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學地理中,我們曾經學過石灰岩主要由化學與生物方式形成,而在生物構成的石灰岩中,又以珊瑚礁形成的石灰岩最為出名。自寒武紀開始到現在,珊瑚成礁的歷史幾乎佔據動物出現的大半部分。然而,在這個珊瑚礁主導海洋環境的歷史中,卻有一類特殊的動物異軍突起取代珊瑚整整七千萬年,成為當時最主流的造礁生物,這群生物被稱為固著蛤。
固著蛤目(Rudist),又譯為厚齒二枚貝目,是白堊紀最興盛的一類造礁動物。牠們起源於侏儸紀晚期,可能源於偉齒蛤(Hippuritoida Megalodontia)這一支系。並在白堊紀早期迅速分化,發展成不同物種。
目前已知的固著蛤科總共有十個科,依照特徵又可分別歸屬在螺旋狀的羊角貝超科(Caprinoidea)與錐狀的放射蛤超科(Caprinoidea)。這些貝類的型態各異,彼此之間的大小也有所不同,尺寸能從數十公分到一公尺不等。但即便外貌差異巨大,各物種間仍然保有許多共同特徵,如不對稱的外殼。這種特徵源於牠們的生活習性。
在固著蛤的生活史裡,牠們會將自己一側的殼錨定在海底沉積物中,這一側的殼會終生生長、加厚。反之,另一側的殼則不會快速生長,始終保持蓋狀。這種生長方式可以保證他們牢牢扎根在海床,並且快速增高至光照充足的海洋上層,確保體內的蟲黃藻能夠持續進行光合作用。
利用這種獨特生長方式,固著蛤在早白堊世迅速取代當時衰退的珊瑚礁,成功穩坐白堊紀淺海的造礁生態位。如果各位讀者有幸穿越回到那個時代的海洋,可以看到大規模的巨型固著蛤群聚在一起,盡情地進行光合作用。
在繁盛數千萬年後,固著蛤的多樣性卻在白堊紀晚期的馬斯垂克期急劇下降。大約在白堊紀-古近紀大滅絕前五十萬年前,固著蛤的物種就已近乎滅絕,還沒等到那顆宿命的小行星撞擊地球,這些雄偉的雙殼貝就完全湮滅在海床之中。
在固著蛤滅絕之後,原先岌岌可危的珊瑚迅速接管了他們的地盤。牠們之中較小型的物種,如猿頭蛤則躲過這次的大滅絕,成為了依附於珊瑚礁上的附生物種,持續繁衍到現在。
如今,在赤道週邊的白堊紀地層,人們在挖掘原油的時候,依稀可見這些雄偉生物的遺骸。固著蛤巨大的外殼彷彿在述說牠們家族在白堊紀海洋的輝煌與變遷。
作者:Rodrigo
圖(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出頭的固著蛤化石,屬於Vaccinites屬,感謝Wilson44691分享
圖(二)疊瓦蛤(Volviceramus grandis)與固著蛤(Durania maxima)復原圖,兩者都是中生代十分繁盛的雙殼類,感謝Apokryltaros
圖(三)固著蛤化石大小示意圖,感謝Wilson44691分享
圖(四)固著蛤化石解剖示意圖,殼以看到上殼與下殼差異,感謝Katharina E. Schmitt分享
圖(五)晚森諾曼期兩種不同屬的固著蛤在加泰隆尼亞地區的分布圖,感謝Powerlines1994分享
參考文獻: Johnson, Claudia (2002). "The Rise and Fall of Rudist Reefs: Reefs of the dinosaur era were dominated not by corals but by odd mollusks, which died off at the end of the Cretaceous from causes yet to be discovered". American Scientist. 90 (2): 148–153. Schmitt, K. E., & Huck, S. (2022). Radiolitid Rudists: An Underestimated Archive for Cretaceous Climate Reconstruction? Lethaia, Vol.55(Iss.4), pp 1–21. https://doi.org/10.18261/let.55.4.4
在中學地理中,我們曾經學過石灰岩主要由化學與生物方式形成,而在生物構成的石灰岩中,又以珊瑚礁形成的石灰岩最為出名。自寒武紀開始到現在,珊瑚成礁的歷史幾乎佔據動物出現的大半部分。然而,在這個珊瑚礁主導海洋環境的歷史中,卻有一類特殊的動物異軍突起取代珊瑚整整七千萬年,成為當時最主流的造礁生物,這群生物被稱為固著蛤。
固著蛤目(Rudist),又譯為厚齒二枚貝目,是白堊紀最興盛的一類造礁動物。牠們起源於侏儸紀晚期,可能源於偉齒蛤(Hippuritoida Megalodontia)這一支系。並在白堊紀早期迅速分化,發展成不同物種。
目前已知的固著蛤科總共有十個科,依照特徵又可分別歸屬在螺旋狀的羊角貝超科(Caprinoidea)與錐狀的放射蛤超科(Caprinoidea)。這些貝類的型態各異,彼此之間的大小也有所不同,尺寸能從數十公分到一公尺不等。但即便外貌差異巨大,各物種間仍然保有許多共同特徵,如不對稱的外殼。這種特徵源於牠們的生活習性。
在固著蛤的生活史裡,牠們會將自己一側的殼錨定在海底沉積物中,這一側的殼會終生生長、加厚。反之,另一側的殼則不會快速生長,始終保持蓋狀。這種生長方式可以保證他們牢牢扎根在海床,並且快速增高至光照充足的海洋上層,確保體內的蟲黃藻能夠持續進行光合作用。
利用這種獨特生長方式,固著蛤在早白堊世迅速取代當時衰退的珊瑚礁,成功穩坐白堊紀淺海的造礁生態位。如果各位讀者有幸穿越回到那個時代的海洋,可以看到大規模的巨型固著蛤群聚在一起,盡情地進行光合作用。
在繁盛數千萬年後,固著蛤的多樣性卻在白堊紀晚期的馬斯垂克期急劇下降。大約在白堊紀-古近紀大滅絕前五十萬年前,固著蛤的物種就已近乎滅絕,還沒等到那顆宿命的小行星撞擊地球,這些雄偉的雙殼貝就完全湮滅在海床之中。
在固著蛤滅絕之後,原先岌岌可危的珊瑚迅速接管了他們的地盤。牠們之中較小型的物種,如猿頭蛤則躲過這次的大滅絕,成為了依附於珊瑚礁上的附生物種,持續繁衍到現在。
如今,在赤道週邊的白堊紀地層,人們在挖掘原油的時候,依稀可見這些雄偉生物的遺骸。固著蛤巨大的外殼彷彿在述說牠們家族在白堊紀海洋的輝煌與變遷。
作者:Rodrigo
圖(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出頭的固著蛤化石,屬於Vaccinites屬,感謝Wilson44691分享
圖(二)疊瓦蛤(Volviceramus grandis)與固著蛤(Durania maxima)復原圖,兩者都是中生代十分繁盛的雙殼類,感謝Apokryltaros
圖(三)固著蛤化石大小示意圖,感謝Wilson44691分享
圖(四)固著蛤化石解剖示意圖,殼以看到上殼與下殼差異,感謝Katharina E. Schmitt分享
圖(五)晚森諾曼期兩種不同屬的固著蛤在加泰隆尼亞地區的分布圖,感謝Powerlines1994分享
參考文獻: Johnson, Claudia (2002). "The Rise and Fall of Rudist Reefs: Reefs of the dinosaur era were dominated not by corals but by odd mollusks, which died off at the end of the Cretaceous from causes yet to be discovered". American Scientist. 90 (2): 148–153. Schmitt, K. E., & Huck, S. (2022). Radiolitid Rudists: An Underestimated Archive for Cretaceous Climate Reconstruction? Lethaia, Vol.55(Iss.4), pp 1–21. https://doi.org/10.18261/let.5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