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半導體巨頭需要「重新定義自己」時,通常意味著過去的成功模式已經失效。Intel正面臨這樣的現實:新CEO坦承「20、30年前我們確實是領導者,但世界已經改變,我們已經不在前十大半導體公司之列」。這番話出自於2025年3月接任的CEO Lip-Bu Tan,而他正在執行一場痛苦但可能是最後機會的重構計劃。
Intel第二季財報顯示營收$12.9 billion,較去年同期持平,但淨虧損達$2.9 billion,其中包含$1.9 billion的重組費用。這些數字背後是15%員工裁員,預計年底將剩約75,000名員工的殘酷現實。更關鍵的戰略調整是取消德國和波蘭的製造項目,並整併哥斯大黎加的測試營運至越南和馬來西亞。
技術路線的轉向更顯示Intel的兩難。Tan正考慮停止對外客戶提供18A技術,轉而專注次世代14A製程,這項決定可能需要數百萬甚至數十億美元的減損。18A目前處於風險生產階段,預計今年稍後進入量產,主要用於Intel自家的Panther Lake筆電處理器。相對地,14A預計提供15-20%性能提升和25-35%功耗降低,2027年開始風險生產。
Tan在財報會議中坦言「過去幾年的產能投資遠超需求,既不明智也過度」,這句話某種程度上總結了Intel的困境。但將賭注押在14A是否能夠真正扭轉局勢?即使Tan擁有業界無人能及的人脈資源,但Intel代工業務仍需要「一個Nvidia、一個Qualcomm、一個Apple級別的大客戶來改變整個局面」。
問題在於,當18A都難以吸引足夠外部客戶時,仍需等待兩年的14A憑什麼說服那些已經在TSMC 2nm上獲得成功的客戶轉移陣營?Intel或許正在為一個可能永遠不會到來的「客戶」而孤注一擲。
當半導體巨頭需要「重新定義自己」時,通常意味著過去的成功模式已經失效。Intel正面臨這樣的現實:新CEO坦承「20、30年前我們確實是領導者,但世界已經改變,我們已經不在前十大半導體公司之列」。這番話出自於2025年3月接任的CEO Lip-Bu Tan,而他正在執行一場痛苦但可能是最後機會的重構計劃。
Intel第二季財報顯示營收$12.9 billion,較去年同期持平,但淨虧損達$2.9 billion,其中包含$1.9 billion的重組費用。這些數字背後是15%員工裁員,預計年底將剩約75,000名員工的殘酷現實。更關鍵的戰略調整是取消德國和波蘭的製造項目,並整併哥斯大黎加的測試營運至越南和馬來西亞。
技術路線的轉向更顯示Intel的兩難。Tan正考慮停止對外客戶提供18A技術,轉而專注次世代14A製程,這項決定可能需要數百萬甚至數十億美元的減損。18A目前處於風險生產階段,預計今年稍後進入量產,主要用於Intel自家的Panther Lake筆電處理器。相對地,14A預計提供15-20%性能提升和25-35%功耗降低,2027年開始風險生產。
Tan在財報會議中坦言「過去幾年的產能投資遠超需求,既不明智也過度」,這句話某種程度上總結了Intel的困境。但將賭注押在14A是否能夠真正扭轉局勢?即使Tan擁有業界無人能及的人脈資源,但Intel代工業務仍需要「一個Nvidia、一個Qualcomm、一個Apple級別的大客戶來改變整個局面」。
問題在於,當18A都難以吸引足夠外部客戶時,仍需等待兩年的14A憑什麼說服那些已經在TSMC 2nm上獲得成功的客戶轉移陣營?Intel或許正在為一個可能永遠不會到來的「客戶」而孤注一擲。