrigo 圖(一)大唇犀的頭骨化石,筆者於臺灣博物館拍攝,感謝臺灣博物館與化石先生分享
圖(二)香港自然博物館展示大唇犀全身復原模型,感謝laikayiu分享
圖(三)大唇犀的藝術復原圖,感謝Baperookamo分享
圖(四)大唇犀的化石分佈區域,感謝Noles1984分享
參考資料: Rivals, Florent; Belyaev, Ruslan I.; Basova, Vera B.; Prilepskaya, Natalya E. (15 May 2024). "A tale from the Neogene savanna: Paleoecology of the hipparion fauna in the northern Black Sea region during the late Miocene".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Cerdeño, Esperanza. (1998). Diversity and evolutionary trends of the family Rhinocerotidae (Perissodactyla). Palaeo. 141 (1–2): 13–34.
犀牛鼻一定得尖尖的嗎?那我問你?鼻子沒有尖角還算是犀牛嗎?那我問你?長兩根獠牙算是犀牛還是野豬?在過去,筆者曾經和大家介紹過很多酷似犀牛的物種,像重角獸、雷獸等,但其實犀牛家族也有很多有趣的物種,完全不輸其他裝甲巨獸,今天就來跟大家介紹一種有著獠牙的怪異犀牛--大唇犀
奇怪的地包天長相,關於大唇犀的外貌與生活習性?
大唇犀屬,學名Chilotherium,是一群從中新世繁盛至上新世的大型犀牛,屬於犀科無角犀亞科。說到這種動物,就不得不提到牠們那誇張的下顎。和今天的犀牛不太一樣,牠們沒有角蛋白構成的犄角。取而代之地,牠們的下門齒如同大象一般,突出形成獠牙。關於這對獠牙的用途眾說紛紜,最主流的說法認為與性選擇有關。這對獠牙可以在求偶的時候起到打鬥與性吸引的功能。
除了長相十分有個性,大唇犀的生活環境也十分與眾不同。牠們不以草原為棲地,而是類似今天的貘,在沼澤與森林邊緣生活。根據對頭骨化石的分析,古生物學家推測大唇犀生前可能長著兩片靈活的嘴唇。這兩片靈活的嘴唇不僅能保護下方的獠牙,還能協助取食沼澤內豐美的水生植物與岸邊的嫩葉。
沒有角又長相怪異,古生物學家如何鑑定大唇犀?
既然大唇犀的外貌和習性與現生犀牛差異如此巨大,古生物學家如何確定牠們就是犀牛呢?其實,犀牛家族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可以幫我們鑑定牠們的身份,那就是牙齒。犀牛的臼齒有著獨特的兀字型紋路,這個紋路源自於牙齒砝瑯質與牙本質摺疊的結構,可以增加犀牛牙齒使用的壽命,避免過快的磨損。在哺乳類家族中,不同的物種也會形成不同的花紋與形狀,這種特性剛好可以幫人們鑑定哺乳動物之間的親緣關係。
這麼有特色的犀牛從何而來,為何消失?
關於大唇犀的起源,學界普遍認為牠們來自歐亞大陸南部,大約是在現今南亞的西瓦立克地區。牠們的祖先類群大概在中新世中期出現,隨著溫暖潮濕的環境逐步擴散到中國、蒙古、俄羅斯等地,並在中新世晚期分散到整個歐亞大陸。在這段大遷徙期間,大唇犀至少分化出三種以上不同的物種,每一種都是當地的優勢物種。
就像所有的好故事終究會來到尾聲一樣,大唇犀的演化歷程也是如此。隨著喜馬拉雅山的隆起,地球氣候開始進入一連串的冰河時期。原先濕潤的氣候開始變得寒冷乾燥,大唇犀賴以維生的沼澤水草逐漸被乾燥的草原所取代。更要命的是,大唇犀並沒有演化出咀嚼粗糙植披的能力,導致牠們在面對新崛起的禾本科植物區,顯得毫無招架之力。
屋漏偏逢連夜雨,在大唇犀族群面臨生死交關的時刻,另一支犀科動物崛起了,並從遙遠的非洲來到歐亞大陸,牠們就是現今犀牛的祖先類群。與大唇犀不同,這支犀科族裔更加適應草原的環境。牠們與其他先進食草動物的出現,進一步壓縮了大唇犀的生存空間。最終,在上新世早期,這群獨特犀牛類群就這樣倒在浩瀚的草原上,徹底消失在地球上。
到這裡,有關大唇犀的介紹就在此告一段落。和大多數遠古犀牛的故事一樣,牠們的演化故事並沒有隨著滅絕而完全消失。在數萬年後的今天,有另一群動物持續譜寫屬於牠們的生命史詩,並持續歌頌獨屬於這個族裔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作者:Rodrigo 圖(一)大唇犀的頭骨化石,筆者於臺灣博物館拍攝,感謝臺灣博物館與化石先生分享
圖(二)香港自然博物館展示大唇犀全身復原模型,感謝laikayiu分享
圖(三)大唇犀的藝術復原圖,感謝Baperookamo分享
圖(四)大唇犀的化石分佈區域,感謝Noles1984分享
參考資料: Rivals, Florent; Belyaev, Ruslan I.; Basova, Vera B.; Prilepskaya, Natalya E. (15 May 2024). "A tale from the Neogene savanna: Paleoecology of the hipparion fauna in the northern Black Sea region during the late Miocene".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Cerdeño, Esperanza. (1998). Diversity and evolutionary trends of the family Rhinocerotidae (Perissodactyla). Palaeo. 141 (1–2): 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